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正>"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言论界之骄子"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的一句话,即便今  相似文献   

2.
王勇 《金陵瞭望》2006,(21):39-40
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学者梁启超先生在他的名篇《少年中国说》中讲过一段著名的话:“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相似文献   

3.
还记得上初中时.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为语文课文,语文老师曾要求学生们齐声朗读并背诵这篇文章,那句“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就这样流进了内心:一群十来岁少年的热血真诚,就这样被点燃。梁启超的名字.缘此有了别样涵义。  相似文献   

4.
近代中国"少年"与国家形象发生联系,本质上不再是一个年龄范畴,而是一个历史、政治和文化概念,隐喻一个朝气蓬勃、革新进步的"少年中国".近代中国"少年论述"的兴起,源于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更源于近代中国对"少年"的发现与重视.近代有识之士通过文学翻译或创作,将"少年"与新民、新国、民族复兴等意象联系起来,参与近代中国"少年"的精神世界建构和现代民族国家想象.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梁启超的散文名篇<少年中国说>中所使用的"乳虎"一词进行辨析.认为"乳虎1"与"乳虎2"两者意义不同,前者为"初生的或幼小的虎",后者则应释为"哺乳期的母虎".这一理解不仅是两词意思的不同,更对<少年中国说>全文的意境作了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6.
部分便是这样的,请看下面其中一段:“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我依然记得那个炮火连天的年代,少年智,少年强是一个多么伟大而又遥远的目标,洋务派的留学生消失在帝国主义的船坚炮利之中,唯心派的教育也牺牲在清政府的魔爪之下。于是,梁启超先生有了他的《少年中国说》。是的,中国的少年必须强大,不然国家怎么强大?中国的少年必须自由,不然国家怎么自由?如果中国少年没有经历磨难,没有经过战争,他们在日本帝国主义“奴化”的温室中成长,那么中国何时才能挣脱帝国主义的桎梏?摔一跤没有什么,关键是要自己爬起来;摔一跤没有什么,我们会自己爬起来。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现代化要经过怎样的途径达到,梁启超与康有为的认识有所不同。康有为认为,中国应向西方学习,实行民主政治,但不可断然抛弃君主专制。而梁启超则更重视平民的作用,特别当他总结了戊戍变法失败的教训之后,深切地认识到,只有集合起自下而上的改革力量,才有可能战胜腐朽但却强大的封建统治者,取得改革的成功。而欲动员民众,则不能不有以民众为主体的自我觉悟。因此,梁启超的新民思想注重对民德民智民力的开启。  相似文献   

8.
20世纪初年,学界曾经发生过一场关于中国是否"有学"的讨论.讨论由梁启超发起,<新世界学报>、<大陆>回应.三方均欲依傍西学的分科概念反省中学,但在模糊的"科学"标准下,梁启超认为中国古代"有学",近代"无学",欲以"科学"为榜样,对旧学新之而不弃之;<新世界学报>认为中国古已"有学",只需复兴古学,保存国粹即可;<大陆>则认为中国根本"无学",应径取欧美之学以替代中学.中国学人在兴学道路上的分歧实际上是在相同的西学话语中自我体认的差异,折射出他们面对东西学术时自卑而又不甘落后的矛盾心态.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解析梁启超的少年中国梦想,是重新认识他在上个世纪之交的文化选择和多方面文化开拓的关键。文章以此为切入点,重新考察了梁启超的政治理想、文学活动以及办报、演讲等文化行为的内在统一性及其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0.
近代是西学东渐的时代,也是第一次全面梳理诸子百家之间的关系,对中国本土文化予以整合的时代。在对这些问题的认识上,康有为、梁启超的观点相去甚远:在对诸子百家关系的认定上,康有为宣称"百家皆孔子之学",梁启超认为老子、孔子和墨子是中国文化的"三位大圣";在对中国本土文化的整合上,康有为以孔教称谓中国本土文化,梁启超则直接使用国学概念。这些差异反映了两人不同的文化理念和思想侧重。  相似文献   

11.
梁启超论儒家哲学——基于伦理学视角的文本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启超区分"爱智"的西方哲学和"为道"的儒家哲学,认为儒家哲学的用功所在为"修己安人",其学问的最高目的为"内圣外王";儒家哲学是中国文化的主体,其内容大部分不含时代性,不可以为时代古、思想旧而抛弃之;在现代社会,儒家哲学的最大价值所在和吕明儒家哲学的关键是"养成人格".进人21世纪之后,梁启超的这些观点对于我们传承儒家伦理以合理地组织道德生活,仍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近代思想史同文学史上,能够开一代新风,并在他们的影响下,使社会出现了一个新形势与新局面的,从嘉庆、道光到五四,可以举出三人。最早的为龚自珍,继起的为梁启超,稍后则为鲁迅。 过去,梁启超在思想上之受龚的影响,大家是熟知的。因为梁在他所著的《清代学术概  相似文献   

13.
文章将探讨梁启超的功利主义.功利主义来自英国边沁的思想,而近代日本和中国将其放在传统的"自私与利他"的框架中来接受.自私则有损利他,利他则有损自利.然而,实际上功利主义通过自私增加个人的能量,使集体活性化,最后走向利他.功利主义被导入明治时期的日本时,有各种各样的反应.当年,流亡到日本的梁启超也受到日本对边沁理解的影响,撰写了<乐利主义之泰斗边沁之学>(1902年),针对明治初期将功利主义理解为"乐利主义"的讨论,表明了一半赞成一半反对的立场.那时,梁启超颇为善意地介绍了从"爱己"主义的观点理解功利主义的加藤弘之.可是,其后,梁启超在重新解释阳明学和墨子等中国传统思想的过程中,开始批判地认为功利是"利己"的东西.我觉得其背景,既有梁启超的政治思想发生变化的一面,即从重视"公德"转移到重视"私德",又有受到严厉批判加藤弘之的井上哲次郎影响的一面.  相似文献   

14.
王国维的悲观与梁启超的乐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同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文化巨人,王国维与梁启超对待人生的态度却迥然不同。简单地说,就是王国维悲观而梁启超乐观。其中的原因既有他们的家庭因素、个人经历,更有在文化选择上二人的不同偏好。而王、梁对人生的不同态度又决定了他们对文学功能的不同看法:王国维以文学为情感慰藉的良药,而梁启超则以之为新民的武器。  相似文献   

15.
在近代“救亡”的背景下,清末知识精英掀起一股尚侠思潮。谭嗣同、梁启超、章太炎是这一思潮的代表人物。他们在鼓吹侠风的同时对侠的人格进行重新阐释,努力将侠改造成为国为民的英雄,使人们相信侠能够承担救亡图存的重任。在他们尚侠的背后,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谭嗣同主要在于对墨侠实践精神的推崇;梁启超用侠来塑造“中国魂”;章太炎高扬侠风,则将之作为反清的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16.
自古英雄出少年。5.12四川汶川大地震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英雄少年、优秀少年。从他们的事迹中,可以折射出当代少年儿童的精神风貌:沉着镇静、智勇双全的英雄本色;临危不惧、奋勇救人的崇高精神;坚强勇敢、顽强不屈的优秀品格;团结友爱、乐观向上的良好风貌;纯朴善良、心怀感恩的传统美德。在他们身上既凝聚着民族的希望,也显示出人类的希望。  相似文献   

17.
近现代中国美学大家中,梁启超"人生生活于趣味"的人生观,朱光潜主张"人生的艺术化",二者在理趣上是一致的。梁启超倡导的"新文体"和朱光潜对未来"新文学"的思考在方向上也是一致的。他俩都不偏废文言,而主张以生命情趣为本体,把白话文造就成一种既有文言的凝炼,又有欧思的畅达和谨严的文字。无论是梁启超还是朱光潜,他们的文学革命都是来自于生命情趣本体的外化,"新文体"和"新文学"都是"人生生活于趣味"和"人生的艺术化"人生观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
甲午战争后,梁启超提出"联日拒俄"的外交思想,认为只有联合日本,抵抗强俄,才能免遭列强瓜分的危难;日俄战争后,梁启超又为中国设计了"名誉孤立"的外交方针,以便使中国在列强的夹缝中求生存.这一转变反映了梁启超外交思想的日趋成熟,更反映了梁启超对中国内政的关注.  相似文献   

19.
他们当中的每一个人和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每一件事,总能让人"触摸"到中国经济的脉搏。  相似文献   

20.
在道德起源论方面,梁启超比较多地接受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伦理学说和社会学说的影响,认为道德是人类社会的特有的现象,是人类社会经济利益的产物;章太炎则主要从中国传统的“性恶论”出发,认为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类道德观念产生的本源。在对社会道德现状的评估方面,梁启超对整个社会道德状况的堕落持严厉的批判态度,并将发明新道德的希望寄托在新式知识分子身上;章太炎则认为道德状况受社会职业的影响,认为道德水平的高低与知识水平、政治地位的高低成反比,并特别认为知识分子“率多无行”。梁启超认为道德随着社会关系和社会文明的发展而不断提高其水平,实现全人类道德是人类社会进化的规律所决定的;章太炎则提出“俱分进化论”,并由此得出否定进化,否定人类道德发展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