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这篇文章选自高启的文集《凫藻集》。高启(公元1336——1374年),字季迪,号槎轩,又号青邱子,长洲(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元朝末年,张士诚据苏州,高启挈家依妇翁周仲达,居吴淞江之青邱,授徒自给,歌咏自适。明朝洪武初年,高启被  相似文献   

2.
高启生平二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启(1336—1374)是“明朝最伟大的诗人”。他一生虽然短暂,且《明史》、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均有传,乡人李志光有《凫藻集本传》,学生吕勉有《槎轩集本传》,清金檀有《高青丘年谱》;但由于明初统治者对吴中地区采取的特殊政策,使得这些传记的记载有不确实之处,掩盖了高启生平中的有关事实真相。这使我们难以看清其生平思想和作品之间的关系。因此,本文拟对高启生平的两个问题重新进行探讨。一、高启与张士诚政权的关系张士诚据吴称王期间,高启有否出仕张士诚政权呢?高启的诗文没有明确记载,有关高启的志传均说没有出仕张士诚政权。近人大都亦持此论。吴晗在(朱元璋传》中说:“明初的著名诗人吴中四杰高启、杨基、张羽、徐贲,都曾和张士诚来往,杨基和徐贲还作过张士诚的官。”②钱伯城说,高启“没有在张士诚手下做官,宁愿伏处田野,做一个安居守分的诗人。”③尤振中在《高启诗简论》中说:“在元朝与张  相似文献   

3.
公元一三七四年(明太祖洪武七年),元末明初诗坛上的一颗最灿烂的新星陨落了。高启,这位“天才高逸”、名冠当时的诗人,不幸竟因诗获罪,成为明初朱元璋文网恐怖的牺牲品,而停止了他的歌唱。《明史·高启传》载:“启尝赋诗,有所讽刺,帝嗛之未发。归家,以观(魏观,苏州知府)改修郡治,启为作《上梁文》,帝怒,遂腰斩于市。”时年仅三十九岁。的确,高启死得太早了。如果天假以年,他必定会奉献出内容更为广阔深厚、艺术上也更为纯熟完美的诗作,必定会取得更为辉煌的成就。然而,明太祖的文字狱却无情地夺去了他年轻的生命。这是诗人的不幸,令后人痛惜不已。  相似文献   

4.
发生于洪武七年(1374)的"魏观案",并非是因苏州知府魏观"浚河道"与"修府治"之举措所致,而是明太祖借机报复诗人高启的幌子.江南士子先前曾受元政府与张士诚政权恩泽,因而对朱明政权多持不合作的态度.朱元璋希望以"魏观案"为契机警告江南士子,此心愿落空后,他逐步开始以暴力手段打击江南士子的抵触情绪.  相似文献   

5.
元末,在江苏中部爆发了张士诚领导的盐民起义,前后历时十四年(1353年一月—1367年九月)之久,所占领的地区,“南抵绍兴;北踰徐州,达于济宁之金沟;西距汝、颗、濠、泗;东薄海,二千余里,带甲数十万。”张士诚的起义军,攻克平江在1356年2月,直到1367年9月平江为朱元璋军攻破,在平江(苏州)建立政权将近十二年之久。在苏州期间,张士诚后建立过大周和吴王政权,也曾投降元朝统治者。为了对张士诚作出历史的公正的评价。本文拟就张士诚在苏州期间的突出表现作一些具体分析。以就教于同志们。  相似文献   

6.
张士诚(?——1367年),小字九四,淮南泰州(今江苏泰县)白驹场人。泰州濒临大海,有盐场,士诚与其弟士义、士德、士信,“以操舟运盐为业,缘私作奸利”(《明史·张士诚传》)。平日,张士诚常鬻盐富豪之家,或被其白眼凌辱,或被取盐不给分文。由此,他忿恨在心已久。1353年(元顺帝至正十三年),遂率诸弟及壮士李伯升等十几人,“灭诸富家,纵火焚其庐舍”,后由于“自惧获罪”,便揭竿而起。时  相似文献   

7.
博古与苏州     
博古,在我党历史上一度闻名中外。但他与苏州的渊源关系也许还鲜为人晓。1907年6月,博古出生于无锡的书香门第。1921年夏高小毕业后考取了设在苏州的江苏省工业学校。在苏州就学的四年,成为他走上革命道路的重要起点。他当时住在人民路121号。他如饥似渴地阅读《新青年》《创造周报》《向导》《觉悟》《学灯》等进步报刊。萧楚女、恽代英到江苏一师等校作讲演时,他逢讲必到。他好与同学切磋马列理论,不时向“孤星社”投寄文章诗篇,抨击时弊,立志置身于反帝反封建的洪流中洗炼。1925年5月,震惊中外的五卅运动爆发。18岁的博古,正值肺痨缠身,咳血不止。当姜长林来苏向他述及上海惨案经过,並劝其注意好身体时,博古激动地说:“国之将亡,焉顾我身,宁愿生为中华人,死为中华魂,不愿赧颜借命于胡蹄下”。那时他是苏州工专学生  相似文献   

8.
李汝珍评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篇小说《镜花缘》作者李汝珍是清朝河北大兴人。生卒年不详,据胡适、孙佳讯等考证,约生于乾隆二十八年癸未(1763),约卒于道光十年庚寅(1830),享年约为68岁。主要生活在乾隆中期经嘉庆到道光初年、鸦片战争的前夜,西洋文明的炮弹还未轰开“老大帝国”闭关自守的紫金城宫门。他主要的活动地区为海州板浦(今属江苏省连云港市),与兄李汝璜(板浦盐课司大使)一齐生活,其阅曾两度去河南任小官。对李汝珍成长影响比较大的一是李汝璜,字佛云,监生,乾隆四十七年壬寅(1782),从大兴移家到板浦,次年任板浦场盐课司大使,嘉庆四年(1799)卸任,嘉庆六年(1801)调任淮南草堰场(离施耐庵故里、张士诚起义的白驹场仅三十六华里)大使,前后住板浦计20年,  相似文献   

9.
高启是明初最杰出的诗人,其诗文创作是研究其生平及创作最重要的依据,清雍正年间桐乡金檀《高青丘年谱》和今人沪上陈建华先生《高启诗文系年补正》对于高启相当一部分诗文作了系年,然仍有未审慎和舛误之处,其中《萧山尹明府吴越两山亭》、《约诸君范园看杏花》和《次徐山人与倪云林赠答诗韵》等十数首诗作的系年或错误,或缺乏文献依据,有必要作进一步考辨和重新系年。  相似文献   

10.
晚清政论家冯桂芬,字林一,号景亭。生于一八○九年(嘉庆十四年),死于一八七四年(同治十三年),江苏吴县人。其家庭到他那一代是个千亩地主。他自幼聪明好学,“于书无所不观,未达时即以文名。”①一八四○年(道光二十年),中进士第二名,授翰林院编修。一八五一年(咸丰元年),得潘世恩太傅推荐,经五年,升至詹事府右中允,又过三年,请假归里,没再回京。五十岁以后,在苏州、扬州等地讲学立说,直至六十五岁逝世,写下了《校邠庐抗议》、《显志堂稿》,以及说文、天文、数学等各类著作。他本是林则徐的学生,深得林的赏识,被嘉许为“一时无两”,但也曾充任李鸿章的幕僚,受到曾国藩的召请和推荐。他在他生活的时代、地区、阶级地位、学界所读、官场所遇的直接影响下,形成的一套社会政治思想,在当时是进步的、有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1.
北宋词人贺铸的名篇《青玉案》(《横塘路》)一出,享誉词坛,其中“‘梅子黄时雨’之句,人皆服其工”(《竹坡诗话》),竞相模仿,而他本人也由此得到“贺梅子”的雅谑称号。贺铸活了74岁。沈祖棻:《宋词赏析》称:“作者晚年退隐苏州,住在横塘附近。此词当是其时其地所作。……所以,它虽写了相思,却并非以爱情为主题的作品。”(此文又收入唐圭璋主编之《唐宋词鉴赏辞典》)他如《中国历代诗歌鉴赏辞典》(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亦称贺铸“写此词时已到晚年”。  相似文献   

12.
朱敦儒生卒年确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宋之际的朱敦儒,是一个以隐逸豪放和擅长诗词书画闻名于世的人。然而,这位大名士究竟生于何年、卒于何岁,却一直是一桩聚讼纷纭的公案。近人最早论及朱敦儒生卒年的,大概要算是胡适了。一九二六年,他在《朱敦儒小传》中写道: 朱敦儒,字希真,洛阳人。……他的生卒年岁不可考。他的《樵歌》三卷里,只有两首词有甲子可考。最早的是政和丁酉(一一一七)洛阳西内造成,他代人作望幸之曲(《望海潮》题);又绍兴丁丑(一一五七)有中秋赏月的《柳梢青》词。此外无甲子可考的,有“七十衰翁,告老归来”(《沁园春》),“好笑衰翁年纪,不觉七十有四”(《如梦令》),“屈指八旬将到”(《西江月》),“今年生日,庆一百省岁”(《洞仙歌》)。大概他活到九十多岁。《宋史》说他绍兴十九年(一一四九)告归;以“七十衰翁,告老归来”之句参考起来,他大概生于神宗元丰初年,约当一○八○;死于孝宗淳熙初年,约当一一七五。  相似文献   

13.
韦应物是盛唐、中唐之间的一位重要诗人。他的生年,学术界有比较一致的看法,即认为他生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公元七三七年);关于他的卒年,现代学者均属推测,并不能确指。孙望师在《蜗叟杂稿·韦应物事迹考述》中说:“应物罢守苏州后,除曾写过两三首诗以外,就再没有看到他有其他的诗,大约此后不久也许是贞元九年(公元七九三年)左右,就死在苏州了。”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韦应物系年考证》中说:“我们可以大致推测;韦应物大约在贞元七、八年间(公元七九一至七九二年)卒于苏州,此时已罢苏州刺史任,其年岁为五十五、六岁。”周夷在《唐代诗人韦应物的卒年问题》中说:“韦应物罢守后不久即死去,他的卒年当在德宗贞元六年(公元七九○年)左右。”本文从孙先生之说。  相似文献   

14.
上高启的诗歌审美理想高启关于诗歌的审美理想是与他生活的元末明初的社会现实、哲学思潮,特别是以苏州为中心的三吴地区士人的生活风尚密切相连的。当时三吴地区的士人主要在两个方面表现出与传统观念不一致的风气:一方面,背弃传统,轻视功名;另一方面,清狂放逸,寄情于艺。高启在《青丘子歌》中说他“蹑(?)厌远游,荷锄懒躬耕。有剑任锈涩,有书任纵横。不肯折腰为五斗米,不肯掉舌下七十城。但好觅诗句,自吟自酬赓。”杨朝英在[殿前欢]中抒写的人生理想是:“白玉窝,守着个知音律俏奴哥,醉时鸳鸯同衾卧,两意谐和。尽今生,我共他,有句话闲提破,花前欢饮,月下高歌。”汪元亨在  相似文献   

15.
袁宏道,湖北公安人,字中郎,号石公。他与兄宗道,弟中道,文学史上号称公安三袁。“二袁才名,在万历时几倾天下。”(《桃源县志》)袁宏道生于明隆庆二年(1568),卒于万历三十八年(1610),一生只活了四十二岁。他从十六岁开始文学创作,“即结社于城南,自为社长。社友年三十以下者,皆师之,奉其约束,不敢犯”。(袁中道《吏部验封司郎中中郎先生行状》,下称《行状》)但是,他正式从事文学活动,大概是举进士(1592),特别是令吴以后的事,从那时到死,总共不到二十年。在这段时间里,  相似文献   

16.
未德尔顿(1925—),新西兰小说家.出生于克莱斯特维奇,就读于新普利茅斯男子中学和奥克兰大学。16岁开始独立谋生,当过小职员、建筑工人、园林工人、话务员等.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服役于新西兰皇家空军和陆军部队。他游历很广,到过欧洲许多国家以及美国.1955—1957年,在巴黎大学深造两年。1970年在奥塔戈获彭斯研究员奖.他的主要成就为短篇小说,其中不少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在国外发表.其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1953);《石头及其他故事》(1959);《海滨漫步》(1964),《孤独者》(1972);《米德尔顿小说集》(1972);《拉尔夫·霍特策的画》(1972);《短篇小说选集》(1975);等。此外,他还发表过《诗六首》及儿童读物《从江河到潮汐》。  相似文献   

17.
近来有些论著把高启的诗论误解为摹拟之论。这大约受明清两代诗论家的影响。明人李志光在《凫藻集本传》中评高启的诗:“拟鲍、谢则似之,法李、杜则似之。庖丁解牛,肯綮迎刃,干汇万类,规模同一轨。”清人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吴乔。他在《围炉诗话》中总结唐、宋、明三朝诗时说:  相似文献   

18.
杨基,字孟载,号眉庵,元末明初苏州诗人,祖籍四川乐山,有《眉庵集》十二卷、补遗一卷、《眉庵词》一卷传世。与高启,徐贲、张羽并称“吴中四杰。”文学史家以为他们在明代诗坛的地位,犹初唐四杰在唐代诗坛。四人之中,除张、徐二人才力稍不逮,高、杨二人,相互颉颃。甚至有以为高不及杨者。高、徐、张三人之生卒皆很清楚,惟杨基之生卒,不得其详。历来不见考订。连素称详备的姜亮夫《历代人物年里碑传综表》,亦付厥如。唯一九七九年《辞海》修订本杨基条下,标定其生卒为(1326  相似文献   

19.
1 《吴郡志》卷十一《牧守》:“范传正,字西老,为苏州刺史,有殊政,进拜宣歙观察使。在刘禹锡后。”按:《旧唐书》卷十五《宪宗纪》:“元和七年八月甲辰,宣歙观察使房式卒。丙午,以苏州刺史范传正为宣歙观察使。”《旧唐书》卷一六○《刘禹锡传》:“六月(按当大和五年),授苏州刺史,就赐金紫。”据卞孝萱先生《刘禹锡年谱》考证,刘禹锡为苏州刺史在大和五年十月,大和六年二月抵任。则刘禹锡为苏州刺史在范传正罢苏州刺史任后二十年。  相似文献   

20.
米尔顿·弗里德曼于1997年7月年满85岁。这位诺贝尔经济学奖金获得者现在是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刚刚完成他的自传《两个幸运儿》。这本自传是他与结婚已59年的妻子罗斯合著的,将于明年春天由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目前他兴致勃勃地着手征服因特网。《福布斯》杂志在弗里德曼年满80岁时采访过他(1992年8月17日),先前在他76岁时采访过他(1988年12月12日)。今年的采访在他位于旧金山的公寓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