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儒家与夷夏之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幽发微儒家“夷夏之辨”这一命题,揭示“夷夏之辨”的基本内容和实质,即夷夏之别的主要标志不在种族、地域的分布,而是以周礼为准,以文化高下而划分。  相似文献   

2.
文艺美学是近年在学界兴起的一门年轻而充满活力的学科,它以文学艺术作为自己的观照对象,从人生本体的高度来关注个体生命意义和价值。本文试图从文艺美学的学术旨趣切入,来寻求在文化转向的大背景下对当代人生存语境的关注,同时试图归纳出文艺美学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9年,2001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列为"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百所重点研究基地",中心主任为山东大学终身教授、著名美学家曾繁仁教授。山东大学的文艺美学教学与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时任山东大学校长杨振声以及著名作家闻一多、老舍、洪深、沈从文等人,就在山东大学开设了"近代文艺批评"、"文学概论"等文艺美学课程。自五十年代初期至今,山东大学先后有华岗、成仿吾、吴富恒、曾繁仁四位校长和吕荧、牟世金、周来祥、  相似文献   

4.
在沉思中前进──读夏之放《文学意象论》李珺平拿到夏之放教授的新作《文学意象论》(汕头大学出版社,1993年12月版)时,起初我只是抱着“随便翻翻”的念头。但是,随着由代前言进人导论的逐步阅读,一股清新之气扑面而来。我一气呵成读完了它。掩卷而思,寻绎我...  相似文献   

5.
发展文艺美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艺和审美乃是一种交叉关系 ,文艺美学就是和美学相交叉的一门边缘学科。它不同于哲学美学、艺术哲学和文艺理论 ,有着自己的研究对象、方法和问题。简言之 ,它主要研究文学艺术的审美和创美规律。文艺的创美要受“自律”和“他律”相互作用的“合律”所支配。面对急速发展的商品经济对文艺的冲击 ,文艺美学更应在自律和他律相互作用的张力关系中探索其艺术的特性和规律 ,回答当下现实的艺术实践中提出来的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和古代哲学著作中,有一些有关美学的材料,很能帮助我们深入认识系统论与文艺美学的关系。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有一首苏东坡的著名的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为沈君(十二琴说)作诗》这正好说明了:琴声是由“指头操琴”而产生的。离开了琴,不能产生琴声;离开了指头,也不能产生琴声,但单是有琴,单是有指头,而不将两者结合成“操琴”这个整体,也不能产生琴声。  相似文献   

7.
陈向俞 《金陵瞭望》2009,(15):62-63
南京,是个文化积淀浓厚的城市,从古至今都是文化的中心,涌现出了一大批文人大家,引领着文化艺术的潮流。如今的南京,又成为了领潮东南的时尚之都,涌现了一批又一批年轻的时尚创造者,展示着千年古都的青春朝气。  相似文献   

8.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古代用以分别华夏与夷狄的主要标准。礼尤为重视的是父子之亲、君臣之义以及男女之别,而这也正是夷夏之辨的主要内容。结合先秦儒家关于礼的论述以及《史记》、《汉书》等史籍中有关少数民族的记载,我们发现儒家所强调的礼与夷狄的文化特点之间存在着一种"凹凸对应"的关系,其原因在于儒家的礼正是在夷夏两种文化的对立中形成和发展的。进一步的探究更能发现,夷夏两种文化也有统一,这种对立统一离不开各民族的努力。  相似文献   

9.
胡经之先生率先提出开拓和发展文艺美学的构想并率先实践,是80年代初中国文艺学研究中的重大事件.他的文艺美学构架具有鲜活的生命之动.追问艺术的生命意义,探索艺术创造的美的规律是他文艺美学研究的价值之所在.他对西方现代文艺学美学研究方法的借鉴和跨文化的比较诗学方法的运用深化了我国文艺学美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对于文艺的社会作用,墨子和柏拉图提出相同的文艺美学主张,即否定文艺的社会价值,本文则尝试从思想基础、认识根源和阶级根源等方面分析他们各自的文艺美学观,并通过两者的比较,对当下的文艺创作提供可行性的借鉴,以使当今文艺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  相似文献   

11.
歌德与文艺美学中的新世界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歌德对美学发展的贡献不应被忽略。德国学者认为,美学是哲学和文艺及文艺批评的共同产物,康德为现代美学打下了基础,歌德则给它以关键性内容。歌德的“诗意的世界观”不受康德思想约束,形成了各种生活都有意义的新世界观,启迪了德国现代美学,其“浮士德精神”也催生了中国现代文艺美学的积极的伦理学激情。  相似文献   

12.
无论从文艺美学的现代发生还是从文艺美学的存在来看,都可以将文艺美学看成是中国美学的现代性事件。一方面,伴随着现代性遭遇中国,文艺美学由潜学科转变为显学科;另一方面,文艺美学的存在也是一现代性语境中的文化事件。认识并回答文艺美学的现代性问题是关乎文艺美学存在与发展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3.
今年3月,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王少青编著的《毛泽东文艺美学编年读本》(以下简称《读本》)一书。这是近年来我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的一项喜人的新收获。它以"编年读本"的形式,历史地、客观地记录、梳理和体现了在中国乃至世界发展的大背景下,毛泽东文艺美学的启蒙、形成、成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重要影响,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毛泽东文艺文学思想提供了翔实的资料和多方面的视角,不仅具有珍贵的史料价  相似文献   

14.
钱钟书、王朝闻两位先生都在文艺创作中取得杰出的成就,都以博大精深的学问、著作等身的建树和伟大的人格力量,为中国20世纪文艺美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文章从他们在文艺学研究中辨识精微、阐述细致的学术风范,以及行为处事、学术思维和文字表达上鲜明的个性特征等方面,对他们的学术成就和人格力量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5.
正值毛泽东诞辰一百周年之际,为纪念12月26日这个光辉日子,笔者想就毛泽东的文艺美学观问题,谈几点思考已久的意见,略表缅怀之意。今年也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正式在《解放日报》全文发表50周年。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文艺论著中,《讲话》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甚至是无与伦比的文艺美学著作。自问世以来,它对我国革命文艺的审美走向和世界文坛的美学影响,是举世公认的。当然,这并不是说,就没有极少数人无视以至否定毛泽东的文艺美学观。前些时候,不是就有人说毛泽东文艺思想蕴涵着“颇深的反美学倾向”吗?但愿这是莫大的误解,而不是固执  相似文献   

16.
文艺美学是一门以一般美学的基本原理作为指导,集中研究文艺领域的审美规律及特征为取向的新兴学科。这是中国学者对目前西方理论话语统治现状的突围,同时也表达了中国学者愿意为世界理论界作出自己的学术努力。文艺美学学科的建立,一方面是为了文艺健康发展的需要,纠正我国长期以来对文艺的审美属性忽视的功利性做法;另一方面可以替中国共产党重新夺回因在市场经济主导下产生的大众文化的冲击而失去的文化领导权作出自己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7.
美国汉学界关于苏轼文艺美学思想的研究成果颇丰。艾朗诺(Ronald Egan)、卜寿珊(Susan Bush)、许龙(XU Long)、包弼德(Peter Bol)从书论、画论与文论三个方面展开深入探讨。书论研究集中于书法展现个性、风格多样化、书法“无法”以及“书与道俱”等思想;画论研究关注苏轼的文人画理论以及形神兼备、胸有成竹等主张;文论研究则重点阐述苏轼的文学思想、文艺批评和创作理论。美国汉学家们从自身文化传统出发,结合个人学术兴趣,择取独特维度对苏轼文艺美学思想予以观照。研究往往突破艺术领域,在历史、哲学、政治等更为宽广的文化语境中进行评判,视角新颖、结论合理,体现出较为宏阔的学术视野。虽某些理解略显偏颇,但瑕不掩瑜,仍可为国内学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杜书瀛 《南都学坛》2006,26(4):50-55
以往建立在认识论基础上的文艺美学存在诸多局限,新的现实需要新的理论,因此应建立新的以人类本体论为哲学基础的文艺美学。如果说认识论文艺美学把审美看做是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那么,人类本体论文艺美学则认为审美是人的本体生命活动的主要方式之一,是人的自由的生命意识的表现形态。文艺创作从根本上说是人的生命的生产和创造的特定形式,也就是由作家和艺术家所进行的审美生命的生产和创造活动。文艺欣赏主要是由读者和观众所进行的一种审美活动,但它绝不仅仅是一种审美认识或反映活动,而同时(或者说更重要的)是审美生命的生产、创造活动;文艺欣赏过程其实是审美生命的双重生产、创造过程———既是作者所创造的审美生命得以再生产、再创造,也是欣赏者以作品本文为触媒、为引火进行新的、即时的审美生命的生产、创造。  相似文献   

19.
哈斯宝的文艺美学见解哈斯朝鲁清代蒙古族文学家哈斯宝以六、七年时间翻译和研究《红楼梦》,并把《新译红楼梦》介绍和推荐给蒙古族读者,在中国蒙汉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光辉一页。他的《(新译红楼梦)回批》是蒙古族最完整的评点式古代文论,虽然评点的是《新...  相似文献   

20.
“审美文化”自90年代初由国内美学界部分中青年学者发出呐喊,至今研究者甚多。但检现近年众多成果,可以发现泛泛议论者多,深入研究者少,专题研究者多,整体理论建构者少。玄谈者多,与实际接榫、面向新世纪者少。在这种情况下,夏之放教授《转型期的当代审美文化》(作家出版社1996年7月版)的出版,无异于一阵清风,使人振奋。严格地说,《转型期的当代审美文化》不属纯粹的学科本身的理论构造,也不算博大精深的登堂入室之作。但是,作为国家“八五”规划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课题,此书具有如下两个突出特点:1.它偏重于描绘现阶段中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