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中华民族凝聚力发展的规律性是:中华民族凝聚力是在特定的环境中,由先进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每当社会动乱、民族分裂时,则以进步势力为核心、以民族利益和民族大义为动力,重新凝聚起来,并焕发出强大的力量;在与外敌抗争并克服内部离散力过程中,中华民族凝聚力得以保持和发挥出来;强大的中华民族凝聚力是我们民族振兴、国家强盛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2.
民族凝聚力是民族实体的功能性存在,它的产生发展与民族实体的生成发展是一致的。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并且是惟一一支保持自己的历史传统,从未中断或衰亡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中华民族以海纳百川的胸怀,不断同化、融合进入中华范围内的其他民族,吸收、借鉴外来文化中的优秀成果,壮大和发展自己,从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民族。这些独特的发展历程和文化传统,决定了中华民族凝聚力具有自己的鲜明特征。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一个突出特征是文化理性精神。中华民族历来以文化的高低作为判别民族的标准,对待各民族的态度…  相似文献   

3.
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不是构成民族诸要素的简单叠加,也不是靠外部力量促成的区域和行政的结合。它发源于民族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结构、生产方式和民族文化心理的内部,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由以上诸因素有机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向心力、集聚力和粘合力,这种凝聚力使整个民族在历经种种历史变迁之后仍然保持着统一、保持着本民族的独特风格以及顽强的生命力。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产生如此强大的凝聚力呢?我们认为,应该沿着历史的线索,从自然地理环境、社会血缘关系、生产方式与社会结构、文化心理背景诸方面探索其  相似文献   

4.
民族凝聚力问题的提出有着划时代的现实意义。它与我们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民族凝聚力,在历史平面上,发源于民族自然环境、社会结构、生产方式和民族文化心理的内部,是在民族价值观(民族精神)导向下,由以上诸因素有机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向心力、集聚力和粘合力。这种凝聚力的增长与消解,一刻也离不开民族价值观的引导。中华民族凝聚力扎根于中华民族价值观之中,价值观是民族凝聚力发挥功能的基因和结果。是团结、维系和引导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伟大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5.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断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场域中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赓续与创新性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种集体认同意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进步的力量源泉,亦是实现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从历史逻辑的视角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在历史发展链条中逐步生成和敞显的,中国共产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是一个连贯的、前后相继的历史进程。就现实逻辑而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促进民族关系融洽与和谐,进而提升中华民族整体性的凝聚力与向心力的基础和前提,因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通过“认同谱系”(政治认同与文化认同)增强各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营造一种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发展的团结氛围。在新时代场域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实现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有利于促进民族关系和谐发展、推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完善,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6.
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生成及早期特征章权才中华民族凝聚力,就是中华民族赖以统一、独立和生存、发展的内在动力。具体而言,它内涵着民族整体对民族成员的吸引力,民族成员对民族整体的向心力,民族成员之间的亲和力。中华民族凝聚力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一个动态系统,它有...  相似文献   

7.
一关于民族凝聚力的定义已有了多种提法,如:“中华民族凝聚力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力量,是一种涵盖面较广的合力”。“凝聚力是一个民族精神问题”,“中华民族精神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共同缔造的素质和品格。”等等。然而,这些提法仍然是一种历史研究方法的描述性定义,而非逻辑研究方法的通过结构性分析揭示概念  相似文献   

8.
中华民族凝聚力是以六个环节的形式存在着的。这六个环节分别起着社会历史根源、思想根源、内在根源、前提条件、具体表现、功能效应的作用。本文拟对这六个环节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进行一些考察,并从中引出一定的结论。一、社会历史根源:大一统的社会历史结构大一统的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或传统的社会历史结构,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社会历史根源。著名历史学家钱穆说过:“我认为中国五千年来,传统相承所建立的和平统一的民族国家,这是人类所稀有的伟大的贡献。”中华各民族从建立统一国家的几千年来,一贯具有反对分裂,维护统一的光荣传统。历史上国家分裂局面,即使是分裂了二百余年的  相似文献   

9.
中华民族认同与中华民族21世纪的强盛--兼论祖国统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代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可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共同的民族渊源,二是共同的国家,三是这个国家的主体文化,这三个层面共同构成中华民族的认同。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是对中国国家及中华文化的归属意识,对增强民族的团结与凝聚力有重要的作用。在当代的中国政治格局中,中华民族认同是最能达成一致、最具有广泛性的要素,它对于在海峡两岸的统一问题上形成强大向心力、抑制分裂中华民族的思想、促使中国早日实现统一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了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祖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建立了密切不可分割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形成了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伟大的中华民族。尽管历史上曾出现过暂时的分裂割据局面,但各族人民对安定统一、和平往来、互相依存的愿望,始终起着主要的作用。我国民族关系的这些史实是客观存在的,只有揭示它的真相,找出它的规律,才符合各族人民的需要和利益。正确阐述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不仅对了解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的  相似文献   

11.
由孔庆港、李权时任主编、集广东众多学者之力而成的《中华民族凝聚力论纲》(以下简称《论纲》),是一部很有学术理论价值的著作。它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研究对象、古代一近代一现代的历史发展过程、与社会结构诸因素的关系、它的内容、作用、功能以及未来走向等方面,对中华民族凝聚力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提出了一些很有说服力的新观点。就一个民族而言,在她存在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一定受到过很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如何解释民族凝聚力,是学术界众说纷法、歧异颇大的一个问题。《论纲》的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中华民…  相似文献   

12.
中华民族凝聚力,是一个多元一体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以血缘、地缘为依托,以优秀文化为纽带,在为共同利益的斗争中形成的对民族整体的吸引力、向心力以及民族个体成员之间亲和力的综合反映。对中华民族凝聚力作深入探讨,对于增强民族团结、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一、从98’抗洪看中华民族凝聚力98’抗洪抢险波澜壮阔,气吞山河。其规模之大、险恶之峻、牵动面之广、动用人力财力物力之多、耗时之长,均为人类抗灾史上所罕见。它展现了中华儿女不畏艰险、奋力拼搏的英雄气概,将中华…  相似文献   

13.
环视世界各地区民族的历史发展,很少看到象中华民族这样自古以来绵延不断地走向高度的统一,成为一个具有强大凝聚力的民族,今日世界各洲,凡是有中国人之处,不论在哪一个地区和国家,他们都以自己是炎黄子孙而骄傲,都关心着中华民族的命运。 从世界历史上看,那些处于较小的局部地区的单一民族,如某些岛国或处于地球的偏远的地区民族,比较易于形成一个整体,民族的凝聚力和自强能力表现得比较明显。而处于较广阔地域的民族种类较多,在形成国家后,往往因民族之间的矛盾而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甚至导致分裂,如欧洲地区的民族和国家,自古以来,曾出现过多次的不断重新组合,如古  相似文献   

14.
<正>民族凝聚力是在共同地域、血缘亲情、共同经济与政治生活基础上形成的,以民族精神为支柱、以民族情感为纽带的民族共同心态所表现出的一种内聚力、亲和力、吸引力、向心力.它作为社会有机构成要素的凝结物,有发生发展的过程,既有显著的继承性、连续性,又有鲜明的时代性、历史性,随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变迁而呈现出互相区别的历史类型.中华民族凝聚力在世界历史上独具特色和魅力.本文试图探讨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特点、历史类型及其现代走向,为崭新的现代类型的形成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中国民族史包含中国各民族的历史。自古以来 ,中国各民族在形成过程中 ,互相渗透、互相融合 ,有着深厚的血缘关系。他们对中国历史有强烈的自觉认同感 ,历史认同导致国家认同。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往中 ,团结互助是主流 ,并因此而共同进步。各民族都有着自强不息的创业历史和杰出的历史人物。这些宝贵的民族历史和民族精神 ,应该挖掘和弘扬 ,使之内化为当代人的人格力量 ,进而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16.
中华民族凝聚力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独立统一的内在力量,它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合力。在这些要素中,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精神文化因素是基本的因素,它们之间是互相促进、互相影响的。本文仅就政治因素的地位,作用及其特点作一些探讨。 一、政治因素在中华民族凝聚力中的地位 (一)国家的独立统一和兴旺发达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强大的标志 中华民族是以社会的形式存在的,它首先是一种社会客观存在。中华民族于秦汉时期形成的时侯,社会早已产生了阶级与国家,并建立了相应的政治制度,以及它们所具有的政治力量。而这种政治制度和政治力量在不同时代的内容和形式虽然有着很大的不同,但其一直存在并起着不同的作用。也就是说,中华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的文化结构理论 ,阐述了中华民族在通往近现代化的历程上 ,比日本大和民族多了一个重构民族新凝聚力象征的历史使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使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两大核心要素“天下大一统”观念和爱国主义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实现了与时俱进。故此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毛泽东思想不仅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同时成为中华民族新凝聚力的象征。  相似文献   

18.
爱国主义精神特征与回族民族凝聚力的双重印证──回族抗日救亡行为的深层剖析束锡红中华多民族国家走向统一的历史,表明爱国主义是推动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的巨大精神动力。它同样是中华传统文化与伊斯兰文化交汇、孕育形成的回族民族精神和思想文化中最突出的特征,是回...  相似文献   

19.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伟大凝聚力,这种凝聚力是中华民族团结、国家内聚和社会稳定的一种精神和物质的力量,它是在自然和社会诸因素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表现为多种形式,贯穿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一)爱国主义的凝聚力是在自然和社会的诸因素及其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民族共同体自身矛盾运动的产物。几千年来,把我国各族人民维系于一个统一的大家庭中而又世代传承的纽带,一是国家的长期统一,二是各民族相依共存的经济文化联系,三是近代以来各民族在抵御外来侵略和长期革命斗争中结成的休…  相似文献   

20.
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第二次学术讨论会暨广东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会成立大会在广州隆重召开。我谨表示热烈的祝贺! 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是一个很重要、很有意义的课题。中华民族是由汉族和数十个少数民族组成的,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伟大民族。中华民族有近四千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极为丰富的典籍文物。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华民族在数千年悠久历史中,产生了许多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艺术家,曾经对人类文明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中华民族不仅以勤劳智慧著称于世,同时又是酷爱自由、富于革命传统的民族。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