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论周汝昌先生“写实自传说”的失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于周汝昌先生的"写实自传说",上个世纪以来,还没有人对这个问题进行过认真的批评.其实"写实自传说"与<红楼梦>的实际不符.曹雪芹说自己创作的<红楼梦>是真事隐去的"假语村言",承认自己的人物故事是虚构的.脂砚斋也说小说主人公贾宝玉只生活于<红楼梦>中,认为这是古今小说戏剧中从来没有的人物,也是他在现实生活中从没见到过的人物,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贾宝玉即曹雪芹的自传说.同时,"写实自传说"在贾宝玉即曹雪芹、贾府是曹家、恭王府是大观园遗址三大问题上存在着难以弥合的破绽,它无法自圆其说,因此,它不可能成为20世纪惟一能站得住脚的红学成果.  相似文献   

2.
僧肇是南北朝时期大乘中观学派的代表人物,在他所著成的<般若无知论>、<物不迁论>和<不真空论>等著名的佛学文章中,集中对这一时期中观般若思想作了最为明晰的阐述.他提出"惑智"与"圣智"两种不同智慧,并对这两种智慧作了对比分析.同时,为了使人们能够抛弃"惑智",获得"圣智",僧肇还提出了对治方法.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当下小说的电视剧改编为研究对象,力图阐释这一现象对于小说发展所产生的积极意义.通过考察电视剧改编的现实语境,从大众传媒的发展、经济因素等方面为从小说到电视剧找到充分的理论依据.文学的"触电"是拓展生存和传播空间的文化选择,通过改编这一途径寻找到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在文学与影视的交融与互渗中,文字媒介与视听媒介相互补充,文学与影视对共同面对的现实进行了相互呼应的文化阐释.通过对两种艺术形式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来证明小说选择了影视是明智之举,是自身表达方式的新尝试.  相似文献   

4.
不少研究者曾论及<红楼梦>中的"理家",但大多就事论事,用来为现代管理者提供参照则可,而系统阐释<红楼梦>中"理家"的内涵和功能则不足.<红楼梦>中贾府的"理家"模式属于典型的中国封建社会家族式管理,作者曹雪芹结合个人经验,生动再现和理性思考了曹家盛衰与"理家"之间的联系,相关思考在构建故事情节、塑造人物等方面都有着举足轻重的艺术表现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英国文学中的确存在着所谓的"哥特式小说传统",而且它对后来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笔者认为,这也许是我们揭开<呼啸山庄>的创作之谜的一把金钥匙.以此为切入点,进而研究艾米莉·勃朗特怎样借鉴了哥特式小说在塑造人物方面所取得的经验,笔者发现尽管她仍旧采用了哥特式小说的人物模式即恶魔与天使的对立式的人物格局,但是在艾米莉的笔下,僵化的人物变成了丰满的艺术形象,正因此<呼啸山庄>成了一部非同寻常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6.
以往的注家都把<论语>中的"君子不器",解释为"君子不象器皿一般",把"不"看作否定词.其实,"不"在古书中与"丕"通用,"丕"训"大",故"君子不器"解释为"君子大器"更为确切,意即君子应该具有博大的胸襟、多方面的才能.本文将从古书用例来证明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萨特文论的理解,从"我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两个方面浅谈了萨特自由观在其文论中的意义.并通过戏剧<苍蝇>,<禁闭>以及小说<自由之路>加以具体解读.  相似文献   

8.
在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中,"自我意识"一向被认为是理解康德认识论的意识"分为"经验的自我意识"和"先验的自我意识",先验自我意识既是使经验知识成为可能的超验综合统一性,又是只能应用于人类经验的纯粹知性能力的一种表现.区分先验自我与经验自我、对象意识与经验对象,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这将促使我们更为深入地思考康德哲学在认识论和形而上学上的重要意义和地位.  相似文献   

9.
电视剧<金锁记>在遵循原作内在精神的基础上,从不同的角度糅合了现代人的审美特质,与现代人产生共鸣.改编后的<金锁记>所带来的艺术效果是强烈的,为改编艺术提供了一种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从三个方面就王蒙在其"季节"系列创作中对<红楼梦>技法上的继承吸取进行系统的比对分析和疏理题名的遍地开花--前者借鉴了后者在文本中众多书名共存以从不同层面表达丰富内涵的方法;真真假假捉对的人物设置--前者吸取了后者两个形象真假相映、互为影子同构展开的人物塑造技巧;元小说的技术操作--两部小说都采用了把小说本身、叙述本身的法则、技巧作为言说对象的手法.  相似文献   

11.
事项会计的"事项"定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事项定义是事项会计应用研究的第一步。从Sorter提出事项法的概念至今,事项会计的“事项”如何定义尚没有明确的定论。研究认为事项应从基本事项和汇总事项两个层次来定义,基本事项是能使会计主体价值增加的经济活动的属性或特征集。汇总事项是同类的基本事项相同属性加总以后构成的属性集。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新闻工作者在履行公务时,频频遭受不法阻挠,如威胁、恐吓、殴打,有的甚至为此付出了生命.一系列“记者被打事件”皆迫切警示着:要使记者报道事实真正有底气,又要避免记者滥用权力,就必须让新闻媒体的有关活动走向合理的、健康的、有保障的法制化道路,使舆论监督有法可依、违法必究,真正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法治化“新闻自由”.  相似文献   

13.
从运动训练学项群理论的视角,分析了跆拳道、武术散打、柔道和摔跤等身体对抗性项目目前的竞技水平,探讨了在我国身体对抗性项目竞技水平普遍提高的新格局下,同属于技术主导类格斗对抗性项目拳击运动的发展趋势,认为我国拳击运动应该在项群理论的指导下,借鉴跆拳道、散打等优势项目的特点,实现训练、比赛方法的移植、创新与发展,最终使拳击运动发展成为我国的优势项目。  相似文献   

14.
先秦两汉史传文学的"言"、"事"关系始终处于复杂的变化状态。《尚书》虽以记言为主,但记言的背后皆有本事,未尝离事而空言。《尚书》总结历史经验、宣讲道义以资经世致用的《书》教之旨奠定了书史的精神传统。《春秋》创立编年史法,但有叙事而无记言。《尚书》中以记言形式表现的《书》教之旨在《春秋》中通过"春秋笔法"表现出来。针对《春秋》叙事的过于简略,《左传》对其进行了补充。《左传》叙事"言事结合"、"以事为主",史传文学中的三类"言"体基本定型,比例趋于合理。《国语》《战国策》又出现了以"记言"为主的倾向,表现了史家在"言"、"事"取舍中的徘徊。"言"、"事"关系在《史记》中又有新的变化。《史记》以人物纪传为叙事方式,记言文字分化为四种形态。而一以贯之的书史精神在《史记》中除了"寓褒贬论断于叙事",还由记言中的"太史公日"来承载。《史记》《汉书》以后,以叙事为主的纪传体成为书史正统,但"言"与"事"的比重权衡及其消长演变一直伴随着史传文学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现存的海南岛五指山区黎族“刻木记事”实物和有关民族学文献资料的分析 ,比较全面地探讨了黎族社会中现在业已消失了的“刻木记事”习俗及其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6.
2017年两次勒索病毒事件袭击全球,引发了社会各界对科技研发与应用的理性化思考:一方面试图从病毒本身技术出发来研讨对新技术进行制约;另一方面从根源上和广度上思考如何降低这一类似科技的社会风险.为此梳理这两次病毒事件破坏力及其呈现的科技伦理问题,剖析其主要的四种应对措施及效度缺陷,并以"区块链"充实技术本身治理的多样性与可能性.同时倡导人们秉持"科技伦理+N科技措施"的应对策略,在原有科技处理技术及措施上,一是要消解科技与人文分离的思想,二是科技伦理教育要终身制,三是落实科技发展要"好一点",科技伦理建设要"快一点".  相似文献   

17.
宝玉两次摔玉都与黛玉有关,都以摔玉这特殊的方式表现了宝黛二人的宿命前缘,但都以摔玉不碎象征着木石前盟悲剧的不可扭转。同样,细读"识锁",揭示作者设置"金玉良缘"悲剧的深层意蕴,挖掘出作者对悲剧人生的哲理思考。  相似文献   

18.
2008年3月14日,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发生了少数不法分子打砸抢烧暴力事件.就这件事,部分西方媒体采用了违背新闻客观公正和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的报道伎俩,严重歪曲了事实真相,丑化了中国政府形象.有不死之神之称的西方媒体在意识形态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同样会歪曲事实,违背新闻的客观性,最终达到自己的报道目的.  相似文献   

19.
苏轼美学对“寓意于物”与“留意于物”观物态度的区分道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心物关系思想。“寓意于物”倡导人对世界采取一种自然适意的态度,是苏轼美学思想中生态学智慧的鲜明体现,其根源来自苏轼对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体认。这种生态智慧对我们今天处理生态问题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记者"拟态公众"角色对新闻事件及其舆论生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事件的产生很大程度上依托于记者“拟态公众”的角色定位,而新闻舆论的生成则又依托于新闻事件的构建。本文着重分析记者“拟态公众”角色对新闻事件及其舆论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