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周易》作为影响中国人思维方式的一部重要著作,约成书于西周初年,该书的主体部分是由卦爻象和卦爻辞两部分构成。尽管周易最初是作为一本占卜书的面目出现,但其人文价值已经远远超出了卜筮的范围,被尊为五经之首。对于《周易》的研究,国内学者多立足于象术或义理之学,以西方的研究范式研究《周易》的成果甚少。笔者试图采用逻辑分析的方式,发掘周易的逻辑构架,将研究对象确定为周易断定逻辑中的断定用词,在周易逻辑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对断定用词的研究,探讨《周易》的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2.
"贞"在《周易》中受到的误解很深,通过对《周易》各相关卦例系统地分析,"贞,正也",对女性则引申为"从一而终"的传统理解只是儒家的看法,并不合原意。《周易》不仅允许女子改嫁,甚至对年龄相差悬殊的"老妇士夫"婚配现象也不反对。其实《周易》并不反对女性应有自己的主见和思想,并视具体情况该坚定时就坚定。释"贞"为"定",引申为"坚定、坚持"更符合《周易》主旨。  相似文献   

3.
委婉表达是日语表达的重要特征,也是日语的美妙之处."非断定"是日语委婉表达的主要形式之一,日语中的各种不同的"非断定"句型具有各自的特征,在使用中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显示了各个"非断定"句型的构成特点和功能.  相似文献   

4.
《周易》卦爻辞中记录了许多的贞人的名字,这些贞人又见于甲骨文,并且大部分贞人的活动年代也可以确定。这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证明《周易》一书的材料来源及成书时间。  相似文献   

5.
艾耶尔作为伦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用逻辑实证主义的证实方式──可证实性原则,对价值断定进行分析、界定,从而独树一帜地进行伦理学研究,为伦理学的研究和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本文通过其对价值断定的界定基石及其内涵的分析,指出这种运用证实性原则把事实问题和价值问题区别开来的研究方法尽管有明显的弊端,但对解决伦理学的争论和如何促使伦理学家们对伦理学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论命题形式断定的确定性与真值容量及断定范围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论述命题形式的本质──命题形式断定的一般关系,校正了逻辑界对断定的误解,然后通过实例与理论分析,阐明了命题形式断定的研究性与真值容量及断定范围的关系,从而使命题形式的外延(真值)有了相对应的内容──内涵,由此进一步阐明了推理有效性的必然根据及其它一些逻辑问题。  相似文献   

7.
对贞卜辞是甲骨文中有特色的文例形式,我们从对贞卜辞的判定、同字异形现象的判定以及两条卜辞刻写先后顺序的判定三个方面来细致研究对贞卜辞,进而为下一步的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8.
在贬谪黄州时期,苏轼以"幽人"身份演《易》,著成《苏氏易传》,至谪居海南时修订完稿。其中对"幽人贞吉"作了别具一格的演绎,赋予崭新的内涵,并提出实现"幽人贞吉"的策略和途径。这与整部《苏氏易传》一样,不乏思想意义和理论价值,其思想理论却更多地被苏轼用于"洗心""忘忧",成了他作为"隐约而不愠"的"幽人"情怀及其生命的实践形态。这是解读苏轼,尤其是黄州、惠州与儋州三地苏轼的文化性格和文学创作不可或缺的一个易学视角。  相似文献   

9.
张文初的《能力主体与时间本位:新主体性的两重断定》一文对新主体性的两重断定都有着无法克服的理论漏洞。在能力主体的断定上,对能力与欲望关系的理解陷入了二元论的误区,而在时间本位的断定上则是回到了传统的时空关系上。新主体性的理论应该在价值论的立场上以“价值冲动”概念来穿越传统主体理论的主体与客体、主体的身与心及主体的知、情、意。  相似文献   

10.
《周易》文化是我国历史文化资源的瑰宝,在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近年来《周易》研究多以普及阐释为主,而对《周易》的宏观文化分析及其现实意义重视不够,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易学研究的整体水平。为此,我们约请了几位长期从事《周易》研究和历史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就此展开讨论,以启发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11.
《诗经》是我国先秦时期的一部重要典籍,对其进行专门的语法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诗经》中的特殊语序有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几种。它与先秦其它文献中的特殊语序不同之处在于:形容词性谓语前置;名词性修饰语后置于"中"后。从研究中可以发现,《诗经》较多地保留了原始时代的语序,还处于汉语发展演变的萌芽期。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核心词的角度讨论了《后汉书》中的“我”的早期形式,比较了表示“我”义的这组词的异同,并简单勾勒了其发展演变。  相似文献   

13.
《尚书》和《周易》历史变动观念其相通之处在于:都是基于对自然、生活的实际观察而得出的结论,凸显了经验主义和实用理性色彩;相对于西方的同时期文化经典而言,它们都更强调"人"而非"神"在历史变动中的作用;都有某些程度上的循环论色彩。同时,《尚书》《周易》历史变动观念又有其相异之处。  相似文献   

14.
《诗经》的篇什中包含“其”的有很多,风、雅、颂中的篇幅皆有,总计“其”字出现了542次。由于“其”字在十五国风中的出现频率为最高,共出现了230次,这对研究《诗经》中“其”字复杂的用法有重要意义。本文着重研究《诗经·国风》中“其”字作代词、副词、语助词等用法。  相似文献   

15.
复沓,是典型的《国风》表现手法,160首诗绝大多数不同程度地运用了这一手法。《国风》的复沓大致可分为四种情况:一、只变化字词的复沓;二、变词杂以变句的复沓;三、变句为主的复沓;四、复沓的进一步发展。《国风》复沓手法的变化展示了它由简而繁的大致发展线索:从规整的一字一词的重复,到句子的变化,直至出现了双复沓和非复沓的扩充部分。至此,复沓走完了其自身发展从低到高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6.
《诗经》宋学和现代《诗经》学分别是《诗经》学史上两次极其重要的转型,这两次转型都伴随着声势浩大的废《序》运动,其运动宗旨以及对新的《诗经》阐释方式的构建影响着《诗经》宋学和现代《诗经》学的形成。废《序》运动推动了《诗经》学的转型。  相似文献   

17.
《诗经·鄘风·墙有茨》“中冓”正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经·鄘风·墙有茨》有“中冓”一语,历代学者的解释众说纷纭。按照《诗经》用语习惯,“中X”结构共50例,可解作“X中”结构的有46例,准此,出现3次的“中冓”一语也当解作“冓中”,即“媾中”,意为“媾合之中”。  相似文献   

18.
史少博 《东方论坛》2009,(3):12-14,26
《周易》的演绎推理很早就被重视。严复、胡适等前辈都肯定过《周易》的演绎思维,西方注意到了《周易》的演绎推理,现代易学家也揭示了《周易》的演绎思维。《周易》观物取象,然后引申其含义,阐发其义理,具有鲜明的演绎推理是不容否认的。  相似文献   

19.
以《礼记》为研究语料,采用穷尽式定量统计的研究方法描写了"与"在该典籍中的介词用法,根据语义对其用法进行了分类分析,考察其句法结构及语序,归纳其介词结构使用的语法格式,总结出"与"作介词在《礼记》中的使用特点是以充当状语占绝对优势。但《礼记》中还出现"与"字介词结构做补语的用法。通过与相近时期专书"与"的介词研究进行比较来看,《礼记》"与"介引的语义类别趋于减少,且《礼记》的语言相比较而言更为严密。  相似文献   

20.
象声词是汉语词库中独具魅力的一类词。从《诗经》到《元曲》,无论在构成方式上,还是在语法功能等方面都发生了一些变异,但是这些变异没有改变象声词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