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when和which在英语学习中有多种意义的解释。when除了用作名词或代名词外 ,通常被用作疑问代词或关系副词。译为“什么时候”或“当……时候”、“尽管”或“虽然”、“既然”、“由于”或“因为” ,“一旦” ,“如果”、“正当”、“每当”、“当……之后”。wich用于非限定性定语从句时 ,可据上下文译为“从而”、“但是”、“因为”等表示汉语中的状语。本文对when和which特殊的用法和翻译作了一些介绍  相似文献   

2.
现代汉语中的“只要”一般用作条件连词,表示充分条件关系.“只要”最早出现在唐代文献中,但其出现时仅是副词“只”和动词“要”的临时组合.随着语言的发展,由于社会历史因素和语言内部因素——语位、语用、语义、语音等影响,“只要”逐渐虚化成条件连词.  相似文献   

3.
词类活用 ,也叫实词活用。这里的“实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和数词。活用 ,就是在句子中 ,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地运用 ,即把经常用作甲类词的 ,临时转用作乙类词。常见的有名词活用作动词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动词活用作名词 ,数词活用作动词 ,名词活用作副词作状语等。现代汉语中 ,名词一般不能用作状语 ,状语常用副词充当。但在古代汉语中 ,名词可以作状语 ,起到副词的作用。名词活用作状语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人事名词用作状语古代汉语里人事名词用作状语具有表示比喻、表示对待人和事物的态度、表示处所…  相似文献   

4.
语法偏误分析二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语法偏误分析二题李大忠(中国人民大学对外汉语中心)一、都副词“都”有好几个意义:有的大致相当于“甚至”,如“我都不知道你姓什么”;有的近似于“已经”,如“太阳都升起很高了,快起床吧”;还有一个意义是表示范围的,即一般语法书所讲的“总括全部”。我们搜集...  相似文献   

5.
when和which在英语学习中有多种意义的解释,when除了用作名词或代词外,通常被用作疑问代词或关系副词,译为“什么时候”或“当……时候”,“尽管”或“虽然”,“既然”,“由于”或“因为”,“一旦”,“如果”,“正当”,“每当”,“当……之后”,wich用于非限定性定语从句时,可据上下译为“从而”,“但是”,“因为”等表示汉语中的状语,本对when和which特殊的用法和翻译作了一些介绍。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汉语中,“都”一般有两种用法:一种是用作副词,具有总括作用;一种是用作语气词,具有强调作用。副词“都”的总括对象主要是名词性成分,它可以分为左向、右向两类总括形式。左向性中包括总括主语、状语和介宾词组中介词的宾语,右向性中主要是总括宾语。副词“都”也可以与其它词配合构成部分总括。语气词“都”表达强调语气,它的强调作用也可以分为左向、右向两种形式。左向强调主要采用“连…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汉语中,“以”可用作介词、连词。作介词用时,表示方式、状态;作连词用时,连接词、词组和句子。在古代汉语中,“以”除用作介词、连词外,还可用作动词、名词和副词。 一、用作介词,一般可译为“在”、“用”、“把”、“凭着”、“依靠”、“因为”、“由于”等。 1、表示时间,相当现代的介词“在”。  相似文献   

8.
“都”和“全”是人们经常使用的两个词,他们以副词的身份出现在语句中,充当状语,表示总括是他们的总的语义指向。《现代汉语八百词》对副词“都”释义为;表示总括全部;对副词“全”释义为:表示所指范围内无例外,(相当于)“都”。副词“都”和副词”全”的语义指向是表示总括,但是在不同语言环境的制约下,还有着不同的作用(语义指向).本文试对副词“都”和副词“全”作些分析说明.1、总括作用。副词“都”和副词“全”表示总括,强调总括的对象没有例外的情况。例如:①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②你们说的全是废话。例①断定…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汉语中,“也”是一个十分常用的副词,它的语法意义主要有三种,一是表示相同。如:(1)你去,我也去(2)小王高兴,小李也很愉快(3)有香花,也有毒草“也”与“不但”、“虽然”、“即使”、“既然”、“宁可”、“尽管”等词配合使用时,也表示相同,如:...  相似文献   

10.
现代汉语的“一早”可以用作短语表示“一个早上”,用作时间名词表示“清晨”,用作时间副词表示“老早”。文章主要探讨“一早”的词汇化和语法化。表示“清晨”的时间名词“一早”并不是由表示“一个早上”的数名短语“一早”词汇化而来的,而是在双音化趋势的影响下,“一X”构式的类推下形成的,最早见于元代,常用于明清时期。大概在民国时期,时间名词“一早”语法化为时间副词“一早”,后者表示“事情的发生距离现在已有一段时间”。在语法化过程中,提高交际效率是动因,经常充当状语是条件,隐喻是机制。  相似文献   

11.
英语尾置前置词一般由不及物动词加上一个或几个必要的介词组成。这种带介词的不定式短语在句中通常作定语成分。有些词既可用作介词,也可以用作副词小品词;有些词只能用作介词;还有些词只有副词小品词的功用,而没有介词的功用。  相似文献   

12.
副词“都”的产生与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副词“都”是语义所造 ,即由“聚集”义动词“都”语义引申而来。其产生于东汉 ,发展成熟于南宋 ,普遍使用于元明 ,元明时代副词“都”的语法、语义与现代汉语基本一致。在语法方面 ,副词“都”一般位于谓词性成分前 ,修饰其后的谓词性成分 ,与其后的谓词性成分构成语法结构关系 ;在语义方面 ,副词“都”均为“全部”义 ,表示对复数或整个人事物以及时间、方位、处所等的总括 ,与其所总括的复数和整个人事物以及时间、方位、处所等构成语义结构关系  相似文献   

13.
现代汉语中对副词“还”语义考察通常放在“还”字句进行,借此推论出副词“还”在句子中的准确义项、语用功能和句法功能.副词“还”的义项分布广泛而复杂,各义项之间存在交叉现象.针对现代汉语的词汇概括性和模糊性的特点,本文拟从视域图式角度,对副词“还”进行语义焦点分析,进而探讨相关“还”字句式中语用和句法的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14.
北京话(1750-1950)“正”类副词主要包括“正”、“正在”、“正然”、“正自”等四个。“正”是“正”类副词中最重要的一个,由“远行、长征”义慢慢虚化而来。同现代汉语相比,近代汉语中的“正”可以用在“正+VP”和“正+VP十之间/间/之时/时/之际”结构中;随着副词双音化的发展,“正在”、“正然”、“正自”相继出现。“正在”在1750——1950年间,与“正”相互竞争,并取得了优势,在现代汉语中成为“正”类副词语法功能的主要承担者;“正然”、“正自”则在这段时期内,慢慢退化,并几近消失。  相似文献   

15.
“流水”在现代汉语中直接位于动词前面做状语(如“流水作业”和“流水生产”)的功能源于明清时期“流水”的副词功能,“流水”作副词表“急忙”或“不断”之义,它是人们对流水从视觉的感知域建立起来的隐喻认知结果。也就是“流水”这个源域,其流逝的状态特征——“迅速、不断”直接映射到相似的动作之上。当这种特征不断突显,“流水”直接置于动词前修饰动词,则副词“流水”形成。但该副词用法在现代汉语中的弱化,说明词汇的演变并不总是一直虚化下去。  相似文献   

16.
时间副词是现代汉语副词中数量较多的一个次类。据陆俭明、马真二位先生的研究,“现代汉语中的时间副词约有130个左右,几乎占整个副词的30%。”①我们根据《现代汉语虚词例释》②(以下简称《例释》),确认了505项副词③,其中时间副词115项,约占23%。...  相似文献   

17.
汉语中否定问很少。就句法而言,它们在句于中的位置总是紧靠着被它们否定的词,故用法比较简单。例如在句于“不到长城非好汉”中,否定同“不”和“‘非”分别置于被它们否定的词“到”和“好汉”前,并紧靠着它们。又如在句子“我没有(未)认真听”中,否定调“没有(未)”置于被它否定的同“认真”前,并紧靠着它。英语中否定词较多。用作否定词的不仅有副问,而且还有形容词、名词、复合代词和复会副同等。它们在句中的位置较灵活,故用法比较复杂。在一般情况下,它们同汉语中的否定词一样,也紧靠着被它们否定的同。①Hewhodoesno…  相似文献   

18.
中古汉语副词“更”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古汉语副词“更”语法意义比较复杂,既可表示转折或反诘语气,也可表示动作行为、情况反复、轮迭进行或出现,还可表示程度的加深;在语义指向上,副词“更”既可指向主语、谓语,还可以指向多个成分。在整个中古时期,各种用法的发展变化没有明显的规律。  相似文献   

19.
“没”用作副词表示“未然”,一般不能与表示“已然”的“了”同在一个句子里,但在一些句子里它确实可以和句尾“了”共现。本文分析认为这些句子的谓语动词前都有“再”或隐含了“再”。“再”表示一个动作过去发生过、将来还要发生但是现在未发生,“没+再”表示一个否定的状态从过去开始一直持续到现在,与当前状态相关,所以可以跟句尾“了”共现。另外,“再”表示动作的重复,所以谓语动词是否能重复决定了这类句子的可接受性。  相似文献   

20.
“没”用作副词表示“未然”,一般不能与表示“已然”的“了”同在一个句子里,但在一些句子里它确实可以和句尾“了”共现。本文分析认为这些句子的谓语动词前都有“再”或隐含了“再”。“再”表示一个动作过去发生过、将来还要发生但是现在未发生,“没+再”表示一个否定的状态从过去开始一直持续到现在,与当前状态相关,所以可以跟句尾“了”共现。另外,“再”表示动作的重复,所以谓语动词是否能重复决定了这类句子的可接受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