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五四”运动发现了“个人” ,从而使“五四”时期的散文创作从内容到形式发生了蜕变。“五四”运动解放了“散文的心” ,注重人的自我价值的体现 ,为现代散文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同时它也影响了其他艺术的发展。“五四”时期“散文的心”也为当代影视创作提供了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2.
散文是文学领域中的一种重要体裁,而“五四”散文在中国现当代散文发展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五四”散文与五四时期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和变革的时代潮流相契合,五四时期散文创作的主体和接受的群体异常庞大,“五四”散文不仅与古典散文渊源密切,而且也受到外来文学的影响,这些共同促成了“五四”散文的繁荣。  相似文献   

3.
论“五四”时期“诗散文”的创作傅德岷—“诗的散文”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在文学革命的先驱者看来,散文使用白话是古已有之,韵文使用白话则需重新创造。以胡适为代表对新诗的语言进行了最初的“白话”的“尝试”,力图用精炼的语言与分行的形式完成诗与散文...  相似文献   

4.
“五四”散文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可以从文学语言的角度加以认识.白话语言变革最大限度地保障了散文中作家“个性”的表现,“个性”的充分发挥又有利于形成丰富多样的散文体式和风格,促成散文的兴盛;在“五四”语言变革的过程中,由于诗歌“首当其冲”的历史使命和战略地位,恰为散文领域带来了某种“缓冲”的可能;在白话代替文言的语言变革之后,出于审美的需求文学语言经历了又一次的“文学化”,在此过程中散文对“欧化”和“古语”的采纳直接促成了散文的繁荣.文学语言是考察“五四”散文成功的重要维度,从语言角度可以更好的认识这一现代文学史上经常提及的现象.  相似文献   

5.
个人主义思想与中国现代散文的发生发展具有密切的关系。现代散文随着西方“个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而产生。五四时期,“个人主义”孕育了现代散文的思想内容和散文理论的变革。1920年代,“个人主义”思想影响了现代散文的发展与创作特征,促进了现代散文的潮流分化。1930年代,“个人主义”的结构性矛盾促发了现代散文领域的论争。“个人主义”思想因其固有的局限性和矛盾性,在特定历史时期遭到了抵制和批判,但是它却丰富了现代散文的风格和特征,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6.
现代散文产生于王纲解钮的“五四”时期,在胡适、周作人、林语堂等人的努力下,现代散文摆脱了传统的载道命运,在吸纳了西方随笔的文学精神质素之后,形成了颇具晚明风格式的自由自在、独抒性灵的“士”风文统。而四十年代抗日战争的爆发、民族危机的加剧,促使中国文学普遍的纳入到了政治理念宣传的工具范式,尤其是同样属于“广义散文”范畴的报告文学、杂文等文体,由于创作与传播的迅捷性而繁盛一时,甚至一度沦为抗战政治宣传的文学工具,“士”风传统因而被拒斥与边缘。而以钱钟书、梁实秋、王了一等为首的一批学者在政治统摄逼仄的文化境遇中,却始终坚守五四散文个性化与自由化的文学精神,呈现出积极的“去政治化书写”的美学趋向,以此试图勾连和打通古今散文“士”风传统的文脉,显示出难能可贵的“士”风精神与自由主义立场,以及对散文文体之本体性特征的积极构建。  相似文献   

7.
中国散文的抒情性,从“古文”的“诗言志”、“文以载道”,到五四时的重“个性”、“自我”,五六十年代的“政治+诗意”模式,再到80年代以来的“五四”散文精神的复归和创作的多元化,体现出中国特有的民族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8.
文学语言变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五四散文“个性”的表达。白话代替文言的新文学语言变革带来的不是“可以”表达个性,而是表达了文言所无法表达的“个性”内涵。文言表达的“个性”是指与正统相对立的那些价值观念,其话语方式还是文言的。与此不同,五四的白话语言首先是一种自我的言说方式,它为个体的任何形式、内容的表达敞开了空间。通过白话及其言说方式,现代散文表达了具有现代性意义的“个性”内涵。从语言变革角度可以更好的认识现代散文中个性内涵的表达问题。  相似文献   

9.
作为“五四”时期最有影响力的女作家,冰心的散文对台湾当代散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台湾女性散文家,这种影响至为明显。其“爱的哲学”是50年代以降台湾众多女作家创作的共同主题;其典雅清丽、委婉温柔的艺术风格,台湾女作家也多有继承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徐志摩散文五四以来一直受到普遍的关注,其中以“自然崇拜”为命题的散文尤其引人注目。可以说,在某种意义上,正是由于作家在他的散文中对千姿百态、五光十色的大自然所作的有着强烈感情溢露的议论或是虚虚实实、绘声绘色、超凡脱俗,飘散着灵气,充满着神秘色彩的描摹刻画,  相似文献   

11.
现代俄语因其所载蓄的现代俄罗斯文化各个层面上的一系列剧变而出现了大量表示新事物、新现象、新概念的新词。其中众多的外来词及新词构成中的外来词素的活跃与时尚是现代俄语新词构成的一大特色。本文尝试从俄罗斯民族心理上的西化情结对现代俄语新词构成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2.
基础教育的新形势、新任务呼唤着新理念,只有以新的教育理念引导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才能使我国21世纪的基础教育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新课改倡导培养学生丰富的人性,我国的基础教育必须以一个全新的理念来适应这一需求。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新词新语漫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现代汉语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突出表现在词汇方面 ,出现了大量的新词新语 ,与原有词语相比较新词语具有如下新的特点 ;1.所涉及的领域之广是以前任何时期都无法比拟的 ;2 .新词语的来源渠道广泛 ;3.新词语具有浓重的词彩 ;4 .新词语使用的群体特点 ;5 .新颖的构词方法。新时期新词语极大地丰富了现代汉语词汇 ,满足了新时期人们交际的需要。但是 ,在新时期新词语的使用中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正确地处理好这些问题才能引导人们正确使用语言 ,使祖国语言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丰富。  相似文献   

14.
新制度主义与政治学的“联姻”是新制度主义发展的必然。政治学中的新制度主义首先表现为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的国家理论,而新制度政治学的兴起则弥补了新制度经济学国家理论的缺陷。处在社会转型关键时期的中国制度变迁的经典案例为政治学中的新制度主义理论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为中国政治学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相似文献   

15.
论新媒体艺术研究的特殊内容与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媒体艺术研究对象主要包括第一,泛艺术层面的要素,即新媒体节目中一切具有艺术性的东西;第二,广义层面上的要素,即新媒体上负载的一切艺术类节目;第三,狭义层面上的要素,即以数字多媒体及互联网技术为支撑,在创作、承载与传播等艺术行为方式上全面出新,进而在艺术审美的感觉、体验和思维等方面产生深刻变革的新型艺术形态。当前新媒体艺术理论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对新媒体艺术文化本质的探讨、新媒体艺术载体与传播的研究、新媒体艺术审美特征的阐释、新媒体艺术评价标准体系的建构。以正确的方法有效地开展新媒体艺术的研究,应该提倡整合的方法、比较的方法和互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通过新型农民、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概念的比较,提出新型农业从业人员即新"新型农民"(简称新型农民)的概念,新"新型农民"是随着社会发展,分工分化成长壮大的各种新类型的农业从业人员。在界定概念的基础上,探讨了新型农民的类型、农业专业化、农民职业化、新型农民首先实现区域、新型农民培养对象和土地租赁或者自有等热点问题,最后指出新型农民的发展要尊重农民和基础的自主性。  相似文献   

17.
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使人们对新能源的期待越来越高。在汽车市场中围绕新能源汽车产品的研发与生产展开了新的竞争。在传统燃油汽车的研发和生产中,我国企业一直处于劣势,但在新能源汽车方面国内企业迎来了新的机遇。为了保持竞争优势,我国企业可以从战略成本的高度进行分析,进而突破新能源汽车的成本难题,降低购买新能源汽车的门槛,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新词语”在词汇史研究中是一个重要概念。新词语实际指新义位。为新概念造词是新词,旧词产生新义位也是新词。旧义位的新用法有的能产生新词,有的不能。新词语是一个时期所特有的,是一个共时概念。一个时期的新词语系统是标志性子词语场,是与上一时期区别的标志,是划分词汇史的标准。而“基本词汇”由于它的稳固性、普遍性、能产性,它是词语最底层不易变化的成分,因而不宜于作划分词汇史时代的标准。现代汉语中反映新文化、新科学技术、新社会、新经济、新生活的词语系统产生于明末清初,所以现代汉语词汇史的起点在明末清初。  相似文献   

19.
"以人为本"是当前我国的大政方针,它也是新世纪新阶段群众史观的具体实践。"以人为本"是群众史观在新世纪新阶段的新要求,"以人为本"以坚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为根本前提,坚持"以人为本"是在新世纪新阶段贯彻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论的两重性,主要表现为:一方面,正确制定了新民主主义纲领,比较具体地阐述过未来的新民主主义社会,明确强调过进行社会主义革命需要具备充分的条件;另一方面,没有正式而明确地指出新民主主义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全国范围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这样两个阶段,往往将二者归结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有时认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必须衔接。新中国初期社会主义革命的迅猛开展,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二十年的曲折历程,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发生和发展,同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论的两重性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