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嗣昌是明末镇压农民起义军最凶悍的刽子手之一。他是陕西总督杨鹤的儿子,出身于“将门世家”,有着丰富的政治、军事斗争经验,深得明统治者的器重和信任。崇祯十二年(1639年)十月,他以兵部尚书受命督师,大誓三军,专责镇压张献忠部农民起义军,气势凶横,不可一世。但是,经过一年多斗争的结果,他不但没有“剿灭”张献忠,反而在张献  相似文献   

2.
在明末农民大起义中,张献忠是初和高迎祥,后和李自成同时并立的最为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过去有的历史论著因为李自成直接攻进北京,推翻了明崇祯皇帝的统治,为夸大李自成的作用而贬低了张献忠的作用。这是不符合实事求是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原则的。张献忠(公元一六○六——一六四六年),字秉吾,号敬轩,陕西延安府柳城涧人,家境贫苦,“父业屦,母织席”,故献忠读书不多。成人后,曾在官府作过捕快,被革职。又投入军营作边兵,仍受欺侮。因“犯法”当斩,军官陈洪范“奇其壮貌”,为其  相似文献   

3.
张献忠在明末农民起义中的地位与作用问题,史学界已多有论述。本文拟重点就张献忠在湖北地区的活动与评价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比较肤浅的看法。 (一) 张献忠自公元一六三○年(明崇祯三年)在陕西米脂发动农民起义,到公元一六四六年(清顺治三年)在四川壮烈牺牲,前后共经历了十七年的战斗生活。  相似文献   

4.
浅谈张献忠     
张献忠是明末农民起义军的重要领袖.封建文人与资产阶级学者,将他描绘为杀人不眨眼的魔王,嗜杀成性的神经病狂.解放后史学界发掘了很多为张献忠辨诬的材料,但文化大革命中,“四人帮”为了陷害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把张献忠在谷城的伪降,别有用心地说成是变节行为.扣上“投降派”的帽子.对张献忠的评价又陷入混乱.“四人帮”倒台后,这些问题得到一些澄清,但对张献忠在明末农民起义中的作用仍估计不足.本文试从以下几方面浅谈张献忠在农民战争史上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问世以来,受到了不同的评价。鄙见以为,不论怎么说,终归是真实地展现出我国明代末年的宽幅历史画卷。这个宽幅历史画卷上的人物,张献忠、罗汝才,甚至李自成,都不过是农民起义英雄而已,远不是能够胸怀  相似文献   

6.
张献忠利用开科取士“杀戮士子”一事,在清代前期,几乎所有涉及张献忠在蜀事迹的野史稗乘都有记述。这些记述,曾经被研究晚明历史的封建史家和资产阶级史学家看作可信的资料,加以引用和传播。这样一来,所谓“杀戮士子”就成了张献忠“屠蜀”的重要事件之一。《社会科学研究》一九七九年第四期刊载孙祚民同志《张献忠“屠蜀”考辨》一文(以下简称孙文)对张献忠“杀戮士子”作了考察。但他也认为确有杀戮士子一事,时间是一六四四年秋天在成都第一次开科取士之时。孙文的论断是否正确?野史稗乘的记述是否可信?我讲一些意见,以供讨论。  相似文献   

7.
《水浒》是以北宋末年爆发的梁山泊农民起义为题材的。它塑造和歌颂了叛卖农民起义军的投降派宋江的艺术形象,是一曲地地道道的投降主义的赞歌。然而,历来有不少《水浒》的评论者,往往援引了一些历史资料,来强调所谓《水浒》对李自成、张献忠、太平天国等农民起义军的“巨大影响”,例如什么直接采用《水浒》中的“替天行道”为号召啦,什么把《水浒》作为“玉帐秘本”(军事上的参  相似文献   

8.
<正> 明末农民军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了特种武装,一是由妇女组成的“婆子营”,二是由少年组成的“童子军”。 (一) 明末农民起义初期,“各携其妻孥,亲戚置营中”,持刀弓乘马。(《甲申小记》卷5)这不是妇女兵,而是农民军的家属,她们一般不參加打仗。后来妇女加入农民军的渐多,精通武艺的妇女同男子一样,拿起武器打击敌人。《怀陵流寇始终录》记述张献忠围攻安徽桐城的情况:农民军“有腹心,有新营,寨民为响导。妇女……数万,前阻大沟,后扼山险,为持久计”。张献忠把妇女兵编为“婆子营”,集体训练,从事战斗。在山东兖州、曲阜一带的妇女参加农民军,“蒙以甲冑,拟刀伪为男子守营”,(以上见《怀陵流寇始终录》卷15、卷16、卷14)而男兵则集中力量打击官军。李自成、张献忠反明失败以后,农民军的余部在北方还很活跃,也有不少妇女兵打击清兵。据《明清史科》丙编第五册记载:在山西朔县蒋家峪村一带,“满山遍野,俱是贼兵  相似文献   

9.
《明史》卷三○九列传一九七谓: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打偃师,“屠城而去”,百姓“死难者众”。至今洛阳偃师一带民间仍流传着一种异乎平常的说法:“屠城那回(按指公元1642年即明朝祟祯十五年李自成最后攻占偃师县城之时),偃师可惨,县城十字街头丢下元宝也没人拾……。”言下之意是说李闯王领导的起义军把人都杀光了。本文据一份地志史料专为此事作辨,以还历史的本来面目。 清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编撰的《偃师县志》,关于李自成农民军多次围攻和占领偃师的情  相似文献   

10.
在明末的农民起义军中,大西农民军具有相当健全的组织和良好的纪律,且在对官军的作战中逐渐形成了独具风格的战术特点,创造了许多出色的战例。了解这些,对于研究我国农民革命战争史,是有意义的。现将我所辑录的有关资料,写成札记,供同志们参考。一、大西农民军的组织编制和发展规模一六二八年(崇祯元年),在陕西爆发农民起义时,张献忠还只是老回回马守应部下的一名小将。一六三○年(崇祯三年),张献忠率领米脂十八寨起义。大西农民军就是  相似文献   

11.
轰轰烈烈的张献忠农民起义,从崇祯三年(1630年)米脂十八寨起义开始,到康熙元年(1662年)李定国病逝于云南为止,在反对明朝封建统治政权的压迫剥削和抗击清军的侵扰中,转战十六省,经过了三十二年前仆后继的英勇斗争。探讨这次农民起义在历史上的作用,对于研究我国农民战争史,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招商赈饥”、“平买平卖”和“公平交易”,是李自成农民军提出的鼓动口号,也是其工商业政策的重要内容。关于“平买平卖”,已为人们所重视,在近人关于明末农民战争史的论著中,有人把它和“均田”、“免粮”并列,作为李自成农民军提出的重要口号。但是,对于李自成农民军的工商业政策设施,则很少具体论述。对于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认识李自成农民起义的特点和作用。  相似文献   

13.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一九七八年第二期,刊载了张永禄同志的《试论朱元璋的蜕变》(以下简称《试论》)一文。这篇文章提出了这样一个论点:朱元璋由一个反封建的农民起义领袖,“后来逐步蜕化变质,在推翻元朝统治之后,做了明封建王朝的开国皇帝”,“彻底背叛农民革命”,而成为“地主阶级的代理人”。据说蜕化变质的原因有二:一是由于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混入农民起义队伍,以地主阶级的思想意识(主要是封建帝王思想和孔孟之道),“对朱元璋进行思想腐蚀和影响”;一是农民小生产者和小私有者的阶级  相似文献   

14.
鳌拜论     
鳌拜,满族镶黄旗人。祖父索尔果是苏完部落首领,于一五八三年率其子费英东等来归。费英东是其家族中功勋最为卓著者、努尔哈赤时的“五大臣”之一。鳌拜为费英东之侄,皇太极时屡建战功,被赐号“巴图鲁”(即勇士),升为三等昂帮章京。顺治年间与阿济格镇压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军,后成为决定国家军政大事的议政大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论述了李自成军事思想的产生、发展、成熟过程。指出李自成在斗争中灵活运用战略战术是历代农民领袖中所罕见的。他能够团结各路义军联合作战,改变了以往农民起义仅为解决温饱而各自为战的斗争方式;他雄才大略,虚心采纳知识分子意见,严明部队纪律,运用攻心战术,发布“剿兵安民”檄文,深得民心。他政治上的成熟,使其军事思想日臻完善。  相似文献   

16.
<正>近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宣布,今年1月开始的彭山江口沉银水下考古取得重大进展:出水文物超过1万件,实证确认了"张献忠江口沉银"的传说。1646年,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顺岷江南下转移财物,遭明朝参将杨展伏击,战败船沉,大量财物沉于江底。事隔近四百年,四川彭山江口沉银遗址水下考古取得重  相似文献   

17.
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究竟死于何时何地?又因何故致死?数百年来,官私史乘、文录、谱牒、方志所记歧互错见,人各异词,莫衷一是,迄无确切定论。近年石门县成立“李自成调查组”,对有关情况的调查作了大量工作,促使此一工作又有新的进展,其中龚少通、熊越群、杨启乾诸同志的工作尤卓有成绩。为了弄清和探讨这个问题,我们查检了一些有关历史文献,其中包括已经整理印出的清廷内阁大库档案材料,清顺治朝实录,南明“三朝”(弦光、隆武、  相似文献   

18.
三百多年来,关于李自成的结局,仅就出家当和尚一说而言,便有所谓五台山为僧、鲁山为僧、武当山为僧、夹山为僧等等传闻异词。近两年来,在笔者的故乡湖南,李自成即石门夹山寺奉天玉和尚之说更是沸沸扬扬。难道这位共工式的农民起义英雄,真个没有牺牲于阶级敌人之手,却是“铁衣着尽着僧衣”了?!为澄清历史,匡正是非,笔者曾发表了拙作《李自成败亡及余部由降清到联明新探》(见一九八二年《武汉师范学院学报》第一、二期。以下简称《新探》)。于是,韩长耕、向祥海同志在《求索》一九八二年第三期上撰文称:“当前讨论的焦点,集中在死于通山(按:指李自成)是否可信。我们的观点明确,是持怀  相似文献   

19.
李自成,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陕西米脂人。贫苦家庭出身,“幼牧羊于邑大姓芪氏,及长,充银川驿卒,善骑射……”明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陕西北部“一年无雨,草木枯焦。”农民无以为生,纷纷起义。李自成和伙伴一起参加了王嘉胤起义军,后来投奔“闯王”高迎祥,号称“闯将”,自率一军。他生活艰苦朴素,,作战勇敢,深得起义战士的爱戴。1635年1月,农民军十三家七十二营的领导人聚会河南荥阳,商讨打破明朝围攻农民军的对策。李自成提出了“分兵定所向”的战略计划。他说:“一夫犹奋,况十万众乎?官兵  相似文献   

20.
明崇祯三年春,农民起义军主力逐渐由陕西转入山西。在陕西时大多分据险隘,不相统属,到山西后才有了统一的领导核心和总的作战计划。先由王嘉胤领导,王被害后,其部下又共推王自用为统帅。他继王嘉胤之后,重新整顿了三十六营的力量,使起义军继续发展壮大,转战于晋、陕、冀、豫间。后期领袖如李自成、张献忠,罗汝才等均出此三十六营系统之内,所以这一段时期的历史,很值得注意。《山右丛书》中辑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