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的自由问题是哲学人学的前提性问题。西方传统哲学对这个问题的解答主要有机械决定论、非决定论和自由意志论等几种基本观点 ,而当代西方哲学中又出现了调和论、取消论等 ,但所有这些理论都在不同程度上陷入偏颇和困惑。国内学术界以往对马克思主义的人学自由观的研究也存在着诸多误区 ,通过全面考察马克思经典著作中的有关论述 ,可以得出结论 :马克思主义的人学自由观实质上是一种立足于现实性、实践性和辩证开放性基础之上的辩证自由论  相似文献   

2.
黄红生 《探求》2018,(1):19-26
中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存在"基本矛盾动力论"、"改革动力论"、"综合动力论"等三种一脉相承的理论形态。"综合动力论"作为新时期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社会主要矛盾理论的再生形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紧密关联,是对已有的"基本矛盾动力论"、"改革动力论"的扬弃。解决当今主要矛盾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方面综合考虑,不能偏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3.
西方的族群研究文献甚多,人类学、社会学和政治学都有涉及。归纳起来,关于族群认同的理论大致可分为"原生论"与"建构论"两种,这两种理论的分野也造就了当代西方族群研究以及相关问题研究的分殊。"原生论"强调族群认同的定在、稳固和持续。"建构论"则反对固定、僵化的族群认同理论,认为族群认同是建构的、流动的,并随着特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过程而改变。尽管一直存在争论,但二者其实是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族群认同的属性,因此,从综合的角度来看此问题应该更为妥当。  相似文献   

4.
功利论和道义论都是以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对立为基础的.功利主义强调的是个人利益,认为社会利益是个人利益的总和;道义论强调的是整体利益,忽视、甚至扼杀个人利益和个性发展.由此,二者在外在的功利价值和内在的精神价值关系上是对立的,在工具性和目的性关系上也是时立的.功利原则把行为所获得的功利效果作为道德评价的标准;道义原则把行为的道德根据归结为它本身的善及符合一定的准则和规范.因此,功利主义所提出的义务是实质性的;道义论所提出的义务是形式的.功利论是在工具或手段意义上来使用道德的;道义论是在目的意义上谈论道德的.因此,功利论提出的是相对的义务;道义论提出的则是绝对的和无条件的义务.集体主义道德避免了功利论和道义论的片面性,实现了时功利论和道义论对立的超越.集体主义道德不同于以"个人本位"为基础的功利主义,它不为利己主义行为作道德上的辩护和论证."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是集体主义道德的核心.集体主义道德也不同于以"群体本位主义"为基础的道义论,因为后者是用虚假的集体来压抑、限制个人的自由和发展.集体主义道德实现了外在的功利价值和内在的精神价值的统一,功利原则和道义原则的统一,也体现了道德的工具性和目的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李欣广 《创新》2018,(2):1-10
民生论是中国古代经济思想遗产,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是新社会的"制度承诺",而"民生主义"也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的一部分.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民生论体现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等专题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进展,以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认识为民生论的理论基石,由此引领民生优先战略,体现了政治经济学学科理论的实践性在增强.民生论从拓展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有利视角、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待劳动与财富、体现人的工具性与目的性的对立统一关系、全面理解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等方面,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  相似文献   

6.
石川啄木的小说<札幌>通过"癫狂"主题来印证日本文明转型期对人的精神产生的影响.啄木认为,神经衰弱与癫狂症是带有时代特色的概念.明治维新令日本人体验了急剧的文明进步,从锁国中觉醒了的、不能适应社会大跨度变革的人,精神过劳,在精神动摇与不安的过程中,染上神经衰弱症,进而导致癫狂者激增.啄木曾认为,惟有神经过敏的天才、诗人、小说家和知识分子,精神才易出问题.后又认识到:心病是产生于战争、文明发达或社会急速进步过程中的精神问题,普通人亦然.啄木的观点在某些方面与高山樗牛、夏目漱石的文明批判论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7.
乔治忠 《求是学刊》2005,32(2):109-116
中国正统论的历史观,虽标准分歧、争议颇多,但其中共同的价值观念具有重大的社会影响,激励了史学的发展.正统论的观念传入日本,经过改造和演化,立足于日本史学而作用于社会,参与造就日本特殊的历史景观.中日两国传统史学的正统论思想,有观念与范畴上的共同之处,也出现相异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司空图从欣赏角度论述诗的美感作用,对于确立和发展具有民族特征的欣赏论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其美学思想内涵主要为:提出"韵味"说,以此阐释诗歌意境的构成,认为意象与物象的本质差别是"离形得似",主张"思与境谐",强调诗人艺术构思过程中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和谐统一,不可生硬雕琢客观物象,形象地归纳概括了诗歌的艺术风格,构成了风格论体系.所有这些,源于他对诗歌艺术表现特质的深刻认识.  相似文献   

9.
《求是学刊》2017,(3):83-89
夫妻共同债务构成的依据主要有"用途论"和"时间论"的区别:"用途论"主要以《婚姻法》第41条为司法依据,指用于夫妻共同生活的债务构成夫妻共同债务;"时间论"主要以《婚姻法解释(二)》第24条为司法依据,指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形成的债务推定构成夫妻共同债务。"时间论"对债权人的保护建立在可能侵害举债人配偶权利的基础上,从而可能会使婚姻诚信受到威胁,使人们对婚姻产生恐惧,不利于婚姻家庭作为社会细胞的健康稳定;"用途论"的目的在于维护婚姻共同生活关系,如果能够有效平衡债权人、举债人、举债人配偶之间的利益关系,则是值得坚持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0.
郝贵生 《创新》2015,(2):45-51
英国古典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亚当·斯密以"人本性自私论"思想作为其全部经济学理论的出发点和逻辑依据。马克思、恩格斯在继承其经济学合理思想的同时,对其糟粕特别是"人本性自私论"思想进行了深入的揭露和批判。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本性自私论"是把资产阶级的自私本性抽象化为所有人的本性;商品交换的根源不是"人本性自私论",而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人本性自私论"形成的商品交换关系在互利的同时,也必然导致一部分人反对另一部分人的敌对和竞争关系;私人利益是社会所决定的利益,其内容和实现的形式、手段是不以任何人为转移的社会条件所决定的;"人本性自私论"把人与人的全部社会关系简单化为功利关系,实质是剥削关系、金钱关系;实现"人本性自私论"的基本的经济条件就是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和市场经济;"人本性自私论"形成的所谓"人道主义"是伪善和不道德的;以"人本性自私"为逻辑起点形成的古典经济学实质是资产阶级的经济学。马克思、恩格斯的上述批判思想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刘彦顺 《求是学刊》2003,30(3):95-99
本文从美育学学科建构与中国20世纪尤其是新时期美育学的学术进程为视角,论述了曾繁仁先生在美育学科诸多方面的理论建树,主要体现为"审美情育论"、"人生美育论"、"审美力"、审美现代性建构、"致中和"的审美教育论、20世纪的美育转向论及其中的生存论美育等,代表了新时期美育研究的主要实绩.  相似文献   

12.
日本人是什么样的人?日本文化的特征、日本社会的性质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如何? 各种各样的研究从各种不同角度回答这些问题的所谓日本文化论现在极为盛行。美国斯坦福大学人类学家倍夫·哈鲁米教授曾指出,日本文化论既是一种大众消费品,也是一种意识形态。在日本文化论的流行中,文化人类学家起了重要作用,几乎主要的日本人类学家都同它有着某种联系。著名的学者石田英一郎、冈正雄、梅棹忠夫、中根千枝、山口昌男等人对日本文化论影响极大(虽然他们各自的研究角度不同)。但离开了美国人类学家露丝·贝涅蒂克特的著  相似文献   

13.
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力度不断提升,对中国国际地位和发展前景也纷纷作出预测,中国超级大国论和中国崩溃论就是其中两个很具代表性的观点。超级大国论者主要基于中国经济特别是GDP的良好表现,认为中国已经是或在不久的将来可以崛起为超级大国,至少具备成为超级大国的潜质。中国崩溃论者的主要论据也是中国的经济,他们认为中国金融和经济存在严重问题,难以持续健康发展。在中国经济转型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中国思想和政治层面也存在一些问题的情况下,决策者需要审慎思量中国国家地位,务必要在中国具体国情的基础上制定自己的方针政策。  相似文献   

14.
1994年4月底,广东省、广州市“精神文明与市场经济”理论研讨会在番禺市举行,现将这次研讨会的主要观点述要如下:一、坚持用邓小平“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理论指导精神文明建设与会同志认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理论高度概括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方针.关于“两手抓”有无结合点以及结合点是什么的问题,与会者一致认为:“两手抓”必定有结合点,如何理解结合点却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领导素质是结合点;有的认为有关机制是结合点;有人认为民族素质是结合点;也有人认为人的素质是结合点,这几种结合点最终都会落到人的素质上.广东、广州在“两手抓”方面取得了许多成就,这是与会者一致肯定的.但也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存在一些认识上和行动上的问题.有的同志认为,认识上存在的问题体现在片面地看待“两个文明”之间的关系,归纳起来有“自然论”、“代替论”、“先后论”、“无关论”、“无用论”、“敷衍论”、“畏难论”、“等待论”、“贴钱论”等观点;行动上的问题主要是重口头轻投资、重突击轻平时、重眼前轻长远等“九重九轻”的失衡做法.这些认识和行动虽然不是普遍问题,但也极需逐一加以改进和解决,否则,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然受到制约.  相似文献   

15.
社会建构论与咨询和临床心理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过去的20年中,社会建构论的崛起对咨询和临床心理学领域的科学主义范式形成了挑战.社会建构论主张实在是社会的建构,这一观点应用到咨询和临床心理学,则被传统的科学主义当做"实在"的"病理心理"丧失了本体论的基础.同时,知识是建构的,那么咨询和治疗理论并不是一种科学发现,而是一种理论建构.这些观点对咨询和临床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张丽华  马可 《社科纵横》2013,(10):16-20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出了新部署新要求,这不仅是价值导向,也是行为准则,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但是在学习、宣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仍有不少基层干部群众对这一体系心存困惑,具体表现为"无用论"、"无关论"以及"无为论"三方面思想障碍。这三个方面阻碍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和实践。破除"三无论"思想障碍,要抓好对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阐释",解决好对待核心价值体系的"三冷三热"态度,重视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统摄、包容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深入分析和研究人的具体问题。立足于城乡社会结构转型的背景,以人的具体处境为研究导向,从人—地—事—权这四个基本维度切入,能够从中观层面去理解"人的城镇化"的基本内涵。人—地—事—权这四个基本维度,分别对应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法治保障、城镇化建设中的地权法治保障、城镇化进程中的社区治理法治化、城镇化进程中的多元化权益救济体系四个方面的重要问题。研究这些重要问题应立足于中国城镇化建设的实际经验,摆脱既有的价值观念束缚以及西方城镇化理论的思想藩篱,从人的实际需求出发,分析影响各种问题的机制性因素,在法律和制度层面给予有效回应,落实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法治保障,从而推进实现"人的城镇化"目标。  相似文献   

18.
2010年选举法修改,废除"四分之一条款",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这象征着选举权观念从阶级论过渡到了权利论。选举权的阶级论,否定存在着抽象的、超阶级的选举权,其作为一种批判理论是深刻的,但也容易陷入工具主义的泥淖,将选举权局限在工具的意义上。选举权的权利论,强调权利主体的个体性、普遍性和平等性,其与政治正义论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公平正义、和谐社会已成为我们社会的理想目标,选举权观念也有必要从阶级论过渡到权利论,承认选举权的道德权利性质。  相似文献   

19.
金雅 《浙江学刊》2004,(5):110-116
从现存资料看,梁启超的美学思想活动主要为1896至1928年间.其间以1918年欧游为界,可分为1896至1917年的萌芽期与1918至1928年的成型期.前期以<变法通议·论幼学>为起点,借<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和<惟心>奠定了审美、人生、艺术三位一体的美学思想的基石,并通过"力"与"移人"的范畴突出了艺术审美的功能问题.后期以<欧游心影录>为起点,借<"知不可而为主义"与"为而不有"主义>、<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等一批论著,论释了"趣味"这一极富特色的核心范畴,并通过"趣味"将美的人生价值层面与艺术的情感实践层面相联结,延续、丰富、深化了前期的美学思想.梁启超美学思想的前后期发展呈现出"变而非变"的演化特征,凸现了其人生论美学的基本学术立场和由社会政治理性观向文化人文价值观迈进的基本轨迹走向.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个理论问题,"文学终结论"的现有阐释呈现出三种向度:一是黑格尔从艺术与"绝对精神"的关系出发得出的艺术终结论;二是米勒等从文学与电子媒介的关系出发得出的文学消亡论;三是朱国华等从文学与权力资本的关系出发得出的文学末日论.在文学发展的现实面前,所谓的"文学终结论"是禁不起推敲的.从生态批评的视角看,文学属于"生命文化",当代文学虽然面临着严重的危机甚至"终结"的危险,但根本原因不在于"绝对精神"的演化、电子媒介的进步或权力资本的转移,而在于生命的危机和自然的终结.文学要走出"终结"的魔咒,实现自救与救赎,就必须与捍卫自然与生命价值的生态运动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