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地产权制度是影响农村耕地资源利用方式和效率的重要影响因素,不同阶段的农地流转制度作为农地产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将通过影响农户行为最终对耕地生态环境产生影响。从理论上阐述中国农地流转制度变迁对耕地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机理,并选取相关指标利用1978-2013年全国数据建立模型对其进行了检验,结论证实两点:一与农地流转禁止阶段相比,被允许进行土地流转的阶段对耕地生态环境有显著的负面效应;二农地流转制度越完善,流转方式越规范,流转市场越成熟对耕地生态环境保护越有利。  相似文献   

2.
耕地资源的价值构成及制约因素:广西个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耕地资源的价值构成和影响因素可依据其功能来进行分析。其一部分功能在市场上通过市场流通以货币的形式表现出来,其价值的评估或核算都是对其在市场上的货币量的体现,而其他功能,比如生态服务功能、精神支持功能等只能依靠较成熟的其他资源价值的评估和核算方法大致评估其价值量。耕地资源的功能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不断增加的,所以耕地资源的价值构成及制约因素是不断变化的,且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相似文献   

3.
试论我国农地利用及保护中的市场缺陷与政府不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正处在加速城市化的发展阶段,加之人口众多,人地关系紧张,“建设”与“吃饭”对土地资源的竞争十分激烈,保护耕地任务十分艰巨。在农地利用和保护中市场机制和政府机制都是不完善的,两者都存在多个层次的问题,在现实中需要相互配合和补充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4.
汪莉  王珺 《江淮论坛》2023,(6):125-130
建设用地指标收益分配机制关系到指标市场交易机制的发展,与农民权益保护息息相关。指标收益分配增减挂钩和“地票”交易是指标市场机制发展的初级和中级阶段,剖析这两种代表性模式,可以发现建设用地指标价值收益未能充分体现、收益分配也不尽合理等问题。以农地资源综合价值理论认识农地上各项权利背后的利益关系,有助于更系统地对建设用地指标收益问题进行法学分析,构建新型的农地资源价值标准及其归属,并根据价值归属确定参与分配的主体与方式,创新设计收益分配比例。  相似文献   

5.
一、问题的提出农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上地总体质量欠佳,有效后备耕地资源不足,人地矛盾异常突出的国家而言,耕地就是我们的生命线。然而,大量资料显示,我国农地资产正以惊人的速度大量流失。这主要表现在:(1)耕地数量流失。1978—1995年,全国耕地面积减少1271万公顷,每年平均减少近75万公顷,人均耕地面积已由1949年的0.21公顷,降到1994年的0.08公顷。(2)耕地质量流失。我国优质高产农田不断减少,低产低质农田不断增加,中低产田占全国耕地总数的2/3以上。对1430个县的调查…  相似文献   

6.
<正>农地非农化过程中,必须对农地的总价值进行充分补偿,才能使农地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一、农地价值构成分析我们可以把农地价值还可以分为市场价值和非市场价值。也就是说,农地资源总价值不等于经济价值,它包  相似文献   

7.
土地税制的实践:国际比较与中国的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税制是由各种不同的土地税种组成的一个系统的土地税收组织,用以完成国家或地区的土地政策目标。不同类型国家或地区土地税种的设置、土地税制建立的土地制度基础和土地税权在各级政府之间的分配是不同的。发达国家、特别是土地资源禀赋优越的国家,一般不太注重对农地的课税,也不单独把农地作为独立的课税对象;发展中国家则多注重农地课税,设置了比较完整的农地课税制度。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应大胆借鉴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农地税经验,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农地收益税和农地地价税体系,用以鼓励农地资源的高效合理利用,约束和惩罚农地不当利用或无效利用行为。  相似文献   

8.
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柯  火召前 《贵州社会科学》2008,218(2):106-110
农业产业化是加快我国农业发展的根本途径,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建立规范的农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完善农地使用权流转机制的基本途径:重新界定农地所有权主体,健全农地流转的利益分配机制.探索可行的农地流转模式,培育农地使用权流转的中介机构,建立和改革农村社会保障及其它相关制度.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当前我国日益严峻的农业生态环境与现行的农地制度息息相关。通过分析现行农地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它对农业生态环境可持续利用的不利影响,指出现行农地制度是造成我国农业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主要制度成因。就此,得出应对现行农地制度进行适度调整,建立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农地产权制度安排;稳定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农地流转制度;实行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农业补贴方式。  相似文献   

10.
对"全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验区"温州市5个市(区)下辖的12个乡镇进行入户抽样调查,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影响农户流出和流入耕地承包经营权意愿的微观因素,结果表明:农户人均收入的增加、非农收入比重的提高、农地流转中介组织的建立、农业经营能手的培育是农村耕地承包经营权顺利流转的基础;同时,城镇近郊农户的农地流出意愿要低于远郊地区。因而,在经济条件尚未成熟的地区强行推进农地流转可能会导致当地农户的反感甚至强烈反对。  相似文献   

11.
落实耕地占补产能平衡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落实耕地占补产能平衡是新时期贯彻耕地保护基本国策的内在需求。然而,实现产能平衡却面临着耕地产能核算标准和方法缺乏、现行建设用地供地机制不利于减少对耕地产能的占用、对产能平衡的监管困难、地方政府提升耕地产能的积极性不足、农民建房补充耕地责任主体无落实等诸多现实困境。落实耕地占补产能平衡亟须构建科学的产能核算标准与方法,强化规划编制中建设占用耕地的产能核算,严控建设对耕地的占用,把耕地产能占用计入建设成本,尽快制定异地补充耕地指标调剂收益计算办法,完善耕地占补产能平衡的"补、备、核、用、考"全程监管体系,发挥村集体经济组织对提升耕地产能的主体作用,谨慎吸纳社会资本参与耕地补充,推行农村宅基地有偿使用并回归耕地占用的农户补充责任主体。  相似文献   

12.
立足于"四化"同步发展与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为给国家发展战略调整创造条件,农村转移人口全方位离农势在必行。当前,离农的关键环节在于退农,而退农的焦点领域在于农地退出。从河南省的实地调查情况来看,农村转移人口无论是持有农地的用途,还是退出农地的条件,都是基于保障层面的现实考虑。因此,实现农村转移人口有序退出农地,应坚持以下原则:建立农村转移人口新的生存保障基础,以公共资源置换农地资源,瞄准重点目标人群。其间,转变农村转移人口的农地保障思维、健全农地退出利益补偿机制、加快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步伐、加大农村转移人口重点人群退出农地支持力度等相关政策的助推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13.
周志雄 《河北学刊》2007,27(4):189-193
农村土地市场化有利于城市化发展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以及保护农民土地权利。中国现行有关土地使用权市场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不完善,完全的土地市场化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滞后,农地价格上的非市场化强力阻碍等因素,均制约着中国农地使用权市场的健康发展。因此,应确立各种农村土地制度的动力机制、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来有效促进农村土地市场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随着农地退出制度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发展,退出机制设计中的有偿性原则如何体现、补偿标准应遵循何种原则等问题正在成为政策讨论的焦点。在我国农地退出实践试点中,等价交换原则是补偿机制设计默认遵循的原则。基于该原则确定的补偿标准偏低,对于进城落户农民自愿退出农地的引导作用相对薄弱,不利于政策目标的实现。现阶段农地承载的功能呈现多元化特征,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维度,均应在农地退出机制设计中予以充分考虑。将功能替代原则作为农地退出补偿的指导原则,更加符合政策初衷、契合改革诉求,更加有利于保障农民利益和实现农地功能。在实践中,建议从明确农地退出政策定位、扩大功能替代型补偿政策供给、完善补偿资金筹措渠道等方面推进。  相似文献   

15.
农地资本化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和破解农业发展资金不足的重要途径。健全的制度保障、清晰的产权界定以及开放有序的流通市场是农地资本化的三个基本要件。在当前三权分置的农地产权框架下,我国的农地经营权资本化面临着既有法律制度抑制、交易费用偏高、关联制度缺失以及农地流转市场清淡等现实约束。为此,须从健全农村土地立法、完善农地产权交易体系、优化制度环境、构建风险防范机制等方面入手,创造有利于农地资本化的客观环境,推动农地资本化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6.
农民失地与农地产权制度安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有越来越多的农业用地转变为非农业用地,由此衍生了大量失地农民和诸多社会问题,这同我国现行的农地产权制度安排不完善密切相关.因此,改革和完善农地产权制度安排,有效保护耕地资源,切实保障农民权益,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7.
加快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关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战略全局,关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制度与政策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在提升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健全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制度、完善绿色金融体系、搭建生态产品交易平台以及拓展变现渠道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但与此同时,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依然面临供给难、核算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难等突出问题。为加快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需不断提升生态产品供给基础能力、推动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标准化、加强绿色金融政策支持与制度创新、搭建多层次生态产品交易平台、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变现模式。  相似文献   

18.
一直以来,学界多认为现行的农地集体所有制一定会阻碍耕地的质量保护。对此,本文基于浙江和江西的1614份问卷数据,考察了农民土地权属认知的生成机理及其对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的影响,得到了如下研究结论:在当前农地集体所有的制度框架内,农民的土地权属认知是农民与农地产权环境交互作用下的认知建构的产物;如果产权环境中的外部干预越少(直至没有干预),农民就越倾向于建构起私有土地产权认知,也就有更强烈的保护耕地质量的意愿;但是,受当前农业比较收益较低的影响,农民的这种意愿未能有效地转化为耕地质量保护的实际行为。由此启示,要保护耕地质量,并不必然要求农地的私有化改革,但须减少乃至杜绝对农民土地产权的任意干预,并切实提高农业的比较收益。  相似文献   

19.
以各地碳票制度改革实践为例,探究林业碳票如何将森林碳汇资源变资产为资本,实现碳汇资源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首先,从碳资源资产资本化、碳汇核算体系构建和碳票市场化三方面对碳汇价值实现机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以各地碳票项目实践为例,深入探究碳票价值实现机制,即将森林碳汇赋利、赋权,使得碳票凭证具有交易、质押等权能,推动碳票融资等业务发展。其次,在完善碳汇价值核算体系的基础上,对碎片化森林碳汇资源的集中化收储和规模化整治,及包装、定价、收储、售出等实践的碳票市场化运作进行研究,实现森林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效转化。最后,基于碳票项目发展中存在问题,提出优化碳票实现碳汇价值路径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农地资本化有利于吸引龙头企业投资农业,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途径,是发展农村金融、优化配置土地资本的基础条件,是化解征地矛盾的有效机制。但农地资本化存在多方面的约束,如主体性约束、制度性约束、市场性约束、技术性约束等。我国发展农地资本化应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水平,充分尊重当地农民的意愿,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农地使用权资本化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