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古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奇丽瑰宝,是精髓。它包蕴厚重,意存高远,能够感化人,启发人,教育人。古诗中也不乏学生喜闻乐见的趣事,如《舟过安仁》,也有诗情画意的景色,如《山行》,也有感人肺腑的故事,如《游子吟》,这些都是学生习作中常见、常用、常感、常写的内容,走进其中,仿佛走进了一个个活生生的生活。走进古诗,细细推敲诗中的每一个字都蕴涵着丰富的写作内涵。潜入古诗,与作者对话,挖掘其深层思想,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及相关故事,这是学生取之不尽的写作素材。  相似文献   

2.
写作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尽管外界(如老师的指导)对学生的认识和表述会有一定的影响,然而,这种影响必须切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表达能力才会有效;而且。不管是对世界和自我的认识水平(即习作素材和主题).还是用来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语言,都来自于学生平时自主生活与阅读的积累。因此,“自主”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采用多种评价方式,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传统教学对小学生作文评价主要存在着“一人评价、一次评价、一个标准”的误区。这种情况至今还是比较普遍的影响着我们的习作教学。新课程标准下的习作教学的评价应该走向立体,走向开放,走向多元。  相似文献   

4.
“合欢”解     
汉代的诗歌中多处用到“合欢”一词,如《古诗》中的“合欢被”、《怨歌行》的“合欢扇”、《羽林郎》的“合欢襦”等。肖统的《昭明文选》选录了《古诗》和《怨歌行》,注者对“合欢”并无解释,仅引此注彼;及到近人闻一多的《诗选与校笺》也沿袭此法,如《羽林郎》“广袖合欢襦”下注云:“《怨歌行》日‘裁为合欢扇’,《古诗》日‘裁为合欢被’”“合欢”究竟是啥,并无解释。今人则将“合欢”解为一种图案花纹,如北京大学编的《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在《怨歌行》一诗的注中说:“‘合欢’是一种对称的图案花纹,用以象微和合欢乐之意。如《古诗》‘文彩双鸳  相似文献   

5.
真爱才美丽     
裴庆美 《百姓生活》2011,(11):21-21
最近我上网时,每走进一个论坛,或打开一个博客,都能看到这样的题目:《放手也是一种美丽》、《一种美丽叫放手》。细读里面的文章,有些无奈也有些悲凉,这都是高温冷却后的心寒现象。  相似文献   

6.
《池上》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诗中描绘小娃偷采白莲的情景,细腻传神,颇有趣味。诗人用质朴的语言,自描的手法,把小娃天真无邪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本课设计,旨在突破古诗教学的习惯模式,把感悟诗中意境和体会童真、童趣作为教学的重点。用聊天、表演的方式,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之中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层层深入地走进文本,引领着学生从文字的表面探寻美妙的意蕴。  相似文献   

7.
明代古诗选本中,钟惺、谭元春选评的《古诗归》占有重要地位。明朝末年,因它与众不同的选诗标准,《古诗归》风靡大江南北三十余年。这一标准,招致清代钱谦益等著名学者的攻击,不久便销声匿迹;但《古诗归》的选诗标准直接影响到清代许多著名古诗选本,如沈德潜《古诗源》等。  相似文献   

8.
《水浒传》第101回书道:“王庆一日吃得烂醉如泥……露出了马脚。”这“泥”字何解?“烂醉如泥”也曾见于《聊斋志异·黄英》和《三侠五义》第86回等书中,语本《后汉书·周泽传)“时人为之(朝廷把官祭品)语曰:‘生世不谐,作太常妻,一岁……三百五十九日斋。’”李贤引东汉应邵《汉官仪》注:“一日不斋醉如泥。”而“醉如泥”也见于如杜甫“先拚一饮醉如泥”一类咏诗中。古诗还有省称之“泥醉”的,如元镇《以文石见赠》“泥醉风云我要眠”,陆游《自咏》“泥醉醒常少”等。其解,参《现代汉语词典》作“烂醉”……俱指滥饮而酪配…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学生实际”的内涵比较丰富,既指学生生活的依存的客观实际,也指学生认识客观现实的主观实际,还指学生生命成长的过程实际,“学生实际”是学生习作过程中表述和交流的对象。还有叶圣陶在《作文论》中说:“假若有所表白,这当是有关于人间的事情的,由必须合于事情的真际,切乎生活的实况;假若有所感兴,这当是不倾吐不舒快的,则必须本于内心的郁积,发乎于情性的自然。”  相似文献   

10.
追求“真、善、美”,这是指导学生习作的境界。“我手写我心,”这是指导学生习作的真谛。每一个人的内心世界都是独特的、丰富的。这就提醒我们:整齐划一的习作指导满足不了新时期学生的习作需求。多年的习作指导表明:求异,可以引领学生习作步入新途,让习作指导焕发出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1.
《古诗十九首》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历来都受到极高的评价,它对后代很多诗人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作为建安之杰的曹植,他的诗歌创作也深受其影响。本文主要从思想意识形态和艺术表现方法两个层面展开,浅析《古诗十九首》中生命意识、悲剧意识、象征手法、文人精神和民间文学相结合的创作精神等对曹植诗歌创作的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2.
写作教学的本质是人文精神的张扬和升华,也就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鲜明的个性、美好的心灵。学生在提高理解和运用母语的同时,也是一个丰富自我精神体验、培育自我个性生命的过程。而原有的写作教学如秦锡纯教授所说:“它一直被限制在‘师授作文’的狭小天地中,其结果,学生作文大都是内容相  相似文献   

13.
张九龄《感遇》诗上承陈子昂,下启王、孟、韦、柳等人。他对陈子昂的《感遇》诗题材进行了淘洗,确立了咏怀体古诗的清澹风格,在唐五言古诗演进中占有重要地位,并推动了盛唐诗歌的审美走向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中将小学写作教学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一二年级的写话教学,第二阶段是三到六年级的习作教学。写话是习作的基础,更是引领学生走进写作天地的铺路石,因此,培养一二年级的学生对写话有兴趣,能放开胆子写,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一阶段的学生特别喜炊读童话、听故事,而第一学段的写话教学目标中也明确指出要引导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可见.从“编故事”入手培养学生的写话兴趣也是一条值得探究的写话之路。我的具体做法是:  相似文献   

15.
《诗经》和《古诗十九首》中的思妇诗具有不同特点,其中的思妇形象也是历来研究者关注的对象,由于时代不同,《诗经》和《古诗十九首》中的女性思想也有不同展现。《古诗十九首》中的女性与《诗经》中的女性从相比,最大的变化就是她们开始注重自我生命价值,这也是女性审视自我生命价值的开始。主要从女性自身形象、女性表达方式等方面来阐释两个时代女性的不同,这对研究《诗经》和《古诗十九首》中的女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刚跨入初中的学生,习作时常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是哪儿”。文章不得要领,不得其法。为了提高学生习作水平,我采用了“分类指导——单项训练——重点突破”的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指导方法。七年级要着重培养学生习作记叙文的能力。在训练中,我按照侧重点的不同,将记叙文分为写人、记事、描景、状物四大类。在进行记叙文习作指导时,先将不同类别的记叙文进行化整为零的训练。如我在辅导学生习作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时,首先引导学生进行人物肖像描写。为了让学生掌握习作要领,我编了这样一则《顺口溜》:  相似文献   

17.
“古诗文”这个中国文化上的明珠,不管是从文学手法角度还是思想内涵方面,对小学生来说都是受益无穷的。 学生所受的文化熏陶绝大部分源于学校,一个学生是不是满腹诗书,要看学校有没有古诗文化,要看我们是否为学生创设学诗的氛围,而营造学诗氛围的主要阵地应该是课堂。怎样利用有限的课堂对学生进行古诗文化的熏陶,这是我们每个教师都应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朱自清(1898—1948)既是一名优秀的古典文学研究者,也是一名现代教育体制下的教师,其学术研究与教育实践始终存在紧密的联系。无论身处中学还是大学,朱自清都十分关注国文教育的推行,致力于学术普及与学生培养。朱自清的国文普及教育在《经典常谈》与《古诗十九首释》中有集中体现:前者力图通过浅切明白的导言或选本,对传统经典进行话语转化与知识传递,引导读者生发对传统经典的兴趣,从而进一步靠近学术研究;后者为青年学生展示解诗范例,引导分析诗歌的门径,重视其中的作法与情感。并且,作为“国文教师”,朱自清尤其注重使用学生能够接受的语言,力争使学生从厌弃、畏惧经典,到接触、亲近经典,乃至走进更深入的研究,成为“学术的前路”。  相似文献   

19.
我国当代优秀的散文作家杨朔在《海市》小序中写道:“我素来善欢读散文。常觉得,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还记得我是孩子的时候,有一个深秋的夜晚,天上有月亮,隔着窗户,听人用高朗的音调读着《秋声赋》,仿佛自己也走进诗的境界。”这是一九五九年深秋时节写下的,他以为“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宋代大散文家欧阳修的《秋声赋》就是诗一样的散文作品。《秋声赋》里描写秋声秋色,充满着凛冽萧杀气息,特  相似文献   

20.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上世纪30年代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他主张做中学,学中做,用人本感悟生活,让生活走进学生的心灵,在广阔的现实生活中,学生会在亲身经历中,获取大量的生活信息,捕捉大量的生活素材,于无意间“情动而辞发”,对生活的感触自动流于笔端。实践证明,走进广阔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