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中国文明形成的考古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中国现代考古学发展的成果, 可以将中国文明起源和形成的研究大致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从上个世纪 20年代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到 80年代中期, 是中国文明形成研究的准备阶段。1985年 7月正式出版的夏鼐先生所著《中国文明的起源》一书, 提出中国文明起源的问题应该由考古学研究来解决, 使中国文明形成研究进入新阶段。目前中国文明起源的研究对文明和文化概念的认识, 已基本取得共识, 在关于中国文明起源和形成这个问题上研究的目标和方向取得一致, 在史前城址、早期宫殿和坛庙遗址、贫富分化以及象征政治权力的礼器等方面的研究, 都取得了非常重要的学术成果。今后应该加大文明形成过程的研究, 在田野考古工作中要注意改进早期城市田野考古的方法, 对早期宗庙遗址的发掘要慎重, 要充分注意到考古学的局限性, 避免发生常识性概念不清和逻辑推理混乱的错误。同时由于当前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学风浮躁, 在考古学界也有急功近利、不务实际等表现, 都危害着考古学科的发展与建设。  相似文献   

2.
江林昌 《东岳论丛》2006,27(2):40-48
判断文明起源的物化标志,可以是文字、青铜器、城市和宗教礼仪,也可以是其它,应当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与不同的民族而定。对中国古代文明的认识,不仅要从时间上消除“上古无史论”的误解,充分认识中国文明起源的早期性,而且还应从空间上改变“中原文明一元论”的偏见,全面认识中国文明多源并起、广阔发展的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3.
城市与国家起源、文明起源息息相关。城市功能是城市存在的本质特征,商周城市是中国早期城市发展的重要时期,中国古代城市的主要构成要素都可以在商周城市中找到渊源。本文从人口积聚、防御、政治和社会、智慧和知识、祭祀和礼制、手工业生产、经济和市场等几个方面讨论了商周城市的功能及其特色。  相似文献   

4.
吴海涛 《学术界》2022,(11):97-105
淮河流域早期文明发展程度较高。沂源人、许昌人是我国较早的猿人化石。从史前到夏商周三代,淮河流域都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在中华文明的形成过程中,淮域先民东夷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先秦时期东夷文明产生、发展、繁荣直至融入华夏文明的过程,其实质是与中原华夏文明及其周边诸文化之间相互交流、碰撞、融合的过程。春秋时期淮河流域有闻名于世的水利水运工程。淮河流域史前时期的历史遗存如聚落、建筑是其物质文化的重要基础,文字、思想等则是精神层面的典型表现。孕育于淮河流域的早期文明,不仅起源时间早,而且发展程度高,为早期中华文明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5.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产物,也是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西藏文明起源较早,先后经历了旧石器时期、新石器时期和金属时期。旧石器时期,西藏已经出现早期人类的活动;新石器时期,西藏文明有较大发展,已经形成了聚落;金属时期,西藏出现了阶级分化,各种小邦林立,部落政权产生,一种有别于村庄聚落的居住形态——堡寨出现,堡寨成为城市的雏形。随着小邦间相互争雄兼并,西藏逐渐形成三大部落联盟,在这一时期,西藏早期的城市逐渐形成。  相似文献   

6.
晚年马克思的"柯瓦列夫斯基笔记"对印度、阿尔及利亚、美洲的公社及其土地制度、公社土地私有化问题的探讨,属于"原始社会、文明起源研究"的范畴。就其精神实质而言,笔记是服务于马克思对人类原始公社、原始土地制度、原始社会及其发展轨迹、解体过程,以及文明要素、文明社会的起源、形成问题的学术研究的。探索"原始社会、文明起源问题",是这一笔记的真正主题。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文明社会理论认为:"civiliz(s)ation(文明或文明社会)"不是指社会的进步状态或精致的文化形态,而是指"国家"或"国家社会"。国家的本质特征是和人民大众分离的公共权力。对于公民,这种公共权力起初只不过作为警察而存在。国家要素应区分为本质要素与非本质要素,专偶制家庭的最后胜利乃是文明时代开始的标志之一。探讨国家的起源就是要寻找国家本质要素的出现时间、方式与过程等。  相似文献   

8.
马世之 《中州学刊》2002,(5):98-101
在中国黄河—长江流域 ,现已发现 6 0余座史前城址。它们分别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同一文化区内呈均衡分布 ,成为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中国史前城址具有如下特征 :在山麓河滨选址 ,城的形制以“方”居多 ,两种类型的城与所在遗址关系 ,两种模式的城墙与城门 ,城内多不设市 ,以宫室宗庙为主要内容等。它们的考古发现 ,揭开了中国城市发展的序幕 ,在世界城市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正>最近,江林昌教授的新作《考古发现与文史新证》由中华书局出版(2011年2月出版,76万字)。这是作者二十余年研究先秦两汉历史文化的最新成果。该著收集学术论文36篇,分为上下两编,上编"考古发现与古代文明新研"收集论文22篇,分为五章,即"史学理论与文明起源"、"虞夏文明"、"商文明"、"周文明"、"中外文明比较",内容主要涉及中华文明起源及其早期发展阶段的有关重大学术问题研究。  相似文献   

10.
何德亮 《东岳论丛》2007,(5):122-127
早期铜器的发明与应用,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标志,对促进农业与畜牧业、农业与手工业的分工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对于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研究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探讨早期铜器的产生、发展以及在中国古代社会文明进程中的历史地位,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本文主要依靠田野考古发掘资料,就山东地区发现的早期铜器及其相关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随着雄安新区的设立,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纵深推进阶段,石家庄要保持战略定力和历史耐心,在积极服从服务于雄安新区的同时,不断增强辐射带动功能,努力建设现代化省会城市。石家庄推进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的现代省会城市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经济现代化水平不高、生态现代化形势严峻、文明程度亟需提高等。为此,石家庄推进现代省会城市建设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以改革促“双创”落地生根,夯实现代化省会城市的“硬实力”;以生态城市建设为引领,涵养现代化省会城市的根脉;抓住创建“智慧城市”契机,推进省会治理体系现代化;构建文化养成体系,提升现代化省会城市的“软实力”。  相似文献   

12.
十八大报告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构想。城市是文明荟萃的舞台,也是资源趋紧、环境污染、生态退化问题最突出的地区,因而"建设美丽中国"离不开城市管理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要求的适应,这就对城市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城市管理者、学者和普通的城市居民应携起手来,以非凡的智慧和强大的责任心探索"建设美丽中国"视阈下的城市管理创新之路,求得中国城市的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尹弘兵 《社会科学》2007,4(4):151-159
文明起源应该区分为文化成就的起源与国家的起源。从国家起源的角度讲,文明起源的要素不应是各种因素的简单排列,而是社会分化逻辑展开的结果。如果中国文明中存在玉器时代,我们就应承认,不能以其它文明中无玉器时代而加以否认。起源阶段与早期阶段的文明不可能是奴隶社会。此外,中国文明起源研究还很有可能为陷入困境的中国历史分期研究开辟出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14.
贾建飞 《西域研究》2005,(3):92-100
长期以来,国内外学术界对清中期南疆各驻防城市的称呼各异,满城、汉城或其他称呼均有,极易使人混淆不清。本文认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对这些城市的称呼也各不相同。我们在使用相关的称呼时务必要考虑具体的历史时段,使其更为符合历史实际。  相似文献   

15.
文明城市论     
鲍宗豪 《河北学刊》2005,25(4):5-11
“文明城市”虽然包含“现代化城市”的要求,但“文明城市”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环境的综合概念。它标志着城市的进步、发展已达到“文明”的高度;它在整体上包括城市的生态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体制文明和管理文明等。在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文明城市(城区)是指坚持科学发展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市民整体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较高的城市(城区)。文明城市(城区)称号是反映城市(城区)整体文明水平的综合性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16.
李金铮 《河北学刊》2012,32(4):45-51
中国当代社会史亦称中国现代社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史,是研究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发展变化及其规律的一门学问。它既是中国现代史的分支,也是中国社会史的分支,还是社会学、人类学的分支,也可说是研究方法和视角,相互之间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其研究对象是中国当代民间社会和普通民众的所有历史,不仅包括社会构成、社会生活、社会关系,也包括民间社会、普通民众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其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是多元化的,除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以外,还强调"自下而上"的视角、整体史观和相关学科理论的借鉴。资料来源也是多样化,既有文献资料,也包括实物资料、视觉资料等,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民间文献、口述资料和文学资料。中国当代社会史尚处于初级阶段,应"专通并举",相互促进,既应着力于具体研究,在学习和借鉴已有成功论著的基础上前进,又要努力构建较为合理的中国当代社会通史体系,明确其研究内容、历史分期、基本线索等。这一任务非一蹴可就,须逐步完善。  相似文献   

17.
“软权力”说的由来与发展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美国在伊拉克的遭遇和中国"和平崛起"的努力进一步凸显了"软权力"说的重要意义。近年来约瑟夫·奈的"软权力"说不断发展和完善,但保罗·肯尼迪对"软权力"说的质疑依然具有普遍意义。问题的关键是能否通过构建一个可以量化的诠释体系而把"软权力"说与主流国际关系理论衔接起来;或者通过对"同化性"权力学说的深入阐释而重新解读国际关系中的"权力"。中国的历史遭遇和现实处境使中国学者更为重视"软权力"问题,并且应该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中率先取得重大进展。  相似文献   

18.
马继明  张婷 《学术探索》2012,(11):149-152
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滇东中小城市文化建设获得了新机遇。滇东厚重的历史文化、独特的建筑群落、迷人的自然人文景观、有影响力的历史名人等构成了滇东中小城市文化建设的地域资源。从实践角度看,滇东中小城市文化建设应注重树立"文化兴市"理念,发掘和利用地域文化资源,提升文化节庆活动的文化品位等,使城市文化建设获得内在动力并取得具体成果。  相似文献   

19.
中国城市新移民的政治排斥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景治  熊光清 《文史哲》2007,36(4):155-160
当前中国城市中存在较为严重的对城市新移民的政治排斥问题。这一问题的存在使城市新移民的民主权利难以得到保障,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越性难以充分体现;可能导致群体对立和社会分裂,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阻碍政治参与的有序扩大,增加中国政治发展的风险。积极推动户籍制度改革,给予城市新移民以市民权;逐步放宽城市选区选民资格,将城市新移民纳入城市选举制度中来;促进城市社区建设和社区政治发展,加强社会融合;积极发展壮大党和人民团体的基层组织,拓宽城市新移民合法政治参与的渠道,是解决城市新移民的政治排斥问题的良策。  相似文献   

20.
在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中,新城的建设与传统的遗存发生激烈的碰撞。如何保护好城市的历史文化?“十五”期间,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杭州从“旧城改造”的遗憾中总结经验,通过加快城市发展,加强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抓好“历史文化普查”和“编制规划”两个关键,通过政府增加投入,结合西湖、运河环境保护,积极挖掘、保护历史文化景观;在城市道路整治中,把历史文化“碎片”串珠成链;大力发展博物馆事业;致力于考古发掘,获取显著成果等举措,使名城的历史文化再度辉煌。“人间天堂”再展丰采。事实证明,只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城市的现代化发展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这一对矛盾是可以统一的,是可以相辅相成、获得共赢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