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的存在具有“自相矛盾”、“二律背反”的悖论性质,这一点既体现在人与世界的关系上,又体现在人的内在生命结构上。在人的生存所处的各种各样的矛盾中,心理和文化的矛盾作为内外矛盾是人的生存的基本矛盾。从这一矛盾出发可以说明人的存在是一种即先天即生成、即现实即超越、即逻辑即直觉、即知识即境界……的辩证存在。  相似文献   

2.
正是在人之生存的基础之上才产生人类所独有的全部创业活动以及与之相应的生存文化样态,所以,创业文化的发生有其现实而深刻的生存论根源。人的生命存在是创业文化发生的现实前提;人的生活世界是创业文化发生的现实基础;人的社会实践是创业文化发生的现实动力。  相似文献   

3.
人与文化的矛盾是人的自我矛盾。文化是人的本质对象化的成果。人与文化的矛盾是人自我分化的结果 ,是发展性的矛盾。人与文化的矛盾是实践造成的 ,只能通过实践的发展来解决。人与文化的矛盾的主观方面 ,表现为人的自我意识与文化的矛盾 ,人通过创造文化实现自我意识并完成自我认同和自我否定。人的自我意识与文化之间存在互相批判的关系。文化弥补了人的存在的非理想性 ,是人追求的自我完善的动力。因此 ,文化又是人的自我否定的过程和表现。文化是二重性的 ,既是人的自我肯定 ,又是人的自我否定。人与文化的矛盾已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主题。现代精神的实质也就是人的自我批判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现的主体意识 ,就是这种现代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 ,标志着人类自我意识从自我迷信进入了自我批判、自我反省和自我控制的阶段。研究人与文化的矛盾 ,也必然成为当代哲学与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  相似文献   

4.
人学世界观的哲学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是世界观的学说,而世界就是人所生活的现实世界。哲学作为世界观理论是反省人存在和他的世界的现实关系的理论,它要获得对人所生活的现实世界的总体理解。所以,哲学是“人学”,是一种表达人文基础的世界观理论。生活、实践的观点,是人学世界观的哲学出发点,由实践的视角出发,才能理解人和他所生活的现实世界,但实践的视角必须由人文学基础来充实。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与钱穆都从人的生活来认识文化结构。人的生活不仅包含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横向结构,人还生活在现实世界与理想世界之中,还有过去、现在与未来一同到场的历史向度,而实践作为人的类本性,整合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得个体凝聚为民族,文化呈现为民族精神。分析马克思与钱穆文化结构的异同,对于我们深入理解文化与文化结构具有重大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恩格斯文化动力观是在分析人类社会文化发展规律和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的基础上形成的,生活世界的现实场景和人类社会的存在背景构成这种文化动力观的叙事空间,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其哲学基础。马克思恩格斯文化动力观的思想指向是人的解放和社会的未来发展。随着理论的延伸和扩充,马克思恩格斯文化动力观成为具有丰富内涵的思想谱系,它在前苏联社会主义实践中得到较为全面的检视,在西方马克思主义那里有很多语言转换,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被赋予创新性内容。  相似文献   

7.
王现东 《天府新论》2012,(1):115-119
在文化哲学的意义上,"文化"是人类对生存意义的追求,它体现为一种活的精神,这种精神塑造着人和人类社会,并以物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它是对人类生存方式的总体性、超越性把握,是一个动态的、处于生成中的把握。文化全球化是当今文化发展面临的现实和必然趋势。在文化哲学的视野中,文化全球化面临着民族与世界、传统与现代、一元与多样、冲突与共生、固守与变革等一系列复杂的矛盾。在这样的矛盾系统中,人类文化生生不息,演绎着复杂多样而又鲜活生动的历史。  相似文献   

8.
元宇宙在中国当前是一个热点话题。虽然中国在元宇宙诞生和发展中作出重要贡献,但事实上元宇宙是一个与西方文化相关的问题。从元宇宙的起源和发展过程来看,元宇宙始终与西方相关。无论是元宇宙一词的来源,还是元宇宙发展的主要节点,都集中在西方。不仅如此,从元宇宙的理论根基来看,元宇宙更是建立在西方文化基础之上。西方文化的二重世界理论则是元宇宙的文化根基。建基于二重世界理论之上的元宇宙,其本质是一个与现实世界平行的世界。它是一个因人们对现实世界不满而构造出的虚拟世界,虽然是以现实世界为模板,但又不是现实世界的翻版,而是对现实世界的超越。既然元宇宙是西方二重世界思想的产物,那么,对于元宇宙,中国人应该认清其西方文化特性,认识到二重世界的理论对其所造成的虚拟化倾向。而要避免元宇宙的虚拟化倾向,我们有必要回到中国文化,其一元论特征决定了中国人更加注重现实世界,认为人最终是生活于现实世界之中,因而对于彼岸世界并不关心。正因如此,我们可以在技术时代充分发挥中国文化中一元世界的优势,将元宇宙的发展导向由虚入实,并在元宇宙的建设中将现实世界的建设作为重点,将虚拟世界作为补充,从而使得元宇宙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9.
李应龙 《东岳论丛》2006,27(2):100-103
在全球化时代的基本语境中,现行的文化观念已经不适合人的世界持续进步和发展的要求,它在现实的实践层面,是人的世界活动产生文化危机和人的生存产生危机感的重要诱因;在理论建设层面,它在人的世界存在的宏观维度呈现为一种“非对象性”的价值取向,具体表现为,在人与对象世界的关系中,以“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取向为思想基础,通过对文化现象各种功能性的和主体性的抽象,把构成对象世界的自然基础排除在文化定义之外,从而,在价值论层面,现行文化观念表现出严重的价值悖论。在当代哲学的“价值论转向”中,当代文化理论研究需要在实践存在论基础上“重新理解文化”,确立新的实践文化观,这是人的世界活动持续进步和发展的现实要求,也是当代文化哲学研究实现理论创新的出路。  相似文献   

10.
人从其作为人存在的那天起,就与外部世界处于一种现实的矛盾关系之中。从人与外部世界的对立到外部世界与人的统一,矛盾不断产生又不断解决,从而构成了一个无限发展的矛盾运动过程。人正是在人与外部世界的这一现实矛盾运动中存在和发展的,同时也正是通过人与外部世界的这一现实矛盾运动,确证和表现着人的特有本质。因此从这种意义上可以说,人类的发展史,也是人与外部世界的矛盾运动史。 本文试从人的需要到人的活动再到活动的合目的性这一角度,对人为什么必须与外部世界对立,人怎样解决这种对立以实现外部世界与人的统一等问题,作一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试析生态文化的内涵及创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哲学的视角看,生态文化是兼顾自然之本体基础地位与人之世界价值中心地位,且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一种文化形态.从经济社会赖以存在与发展的资源与环境状况的现实来看,创建生态文化有着急迫的现实必要性:只有借由生态文化的创建,才能转变人们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从而使得资源和环境状况得以根本改善.从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与水平的现实来看,低碳经济的发展、生态建设长效机制的建构、全民生态意识的培养和形成为生态文化的创建提供了极大的现实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矛盾是当前文化的主要矛盾,二者的矛盾根源于人的悖论性的存在.人的悖论性存在使人在实践活动中既要满足当下需要又要筹划未来,从而产生了指向当下的世俗需要和指向未来的人文精神需要,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矛盾就根源于此.只有能通过对人的悖论性存在的解析才能正确把握二者的矛盾,探索文化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首先把现实世界视为人的主体化世界即文化世界,又把文化世界视为生活世界的总体,从而确立了文化世界的生活世界总体意蕴。由此,马克思的新世界观首先是文化世界观即生活世界总体观。学界对马克思的生活世界观虽有诸多论说,虽有文化世界视域,但尚未触及生活世界总体性的意义结构以及生活世界境界特别是工作世界境界问题。马克思哲学的最终价值旨归不是探寻世界是什么的世界观,而是基于世界观指向改变世界的世界境界,即生活共同体境界。  相似文献   

14.
苗伟 《齐鲁学刊》2012,(3):86-90
在全球化时代,人类文化的存在和发展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和转型。日趋激烈的文化矛盾和冲突,让文化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文化开始从边缘走向中心。在这一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过程中,人类的文化关系开始普遍确立。而伴随人类实践的深化和拓展,文化结构类型之间的关系、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虚拟文化与现实文化的关系,正成为当今世界人类日益凸显的文化关系。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卡西尔、怀特的文化哲学的比较和评析,提出了文化哲学人学研究应予重视的理论问题。文章认为,从文化哲学的视野研究人,首先须面对“人之文化存在”命题固有的矛盾性,如何解答这些矛盾,将决定文化哲学人学研究的基本方向。其次,文化哲学的人学研究应始终把文化与人的存在和发展这一终极问题联系起来,以突出其人学个性。文化哲学关注人与理想世界的关系,它借助文化诸形式,深刻揭示了人如何超越时间、空间局限,以展示人自身生命意义的延续进程。再次,人之文化存在的矛盾根源于人的活动与对象之间的矛盾,因此,从人——文化系统中拓展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大系统,将开辟出文化哲学人学研究的领域  相似文献   

16.
从事文化安全研究,首先要明晰人与文化的关系.从文化哲学的视角来看,人与文化之间具有一种共在关系.一方面,人是有文化的人,具有一定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品质,文化是人的精神家园和身份象征;另一方面,文化是人的文化,文化具有属人的性质和人为的必然,文化来自于、表现于和存活于生生不息的人的世界之中,是人的生命力和主体性的张扬与展示.人的存在离不开文化的存在,文化的存在也离不开入的存在.人与文化的共在关系使得文化安全研究具有人类终极关怀的现实性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文化自信是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满足后的状态,是民族文化身份认同的结果。文化自信是一种主体心态、价值诉求和精神生活质量的新向度,是人的一种深度发展,是人在文化上增进自我、扩展自我的表现。当代中国文化领域的多元特征日趋明显。在多元文化境遇下,只有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通过深刻领悟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增强自我价值主导性;强化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增强精神生活归属感;批判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丰富精神生活内涵;增强文化甄别能力和消费能力,提升精神生活主体价值等可能路径,才能使人走出多元文化冲突的现实困境,在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中不断提升精神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张梅  张立成 《理论界》2011,(11):96-98
卡西尔的符号形式哲学深刻地揭示了符号功能、符号活动在人类生活中的巨大作用,从符号角度揭示人与文化的本质特征,为我们的人学研究与文化研究开拓了一个崭新的视角。"人是符号的动物"这一论断极富时代感,正反映了当今人类信息时代的突出特点。随着人类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不断拓展和深化,人的世界会越来越明显地呈现出符号化的倾向。人越来越多地生活在自己创造的符号世界中,生活在"主观现实"中。  相似文献   

19.
郝立新  杨倩 《河北学刊》2004,24(2):9-13
随着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建设与精神生产不能满足需求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文化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我们应该结合文化发展自身的特点和规律,辩证地处理好文化建设中蕴涵着的文化取向与市场取向之间、文化继承与文化创新之间、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之间、文化主旋律与文化多样性之间的矛盾关系,从而促使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与进步。  相似文献   

20.
主流意识形态与网络环境中文化和谐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文化的产生与崛起,为中国文化的和谐发展既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又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和谐与矛盾并行的网络文化和现实文化之间既相互依赖又时有冲突的现实,客观上要求一方面要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另一方面要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丰富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