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金锵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4)
书院是中国历史上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和文化载体,从唐、五代产生以来至20世纪初,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教育产生过重要而深远的影响。80年代以来,随着文化史研究热潮的兴起,有关书院的研究,在沉寂多年之后,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据不完全统计,短短的15年间,海内外学者发表的有关研究论文达五百余篇,出版的各类专著、史料近四十部。在繁花似锦、争奇斗妍的书院研究百花园中,由季啸风、陈谷嘉、邓洪波先生等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书院辞典》,是海内外第一部书院研究的专业 相似文献
2.
蒋芝芸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3(5):50-55
<最后一只白虎>作为一部以动物为题材的小说,却有着丰厚多重的文化意蕴.从白虎作为土家民族图腾的层面,它揭示了一个民族古老的记忆及其对原始自然的崇拜;而从白虎与幽莽关系的角度,这部小说又可挖掘出另一层文化意蕴,那幽深的林莽既是白虎的家园,也是生命的乐土,揭示出自然生命的同一性.而作品中所表现的对山野的向往则隐现着乡村诗意与城市发展的矛盾与冲突.多层丰富的文化意蕴,使得这部小说犹如幽深的林莽,引得人们不断的探寻. 相似文献
3.
欧阳友权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6(5):158-159
赵树勤的新著《找寻夏娃———中国当代女性文学透视》对当代女性文学的历史衍变、主题话语、语言特质、诗学模式、文体风貌等问题作了深入的文化诠释和诗学建构 ,体现了建构中国化女性主义诗学体系的学术自觉。 相似文献
4.
胡丽娜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57-60
关汉卿的"烟花情结",根植于他与礼教相背离的思想观念,释放在其反映边缘女性生存状态的"烟花粉黛戏"中.他将女性从"零落风尘,积怨难诉"的古旧形象中解放出来,使她们焕发了真实鲜活的人性色彩;在与男性的对比中,显现了女性所特有的负重不屈与坚韧顽强.在其对女性进行再认识和价值重估的过程中促成了他对女性的发现--将女性作为一种独立性别存在来看待,这是一种更为人性化的发现. 相似文献
5.
谢燕清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9(1):5-7
神话作为一种话语形态,对统合民众观念有着深厚的影响力,在一定历史时期对社会建构起着相当关键的的作用.民族-国家虽然是近现代的概念,但民族和国家却是由来已久的历史现象.因此在历史上就有种种整合民族和国家的举措,神话是其中一种形式,为历朝统治者所重视. 相似文献
6.
王瑞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82-85
英国小说家托尔斯·哈代不但对妇女的生活方式和心理有着深刻的理解,对男权传统限定下的女性怀有深切的同情;而且在女性形象的塑造上超越了男权传统的女性角色对比,刻画了一系列个性鲜明,情感丰富,独立自主的女性,充分体现出妇女所独有的女性意识。在小说《远离尘嚣》中,女主人公巴丝谢芭在与男性的爱情、婚姻关系中努力追求实现自我存在和自我需求,对抗着男权传统对女性自我存在、自我需求、自我表达的干涉和压制。 相似文献
7.
肖学周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0(4):69-72
中国人是如何看待自己的身体的?迄今为止,这还是个缺乏系统研究的问题,但从身体解剖学、身体现象学和身体应用学三个层面对此加以初步揭示,可以推断出中国人对自己身体观念是游移于抑制与发现之间的. 相似文献
8.
随着《婚姻保卫战》的热播,女权意识与男权传统这一经典的话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该剧对传统的女性和男性形象进行了时代新演绎,弘扬了女性追求自由、反叛夫权的独立意识。表面上看是女权突围男权的成功典范,实则在故事讲述中流露出对男权话语的心悦诚服,男女平等的虚浮美丽背后却只是错觉。 相似文献
9.
杨李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9(2)
玛格丽特,劳伦斯的《占卜者》主要讲述了女主人公莫拉格追求独立和女性自我属性的成长历程.小说中,作者所代表的第三人称与女主人公所代表的第一人称叙述声音交替出现,这种复线式叙事模式为该小说提供了一种质疑性别差异的女性声音和女性视角.女主人公在运用第一人称叙述的过程中被赋予了女性话语权,并能够自主构建女性的成长历程,言说生命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宋文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4)
英国当代女作家简妮特·温特森充满诗意的现代寓言小说<守望灯塔>记录了女主人公银儿从学会讲述故事到发现爱,并成长为双性同体艺术家的历程.本文分析了温特森小说的非线性叙述体现了元小说的特点,并从互文性的角度凸显温特森多维交织的小说主题.温特森通过塑造守塔盲人普尤,重提讲故事的传统,关注网络时代人与人面对面交流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12.
田平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6):22-29
物理主义在当代心灵哲学中的影响体现在不同的方面。在心身关系问题上,还原的物理主义太强了,非还原的物理主义作为物理主义似乎又不够强。在理论的层次,取消主义、工具主义和意向实在论对"心的理论"的讨论带给我们很多启发,却也各自存在严重的问题。物理主义的框架有助于我们理清关于心的性质的许多问题,但是它能够将我们对心和"心的理论"的认识带到多远还尚未可知。 相似文献
13.
王维燕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4):105-109
萧红丰富的情感世界以及作为女性的自我意识在小说《生死场》中,通过不同的女性人物形象的塑造,被呈现得极为鲜明。然而萧红的这种意识在小说中依然隐含着男性崇拜的危机,并在小说关于抗日战争的人物塑造中表现了出来。萧红这种复杂的情感意识显然无法脱离时代环境的束缚,但这并不影响《生死场》在文学史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4.
李禹阶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67-76
阳明心学"心即理"及"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命题,并不是将"心"上升到与"理"为一的本体论高度,而仍是在认识论范围内探讨"心""理"关系,其目的是希望通过将"心"的认知能力分离为能上达"天理"之善源与下至普通人"日用之知"的路径,强调对"天理"认知的简明性.它是阳明心学通过吸取禅宗"直指本心"的认识论方法,而以"心即理"命题,将"悟"道主体与被"悟"对象更好地联系在一起,使士、农、工、商能够更加简捷地"明道""悟理",由此从另一角度开启儒家由"未发"到"已发"的上达"圣贤"的修养路径,本质上是从道德修养及儒学传播角度对朱熹理学"格物致知"认识论"支离破碎"弊病的修正.可以说,阳明学说是典型的中国伦理型文化语境及儒学"资治"理念的特有产物,只有把它置于中国文化、中国哲学的特有语境下,方能诠释出王阳明心学的内在意蕴. 相似文献
15.
小茅坡营苗族的生存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茅坡营苗族的生存环境是一个社会性的人为体系.依托自然环境使民族得以生存、繁衍;竭尽所能营造的和谐的内外关系构成生存的社会环境;为生存提供内在动力的精神背景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16.
叛逆女性的性格悲剧--《雷雨》中繁漪形象的深度阐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立民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2,21(3):40-44
《雷雨》中的繁漪是具有鲜明特色和复杂蕴涵的叛逆女性形象,其鲜明特色在于独特性的雷雨性格,其复杂蕴涵在于人性建构中的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和个体生命力中的创造性力量与破坏性力量的相兼相制,因而深切地显现出人性的深度。 相似文献
17.
张寒梅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1):5-7
“共同富裕”虽然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旋律,但同样需要正确处理好“先富”与“共同富裕”的辩证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是实现共同富裕;强调“共同富裕”并不是要否定“先富”;需要依靠“先富”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手段和途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理顺分配关系,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8.
张寒梅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07,7(1):5-7
"共同富裕"虽然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旋律,但同样需要正确处理好"先富"与"共同富裕"的辩证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是实现共同富裕;强调"共同富裕"并不是要否定"先富";需要依靠"先富"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手段和途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理顺分配关系,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9.
黄定辉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3):8-10
"回到三代"是朱熹毕生努力的理想追求,他建构这一理论体系是在继承二程"道心"、"人心"二分的基础上把二者有机地贯通起来的,并对"道心"、"人心"提出完整的诠释,使"道心"、"人心"合而为一.朱熹"回到三代"的理论构想是在解决"道心"与"人心"矛盾的基础上提出的,"道心"与"人心"是同一的,不是对立不可调和的,"回到三代"是符合"道心"的,但更需要人去实现它,需要"人心"的作用--发为情、发为人欲. 相似文献
20.
诗学阐释:文体风格与叙述策略--《呼兰河传》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金城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122-127,138
本文从文体风格与叙述策略的视角对《呼兰河传》进行了文本细读和诗学阐释 ,认为《呼兰河传》是“抒情性写实小说” ,它鲜明地体现出萧红感性的小说诗学思想与理性自觉的文体意识 ,是一次独特的小说新美学实践。在叙述策略上 ,萧红极富创意地设定了三层叙述结构、两种叙述视角和两套叙述话语并使之融为一体 ,合力建构了《呼兰河传》的先锋叙事。文章进而认为《呼兰河传》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一部传世的经典杰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