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城镇化二元结构表现为城市化和农村城镇化。城镇化指的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口不断由农村向城镇地区集中。衡量一个地区城镇化水平的主要指标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非农化和城镇化是关系到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关键问题。本文用广东199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有关资料,对1990年“四普”以来广东人口非农化与城镇化现状作简要分析。 一、广东人口非农化与城镇化的特点 1.人口非农化速度加快,城镇化速度相对放慢 进入 90年代,广东经济继续以较高的速度发展,特别是 1992年在邓小平同志南巡重要讲话的推动下,广东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了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实现了高速有效增长。1980~1990年,广东省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2.3%,而1990~1994年则达到了20.2%。与此同时,产业结构也不断得到调整,非农产业发展很快,三次产业比重由1990年有26.1:39.9:34.0转变为16.4:50.4:33.2,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经济的发展给人口发展带来了深刻影响,人口非农化进程加快,人口城镇化也不断得到推进。1990年广东省非农业人口1477.31万人,1995年增长至2035.37万人,增加了 558.06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同期由23.51%提高至 29.77%,上升了 6.26个百分点。1990~1995年平均每年递增6.62%,比80年代的4.  相似文献   

2.
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向纵深发展,我国广大农村出现了一个由自给、半自给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变,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大好形势,在新形势的推动下,人口城镇化发展了,无数小城镇应运而生.小城镇的崛起,对于促进我国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至关重要,它是搞活城乡物资交流,发展商品经济,加速农村“两个转变”的迫切要求,也是农村开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缩小三大差别的必由之路.正如胡耀邦同志指出的“没有小城镇,农村里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就没有腿.”发展小城镇,对于振兴我国农村经济,乃至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3.
从长期的和发展的观点看,任何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最终都会转化为现代的城市社会,这是一个自然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过程。这种转化是包括经济、人口、社会和地域在内的多方位,多层次的整体变革,同时也是一个由量的积累到质的突变的运动。对农村地区隐性人口城镇化的研究是对以往非农化和城镇化研究的深入,同时也能对这两个领域的研究起到衔接和补充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末来我国城镇化首先应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次要渐进发展,再次还应协调发展。○要制定人口城镇化的长远规划;要增加投入,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要促进城镇化和非农产业化的结合;要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促进农村迁移人口与传统农业结构的分离;要严格控制人口尤其是农村人口的增长。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农业生产逐步摆脱自给半自给的自然经济的束缚,开始实现了向商品性农业生产的转化。这一转化,给我国农业生产带来了新的生机。在农业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下,我国广大农村在控制人口增长方面,  相似文献   

6.
基于对中西部地区15个省市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意愿的问卷调查数据,以社会认同度为研究视角,构建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中西部地区人口就近城镇化意愿的地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个人特征差异性对中西部不同地区人口就近城镇化意愿影响显著;中西部不同地区农业转移人口的社会认同度与其就近城镇化意愿显著正相关,且西部地区农业转移人口受到的影响作用更明显.东部地区农业转移人口更注重职业升迁机会、职业技能水平、子女教育状况、工资待遇水平、工作环境、工作时长的满意度.西部地区农业转移人口则更关注其与市民的关系、城市社会关系网络、户籍状况、基本公共服务、城市物价水平及居住条件的改善程度.  相似文献   

7.
完整的城镇化过程,应是一个包括非农化和市民化在内的“三化”联动过程,这其中,“人口”自始至终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显性指标和主体要素,而且皆可在“三化”演进中观察到人口形态的不同表现形式及其转变特征。回望中国城镇化的研究,至今依然存在“非农化缺位”、“城镇化越位”和“人口学内隐”三个不足。当代中国亿万进入城镇的农村人口,即便取得了城镇“常住”资格,但仍然难以获得“市民”权益,普遍处在有“市民”身份、无“同城”待遇的窘境中。鉴于此,跳出对城镇化的孤立认识,秉持“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主张,从人口主体视角把城镇化、非农化和市民化的所谓“三化”置于同一个分析框架中,探讨人口形态在“三化”进程中的角色转变及身份异同,并将三种人口形态的转变对应于“三化”进程与“三农”问题,探寻人口形态在“三化”之间的协同共进与顺畅接续。研究认为,城镇化的实现并不在于人口聚居形态的空间变化,即乡—城转变,而取决于人口从业属性的非农转变,即农—工转型;继而阐明,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需要以从业方式的非农化为引领,以“市民”身份及其权益的平等获得为标志,而不是以聚居形态的城镇化为终结。一个健康有序、持续深入的城镇化,应是...  相似文献   

8.
在以农业人口为主的我国,农村商品经济发展如何?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镇人口转化以及城乡关系如何?都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城市化的进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所开创的一系列农村经济改革,带来了生产力的解放和商品生产的蓬勃发展。这一巨大变化,正如《中共中央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中所指出的那样:一个由自给半自给经济向较大规模商品生产转化,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农村经济的不可逾越的必然过程。 在这种新形势下,根植于广大农村的小城镇获得了迅速发展的生机。农村经济的繁荣和专业分工的发展,使位居于城乡结合部的小城镇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和生长点,  相似文献   

9.
城市化是今后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总被引:55,自引:0,他引:55  
中国是过去25年中世界上城镇人口增长率提高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大规模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和城镇。沿海地区已经成为中国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农村人口的主要地区,中西部人口大省和人均耕地水平较低的地区是农村人口的主要迁出地。今后20年是中国城镇化加速阶段,有效促进城乡间劳动力的流动,将给中国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而中国在城乡间采取的“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制度安排不仅侵害了广大农村居民的利益,而且造成了巨大的制度性机会成本,使得中国的宏观经济付出了高昂代价。城市化既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基本途径,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0.
未来全国和不同区域人口城镇化水平预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城镇化将是我国未来几十年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从人口学的角度讲,在加速城镇化过程中,人口三大因素,即出生、死亡、迁移的变化中,人口城乡迁移将是核心问题。本文在城镇化发展的中方案假设下,利用ⅡASA的模型对全国和地区未来30年人口城镇化水平进行预测。结果显示了全国和不同区域的城镇化长期趋势;揭示了城乡间的迁移和农村居民身份的改变,是城镇地区人口高速增长的重要因素。伴随城镇化的加速,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速度快于城市。  相似文献   

11.
转型时期的农村人口城市化与非农化滞后问题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进入转型时期以来,中国农村人口城市化和非农化总体上比转型期之前明显加快,但是,城市化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与非农化水平,而且进入90年代以后,城市化与非农化都出现了趋于滞缓的新变化。体制型的城市化滞后必然导致非农化转移滞缓。新世纪来临之际,中国必须加快实现农村人口城市化与非农化的新一轮再推进,大力促进城市化推动型的城乡劳动力转移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人口城镇化动态分析模型浅探──以山东省淄博市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口城镇化是一个人口由乡村聚居向城镇集聚,由农业向非农产业转化的自然历史过程。它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的转化:(一)地域转化,即人口由农村转移到城镇;(二)职业转化,即由农业转为非农业;(三)生活方式的转化,即由农村传统生活方式向城市现代生活方式转化。城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是人类走向现代社会的必由之路。城镇化进程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关,是一个受多因素综合作用的复杂而长期的动态过程。因此,分析人口城镇化的动态过程及影响因素,预测其未来变化趋势,探求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快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对加…  相似文献   

13.
苏南地区是指江苏南部的苏州、无锡、常州3市及所辖的12个县(包括6个县级市).这一地区以其推动农村社会经济全面综合发展的“苏南模式”而引起中外瞩目;人口发展也因进入了“三低”(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阶段同样引起普遍关注.它所呈现的相对稳定的出生率,同全国的出生率在降至20%左右出现连续回升、波动形成鲜明对照.更具意义的是,这一人口转变是在广大农村地区实现的,由此呈现的先导性和人口转变经验,显示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我国十亿人口中,有八亿生活在广大农村.控制我国人口增长,从根本上说,就是如何有效地控制农村人口增长的问题.而控制人口增长的关键,则在于能否降低生育率.本文通过对浙江省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呈现显著差异的三个县的比较分析,试图找出影响农村生育率的重要决定因素,为做好农村当前控制人口的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农村地区引进新型避孕药具、提高服务质量的研究涂平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我国在推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社会、经济、文化条件差异悬殊,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很不平衡。在广大农村地区.避孕药...  相似文献   

16.
<正> 研究我国迎接新科技革命的战略对策,必须充分注意我国农业人口还占着80%的高比重这一重要国情。有关专家学者认为,这次新的科技革命对于农业的影响将远远超过农业。上海郊区是我国农村经济发达地区之一,同时也是农业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近年来,随着城乡经济体制改革和农村商品生产的发展,郊区越来越多的农业人口逐渐  相似文献   

17.
蔡玉程  刘阳 《人口学刊》2014,(5):105-112
吉林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人口城镇化对吉林省的城镇化建设、经济发展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相关统计数据对吉林省人口城镇化的现状进行研究,吉林省城镇化进程中存在城镇规模结构不合理、地区间联系弱、城镇化质量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影响发展和城镇地域优势功能没有充分发挥等问题。结合现状、问题及影响因素,研究认为应该合理规划不同区域的人口城镇化发展模式,减少制度障碍,提高城镇化质量,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来带动吉林省城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正> 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部门转移,以及随之发生的城乡人口分布结构的变化,是我国正在经历和必将经历的人口变换过程。其特点是:农业劳动力在向非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并不表现为向大中城市的迁移运动,而是在“离土不离乡”的人口流动中向小城镇移动和聚居。农村人口城镇化,是指伴随着农业劳动力转移,通过人口迁移发生的农村人口转为城镇人口的过程。我国人口的城镇化道路,是农业劳动力首先大量地转为亦农亦非人口,继而向“就地靠乡”的小城镇移动和聚居,有层次、分阶段地分别进入小城镇体系;在大城市“截流”、中小城市“疏导”、小城镇“蓄水”的交互作用中,将“人口流”截在小城镇这一格,减少大中城市在“超负荷运行中”的人口压力,形成工农结合,城乡结合,以就地转移为主,小城镇容纳为主,亦农亦非为主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19.
人口集聚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要素作为一切经济活动的主体,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人口集聚为城镇化提供重要动力,而城镇化进程将进一步促进人口集聚,人口要素与城镇化进程通过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等方面深度融合,形成密不可分、相互促进的系统。本文构建关联协调度模型分析近15年来我国人口集聚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状况。结果显示,我国的人口集聚水平和城镇化进程由不协调逐步转向协调发展,即初期在传统城镇化阶段,人口集聚水平落后于城镇化水平,而在后期的新型城镇化阶段,人口集聚开始引领新型城镇化发展。通过改善人口城乡结构、人口教育结构、人口就业结构和人口收入结构可以有效缓解人口年龄结构带来的隐患,这将是未来一段时期内人口集聚与城镇化继续协调发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0.
我国农村应建立不同层次的社会养老保障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农村人口养老问题已迫在眉睫。建立怎样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机制才能适应我国国情?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以期抛砖引玉。一、研究方法首先,我们所要建立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并不是由国家出资,而是以农民自我筹集积累资金为主要形式。这样,农民对这一问题的认识程度及经济承受能力将直接关系到这一制度的实施推广,这是由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的。我们首要的考查因素是一个地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其次,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几乎没有涵盖所有人口的社会保障制度,既然养老保障制度是解决养老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