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蜀鹃啼传奇》反映的是义和团时期浙江教案的实情。传奇中的主要人物是官员、隐士、读书人,延续的是摄取传统士绅作为正面人物的基本路径。《蜀鹃啼传奇》塑造出一组棱角分明的人物群像,其中至为闪亮者是打教派好汉罗楠。罗楠是全剧中唯一带有传统豪杰身份的戏曲形象,亦为全剧中极具有阳刚精神的闪光点。《蜀鹃啼传奇》为悲剧,全剧高潮时段连续再现凶险的暴力场面,揭示了悲剧的残酷性和血腥味。但是,剧作穿插有大量江南隐逸情调的背景和情节元素,首尾两场戏,皆弥漫江南隐逸风尚。林纾《蜀鹃啼传奇》体现出晚清、民国时期士绅的欣赏趣味,以帝王将相为关注热点,以故国之思为情感主调,寄托了士绅集团的哀婉情思。全剧风格哀婉清丽、凄艳悲怆。传奇融刚为柔,寓烈于雅,以举重若轻之笔法,抒悲天悯人之情怀,其设意技法与风格定位,皆值得后人珍视。  相似文献   

2.
王薇 《金陵瞭望》2011,(17):77-77
“红楼孤恨,湘妃蓄泪,遥见凤箫歌舞,独饮心底悲愁,阁榭深深独影冷;碧宇群殇,织女织霞,远听鹃雀泣啼,唯觉梦中苦涩,兰竹脉脉月光寒。”  相似文献   

3.
《诗经》是周代礼乐文化的载体,宝鸡是周秦文化的发祥地,因而宝鸡与《诗经》具有必然关系。《诗经》中的周民族史诗和祭祖诗有10余篇与宝鸡地区相关;与周公、召公有关的《大雅.卷阿》、《召南.甘棠》在今周原有文化遗迹留存;《诗经.秦风》里的许多篇章或诞生于宝鸡,或与秦人早期在宝鸡地区活动有关;另外,先秦时诵读《诗经》的“雅言”以周代西岐方言为主,宝鸡民俗中也保留着一些《诗经》所描写的周代礼俗文化遗迹。从以上可见,宝鸡的确是《诗经》的发祥地之一。  相似文献   

4.
周瘦鹃1916~1918年在《新闻报·快活林》、《新申报·小申报》上的发表的作品,学界鲜有提及,对其进行发掘、整理、研究,对周瘦鹃研究本身就有填补空白的意义。周瘦鹃以上海特殊的社会文化语境为背景,通过与新文化运动所聚焦的"妇女问题"之不同视角,思考现代女性婚姻解放问题的内在危机。周瘦鹃在这两大副刊上发表的言情小说,揭示了上海中产阶级市民的两性关系,展示了金钱支配婚恋中男性痴情悲剧与上世纪20年代妇女问题的另类向度。  相似文献   

5.
周瘦鹃是鸳鸯蝴蝶派的核心作家,以著译哀情小说闻名,世称"哀情巨子"。周氏编译的《心弦》收录西方小说十篇,却鲜有相关论述。经考证,作为"我们的情侣"丛书之一的《心弦》,选择编译的十篇小说均为经典之作,其主题与周瘦鹃的"哀情"文学观密切相关。从《焚兰记》、《赤书记》与《重光记》的译本分析可以发现,周瘦鹃的悲情初恋、惨情叙事与言情模式等人生体验与文学理念融汇到《心弦》的编译之中,透露出译者的"哀情"情怀。对《心弦》编译的考证与论述,既可以补充文学编译史的疏漏,又可以丰富周瘦鹃"著、译、编"的全方位研究。  相似文献   

6.
从《四川》看二十世纪初川籍留日学生的爱国思想康大寿《四川》是川籍留日学生于1907年以原《鹃声》杂志为基础在日本东京创办的一种刊物。在这个刊物中,川籍留日学生洒泪研墨,沤血染毫,他们对外坚决反对列强各国对中国的侵略,对内无情揭露清政府的卖国罪行,并对...  相似文献   

7.
永远等待     
眼内有尘三界窄,心头无事一床宽。读《庄子》,明白"大道合乎自然"的理。想我过去对于拥有的一味在意,失去这才变得毫无滋味可寻;一旦失去变作回味的苦,无悔也才不会在乎。我想世事之所以有的毫无挂牵,或许是因为沧海桑田的缘由。不去质疑生命的始终,望帝纵为了表一片心,啼鹃也该有着杜宇沾上凄清的执著,纵没了碧血般的赤子之心,但我对于生命的热情犹在。  相似文献   

8.
一 菇志鹃是新中国成立后出现的第一代有成就的女作家。她以“清新、隽永、细腻、柔和”的短篇艺木珍品为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作出了可贵的贡献。 《百合花》是菇志鹃的成名之作。小说写成于1957年,1958年3月在《延河》上发表,同年九月《人民文学》转载。小说一发表,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并得到了茅盾的好评。 《百合花》是一篇带有浓烈的抒情色彩的短篇小说。作者以其女性的细腻、柔和和挚爱的笔触塑造了通讯员和新媳妇这两个富  相似文献   

9.
征稿启事     
正《宝鸡文理学院》(社会科学版)创刊于1979年,原名《宝鸡师院学报》,1993年更为现名,为哲学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本刊现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相似文献   

10.
《园林城中一个小庭园》(以下简称《小庭园》)发表在中国作协福建分会编辑的、福建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榕树文学丛刊》七九年一辑上,还发表在香港《七十年代》杂志七九年九期上。 这篇散文通过记叙周瘦鹃惨淡经营多年的一个小庭园的今昔境遇,寄寓着人民的爱憎。是对美的一曲歌颂,也是对恶势力的无情控诉。表达了作者对周瘦鹃其人、其艺术的尊敬和其受迫害的同情。主题深刻,意境隽永,语言清新、优美、考究,富有艺术魅力。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散文园地的又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11.
关于李贺生平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针对李贺生平研究中存在较大争论的生卒年、科举等系列问题,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自己的粗浅看法。笔者认为:在诸多观点中,李贺生于贞元七年(791)、卒于元和十二年(817)、终年27岁的说法应是可靠的;韩愈、皇甫湜第一次见李贺的时间应该是在元和二年(807);《十二月乐词》不应该是李贺参加府试时的作品。  相似文献   

12.
汤显祖佚文《候掌科刘公启》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熙甲子刻本《听嘤堂仕林启隽》中收有汤显祖作的《候掌科刘公启》一文,经寻绎辨析确定为新发现的汤氏佚文。该尺牍的发现,有助于我们全面考察汤显祖四六尺牍的艺术特征,对于深入了解汤氏的生平经历、交游活动与思想变化裨有所益,值得我们珍视。  相似文献   

13.
明清时期,朝鲜与中国保持典型的“册封一朝贡”关系。但在传统华夷意识的影响下,朝鲜使臣对待清朝的态度远不像对待明朝那般恭谨虔诚,表现出异常复杂的心态。一方面,他们迫于满清的政治压力履行历年的朝贡义务;另一方面,基于“小中华”和“礼仪之邦”的文化优越感,他们又对文化底蕴相对贫瘠的清人持有排斥的情绪。康熙五十九年和雍正十年,朝鲜文臣李宜显两次以正使身份赴清,根据沿途见闻撰写了使行日记《庚子燕行杂识》和《壬子燕行杂识》。两部作品逼真摹绘了18世纪初期中国社会的广阔图景,并将笔触深入士人群体的内心世界,再现了以燕行使臣为代表的朝鲜士人的华夷观,可作清代朝鲜士人文化心态研究之益助。  相似文献   

14.
因殖民现象和移民运动而形成的文化混杂,已经成为后殖民研究中的重要问题。新移民文学作为流散群体的生活折射,势必会对文化混杂进行富有特色的形象思考,陈霆的《漂流北美》、张翎的《尘世》和苏立群的《混血亚当》即是代表。他们的创作,既从多方面展示了文化混杂的意蕴,凸显了他们对文化身份的崭新认识,也表露了他们对于文化关系的重新探索以及对文化权利的平等追求。  相似文献   

15.
胡适在五四时期对于传统戏曲的批判和对李渔戏曲的肯定,都出自于剧场性这一戏剧的根本特性。胡适认为李渔戏曲特有的曲折而充满矛盾纠葛的情节,性格丰富复杂的人物,恢谐风趣的宾白,对生活和人情的细腻体会,决定了李渔戏曲是活的文学的样本。胡适这种客观和充满学理性的态度,决定了他在五四时期的戏剧理论不仅在当时,而且在今天对于中国戏剧的发展都具有极大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李因是明末清初知名女画家、诗人。关于她的生年今人多定在1616年;《四库全书总目·芜园诗集》条以"是庵"一辞为李因字。爬梳钩稽李因生平资料,李因生年应在1614年前,"是庵"应为李因号。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的《荡寇志》研究大致可划分为三个时期:世纪之初至40年代为客观、辩证的评价时期,50至70年代为全面否定时期,80至90年代为相对理性的阐释时期。20世纪《荡寇志》研究的曲折历程,展示了其与《水浒传》研究、与政治理性的错综复杂的关系。此文对20世纪《荡寇志》研究的成绩与教训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8.
依据李如龙和李小凡先生对动词体貌类型的研究观点,宝鸡方言的体貌系统按"体"态"貌"可以细分为动态、事态、情貌三种类型十五种表现形式,本文运用共时描写和比较研究的方法,对宝鸡方言体貌系统的十五种表现形式及其特点进行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本文拈出《原诗》中的“主客体关系论”作讨论对象,具体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文学以表现客观事物“理事情”为最高法则;二、“理事情”的把握和传达有赖于作者的“才识胆力”;三、诗歌艺术表现“理事情”的特殊性即在于“幽妙以为理,想象以为事,惝惚以为情”.  相似文献   

20.
钱钟书是李贺诗歌批评研究史上的重要的一家。他对李贺诗歌艺术特色的总体把握和具体分析 ,以及对李贺批评史的研究和评论 ,都非常精当 ,对我们研究李贺诗歌和唐诗 ,都具有指导意义。钱钟书在对李贺诗歌批评研究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观点和分析艺术 ,亦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和多方面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