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秀山,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地处渝湘黔三省市交汇处,风光秀丽,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土家、苗、汉各族人民,以他们勤劳与智慧,纯朴与力量,创造着新的生活。秀山是全国著名的花灯歌舞之乡,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名扬中外的《黄杨扁担》名歌,原本就是地地道道的秀山花灯歌曲。秀山花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起于唐宋,兴盛于明清,在民间深深扎根,广为流传。秀山花灯旋律婉转动听,舞姿优美抒情,生活气息浓郁,独具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曾多次参加全省、全国的各种文艺调演,深受观众喜爱和好评…  相似文献   

2.
一台以《花烛夜》、《师生情》、《年关宴》为主要戏目的花灯戏,正在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紧张排练,这是为11月上旬即将召开的全国秀山花灯论坛献演准备的。秀山因花灯而扬名,1996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全国文化先进县。秀山花灯以歌舞为主要表演形式,融百戏、礼乐、纸扎艺术和宗教、民俗为一体,这一民间艺术表演活动一直保留着原始宗教特点和表演习俗以及以歌舞为主体的“跳团团”等艺术特色,全县,有以清溪、溶溪、龙池、洪安、梅江为代表的6个地区风格流派。秀山花灯起于唐,兴于宋,明末清初时开始有掌调师和完善的…  相似文献   

3.
赵心宪 《民族学刊》2016,7(2):74-84,123-126
选择学术反思的“小角度”,简明回顾、辨析重庆秀山花灯传承保护十年(2005-2014)研究成果的内在学术问题,本文主要围绕四部学术专著《中国花灯论文选》、《秀山花灯文化生态的考察与思考》、《从文化特色到经济特色——渝东南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品牌开发调查》、《灯神乐舞——秀山花灯人类学研究》的学术意识、理论依据、逻辑理路等方面展开阐释.作为民俗类国家级“非遗”秀山花灯传承保护的核心学术问题,就是基于文化经济视域,秀山花灯本体“灯体艺用”与“艺体灯用”对立观念整合的学理阐释、秀山花灯文化基因活态传承与市场利用具体路径的探讨.应该高度重视,秀山花灯作为中国花灯本体研究的“这一个”案例,及其成为国家级“渝东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田野调查点研究的重大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4.
秀山花灯戏是由载歌载舞的秀山花灯派生出来的一个剧种。其形成时间可追溯到清末民国初年。在当时提倡“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秀山边沿地区的梅江、洪安、石堤、溶溪、峨溶等地,相继传入了辰河戏、阳戏、灯儿戏、京剧、川剧等剧种。一些花灯艺人受到启发,创编了一些时间在10—30分钟,角色限于生、旦、丑,故事情节短小单一的折子戏,又称“单边戏”。花灯小戏表演少者2人,多者不超出5人;道白纯系秀山方言,特别是花子(丑角)的刷白(讲白话,吹牛)风趣诙谐,起着承上启下,烘托气氛的作用;人物身段动作生活化,随意性强;唱腔多为一至两个调子贯通始…  相似文献   

5.
花灯二人转,顾名思义,即由二人表演的跳花灯形式。它分男角和女角。男角,又名丑角,亦称花子或赖花子;女角,又名旦角,亦称花妹或幺妹子。过去受封建旧礼教的影响,传统的旦角多是男扮,新中国成立后才改为女扮。它的名字过去也并不叫二人转,而是经历了从“跳团团”到“门斗转”再到“二人转”的漫长过程。“跳团团”源于秀山土著民族的祭祀歌舞,他们在祭祀活动时,围成圈跳动,故而得名。唐宋时期,土著先民进京纳贡,不但观赏了京城的花灯盛会,也带回了皇帝赏赐的精美花灯。因此,在以后的祭祀活动中,他们把花灯高挂于祭祀堂内,围绕花灯欢舞。随着…  相似文献   

6.
赵心宪 《民族学刊》2021,12(3):29-36, 97
马克思主义的“交往”范畴,立足于哲学人类学思维范式的应用,重视日常生活化“接地气”的交往功能。“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理论的落脚点在“交”,即“相互交汇,有所接触”的“交往”。这样通过“民族群体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日常生活的应用理解,阐释“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概念的核心要义及其逻辑起点。风俗习惯在人们社会交往活动过程中产生与传承,直接影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交往活动。重庆国家级民俗类非遗的秀山花灯,当代以来舞台化精品打造历史经验收获不少,但我们可能更应注意的是其民间交往功能存在的问题,政府主导的秀山花灯春节“跳花灯”习俗活动,成为本地“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民间文化交往功能重要载体,有助于美丽乡村公共文化建设愿景的达成。  相似文献   

7.
分析与探讨了重庆市"秀山花灯"仪式艺术的表征性、隐喻性和功能性意义,认为通过对仪式艺术形式及内容的解读,可以直接进入仪式表达的核心,进而了解人们是如何利用艺术来传递思想、表达意义以及仪式艺术场域的形成与宗教意图间建立的连接。  相似文献   

8.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地处渝、黔、湘、鄂四省(市)结合部,系渝东南“门户”。这里山清水秀,民风淳朴,物产丰富,素有“武陵明珠”、“小成都”之美誉。全县幅员面积2462平方公里,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1.8%,是著名的花灯歌舞之乡,全国体育先进县,是集老、少、边、山、穷于一体的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重庆直辖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抢抓机遇,大力发扬“务实树形象,苦干求发展”的精神,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突破。2002年,全县各族人民以迎接党的十六大召开的饱满政治热情,开拓进取,奋发有为…  相似文献   

9.
金陵 《民族论坛》2004,(8):44-44
张家界花灯是一种非常有趣、极具民族特色的地方性小戏曲。每逢春节,张家界各乡各村的花灯队伍便云集城镇,登台演唱,引来千百群众围观。台上演员全身投入,台下观众如痴如醉,掌声不断。花灯在张家界如此深得人心,魅力无穷。那么,它是怎样在该地生根、发展并壮大的呢?  花灯艺术扎根张家界,成为张家界人人喜爱的传统小戏。笔者以为:辰溪县是花灯从四川传入张家界的通道之一。清道光元年《辰溪县志》载:“庆元宵,有采茶歌及川调贵调之属,其词俚鄙,操土音。”这种在元宵上演的音“土”词“鄙”的川调贵调,与四川花灯极为相似。辰溪县…  相似文献   

10.
花灯,是流传在麻阳苗乡的一种民间歌舞艺术,每年春节期间,从正月初一到三十,全县每个乡都有花灯队.举起“神灯”,打起灯笼,敲响锣钹,走村串寨,玩灯拜年,整个城乡沉浸在节日气氛之中. 由来已久的麻阳花灯,又叫“玩  相似文献   

11.
著名的苗戏之乡──花垣县麻栗场镇老寨村,是座落在武陵群峰中的尖岩山下的一颗苗乡明珠。居住在这里的苗族人民利用自己创作的苗族戏剧艺术,播文明之种,引致富之风,使老寨村两个文明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老寨村被评为“全国农村卫生示范村”;荣获省委、省政府授予的“双文明建设奖”,省文化厅授于的“先进农村民间剧团”等殊荣。解放以后的老寨人,终于用苗鼓打出了苗家人的勤劳勇敢与开拓进取;用苗歌唱出了苗家人的丰足生活与美好未来。苗族是酷爱艺术的民族,以能歌善舞而著称。老寨苗族艺人石成婴根据汉语方块字表意特点,创造…  相似文献   

12.
1983年11月成立的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地处川东南边缘,与湘西和黔东北毗邻,素有“一脚踏三省”之说,历来是三省边区土家、苗、汉各族人民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总面积2462平方公里,下辖8区1镇,47个乡。秀山,因境西有巍峨的“高秀山”而得名,始建于1736年,历来是土家族、苗族聚居的地方。现有的47万多人口中,土家族占33.26%,苗族占12.62%。长久以来繁衍生息,扎根在境内的各族人民,用辛勤的劳动和无穷的智慧,  相似文献   

13.
中国联通黔江分公司成立于2001年3月21日,公司所在的渝东南是典型的“老、少、边、山、穷”地区,地处湘、鄂、渝、黔结合部的武陵山区,包括黔江、石柱、酉阳、秀山、彭水5个少数民族自治县,生活着300万土家、苗、汉各族人民,长期以来信息闭塞,经济落后。 就是在这样一个地方,黔江联通130多名员工团结一心,发扬“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企业精神.  相似文献   

14.
现在四川东南部的彭水、黔江、酉阳、秀山、石柱五个自治县为黔江地区,面积1.69万平方公里,人中260万,其中苗族40万,占六分之一。 居住在这里的苗族,历史上和其他兄弟民族共同开发、经营这块土地,曾经创造了优秀的“黔中文化”。  相似文献   

15.
《民族论坛》2013,(5):51-53
正遗产发现地:麻阳苗族自治县花灯戏,是湖南地方小戏剧种,由民间歌舞发展而成。在湖南,它主要包括以平江为代表的湘北花灯戏、以嘉禾为代表的湘南花灯戏和以麻阳为代表的湘西花灯戏。湘西花灯戏的前身是"花灯",因脱胎于灯节赛会而得名。湘西花灯戏首先出现在今麻阳、凤凰一带,后逐渐流传到整个湘西地域,并影响邻近的湖北、重庆、贵州等省市的  相似文献   

16.
在广西金秀瑶族山区,循着山间小路行走,间或有阵阵山风夹着缕缕微香迎面扑来,让人心醉神迷。这微香,就是苓香草放出的香味。在金秀山区,无处不有香草,无处不飘着芳草的幽香。如果说这里是芳香的世界,也许不算过分吧。瑶族同胞种植香草有悠久的历史。而金秀瑶山的香草,据说是从贵州瑶区传过来的。相传,金秀瑶族同胞祖先本居贵州“苓香山”,苓香山产香草,名之日“苓香草”。在民族压迫的旧社会,苓香山部分瑶民因不堪其苦,辗转迁徙,落居金秀山区,苓香草的种子也随之而来,落地生根。从此,金秀飘  相似文献   

17.
秀山6万中小学生有了人身保险编辑同志:地处武陵山区深处的四J;【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6万多中、小学生,如今已加入少儿人身保险。秀山,是国务院重点扶持的“老少边穷山”地区。该县保险公司本着“扶持基础教育、振兴民族经济”的宗旨,先后推出中小学生团体人身...  相似文献   

18.
《民族论坛》2012,(9):43-44
遗产发现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 花垣自古以来就是苗族聚居的地方,苗族民间艺术十分丰厚,尤其以传统的苗歌、苗鼓为主。但汉族的戏曲如汉戏、花灯戏等,也在这里同步流行,苗汉文化经过碰撞交融,产生了丰厚的民族文化积淀,从而为苗戏的诞生创造了条件。苗戏起源于古老的“蚩尤戏”和苗巫文化,有着漫长的发展史。经历了古典祭祀仪式戏、草台戏、舞台戏等三大发展阶段,在新中国成立后得以确立并渐渐发展成熟,后广泛流行于湘西花垣县、吉首市、凤凰县、古丈县、保靖县、泸溪县及与花垣县交界的贵州省松桃县、重庆市秀山县等地区。  相似文献   

19.
滇南古城行     
建水,它以悠久的历史,绚丽的风光,浓郁的民族风情而引人瞩目,素有“文献名邦”、“滇南邹鲁”之称。据史书记载,建水古城至今已有一千一百七十五年的历史了。古称临安,始建于唐代元和年间,也就是公元810年,扩建于明代洪武二十年,是滇南最古老的城镇,也是云南著名的文化古城之一。汉、唐时代称建水为步头,又叫巴甸。宋朝时大理南诏政权在这里筑城,因城筑干水边,故名建水。元朝在滇南设临安路,首府就在这里,明清两代改称临安府。这里是汉、彝、回、哈尼、苗、(亻泰)等多民族散杂居的地方。千百年来各民族人民共同开发了这块富饶美丽的土地。  相似文献   

20.
“苗例”考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清律例》中有一规定:“凡苗夷有犯军、流、徒罪折枷责之案,仍从外结,抄招送部,查核其罪。应论死者,不准外结,亦不准以牛马银两抵偿,务按律定拟题结。如有不肖之员,或隐匿不报,或捏改情节,在外完结者,事发之日交部议处。其一切苗人与苗人自相争讼之事,俱照首例归结,不必绳以官法,致滋扰累”。这里所指的以“官法”之外的“苗例”,作为处理苗人之间案件的“准据法”,是清律的一项重要的变通性规定。长期以来,学者们对“苗例”的解释不一,说法颇多,本人根据收集到的清代官书和档案资料,试对“苗例”作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