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阿宏 《老人天地》2010,(10):41-41
在我的藏品中,有一样“镇箱之宝”,那就是父亲留给我的三枚解放纪念奖章。父亲是一位老兵,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曾5次负伤。这三枚解放纪念奖章分别是:“华北解放纪念章”、“解放西南胜利纪念章”、  相似文献   

2.
教师节清晨,展开书法家薛夫彬先生为我题写的画轴——“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小心地挂在墙上,取出那枚珍藏着的“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奖章戴在胸前。奖章是国家和党授予我的荣誉,是塞北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人民对我几十年辛勤劳动的褒奖,记录着我从教40余年的风雨历程。  相似文献   

3.
书画     
王志民 《老年世界》2011,(23):33-33
《老年世界》2011年13期发表了我纪念父亲王威的文章“父亲的戍疆岁月”,时年又值父亲诞辰百周年纪念,为此,我以诗明志,深表对父亲的怀念。  相似文献   

4.
我10岁那年的一个夏日,我带两个伙伴来到父亲工作的消防队。我问父亲,在回家吃午饭前,能否让我们喝杯汽水。从父亲的声音中,我觉察到了些许踌躇。但他随即说:“没问题。”给了我们每人一枚一毛的硬币。我们乐颠颠地跑到汽水机跟  相似文献   

5.
邹彦 《老年世界》2007,(22):20-21
1933年,我出生在吉林白城。父亲是个开明的商人,把我送进了学堂。伴着隆隆炮声,东北解放了,我们迎来了一个新世界。我和同学们扭着秧歌,唱着“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  相似文献   

6.
父亲     
父亲离我而去三十余年了。三十年,人生旅途路漫漫,烟云往事皆飘散,然而父亲在我心中却永占一隅,使我难忘,令我思念。  相似文献   

7.
1972年底,我从江西一个山沟沟里调回北京,结束了三年零一个月的“五七战士”生活。学院“文革”中被撤消,并没恢复,我是沾了妻子的光才回来的。她是医生,我是汉语教员,这证明我小时候父亲要我长大当个“科技人员”是高瞻远瞩的。这一年我39岁,正是父亲去世的年龄。  相似文献   

8.
李嘉树  阿友 《老年人》2011,(1):26-27
2010年5月13日,俄罗斯驻上海总领事馆副总领事帕维尔·施密德夫,来到安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代表俄罗斯政府,把一枚“卫国战争胜利65周年纪念奖章”授给在这里住院的安徽大学老红军杨醒夫,以表彰他在苏联卫国战争中所作的贡献。此前的1996年底,杨醒夫还被俄罗斯政府授予“卫国战争胜利50周年纪念奖章”和“朱可夫纪念奖章”。  相似文献   

9.
简晓红  晏燕 《老年人》2004,(9):26-27
父亲经历了两次婚变。第一次是与我的生母离婚,只因为我母亲为他生的是3个不能“传宗接代”的闺女。第二次是与继母离婚,也是因为我同父异母的弟弟生的是女孩,没能将咱家的香火延续下去。于是,父亲不想“愧对”祖宗,为续接香火又第三次结婚了。父亲的第三位妻子比我的年龄还小,  相似文献   

10.
父亲对儿子的思念与日俱增,为了省钱,他把一支烟分成两次抽,抽到一半就掐灭,下次再接着抽,这样一包烟就变成了两包。母亲走得早,她和父亲相依为命。父亲参加了抗日战争,打过鬼子,解放战争时期,他又奉命潜入上海,打入了一个国民党特务机构,秘密从事情报工作,直到迎来全国解放。文革开始后,父亲三天两头被人传去问  相似文献   

11.
少年时家贫,我只断断续续读了6年书,便跟随父亲种地糊口了。成年劳累,忍饥挨饿,苦难不堪,但却泯灭不了我对读书的向往和憧憬。父亲见我整天念叨着要读书,无奈地半是劝告半是斥责:“不是不想供你读书,而是没有钱,你就死了这份心。等来世转生到有钱人家,你再读书吧。”他说得悲凉,我听着伤心。贫苦人家,万事艰难。妈妈不无爱怜地说我:“你生在穷人家,就是穷苦的命。”但我不认命,总想着有一天要改变它。1949年,家乡解放了,我一家脱离了苦海。这年,我满怀翻身解放的喜悦,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入伍后,我受到党的教育,立志为解放全中国而…  相似文献   

12.
怀念二哥     
今年4月,我收到一本“百战将星丛书”《吴效闵少将》的书。书是作者吴森——济南军区原副司令员吴效闵将军的儿子寄给我的。吴森在网上看到一篇对我的专访,得知我是烈士田涯的妹妹,而田涯是他父亲的好友,在这本纪念他父亲的书中,有40多处谈到了田涯。他特地打听到我的住址和电话,并寄给我这本书。翻看着这本书,我心灵的琴弦不禁再一次被拨动,思绪又回到了那个久远的年代……  相似文献   

13.
1999年国庆50周年前夕,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23名科技工作者每人一枚由515克纯金制成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其中一枚勋章追授给了烈士郭永怀。1956年,郭永怀放弃在美国的教授职位,冲破重重阻挠回到祖国。1960年,郭永怀担任九院副院长,参与核武器研制,主管动力项目  相似文献   

14.
“成功的秘诀,”报上照片中一个正在接受奖章的商人说,“就是知道怎样把握时间。”如果这是真的,那么对我来说就太糟糕了,因为我不知道怎样把握时间。如果时间就是金钱,那我早就破产了。  相似文献   

15.
父亲是三天前的一个下午来的,当时家里没人,他搁下背篼蹲在门口抽叶子烟。傍晚,楼上的张婆告诉我,她下楼撞见父亲,以为是盲流,呵斥他走开,父亲惶惶不安:“这是我儿的家呢!”我向父亲求证此事时,父亲正在厨房择菜。他像犯了错的孩子,局促地站起来,搓着双手,目光游移,嗫嚅着说:“下次,我一定穿周正一点。”我本是怕父亲心灵受到创伤,欲安慰他一番的,岂料他不但没有半点委屈和愤慨,反而以为自己丢了我的丑。我心里有种说不出的痛。  相似文献   

16.
一枚铂金戒     
市中心那家商厦的首饰柜台里有枚镶着蓝宝石的铂金戒指,与我和妻子的一段故事有关。凡是女孩,对结婚都有这样的遐想:在大喜之日,伸出手来,让心爱的人在手指上戴上一枚戒指,就此把自己的一生一世交付给他,与他相濡以沫,生死与共。妻当初也不例外。酝酿婚事时,我问她结婚那天希望我送她什么,她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戒指,精致的小戒指。”我楼紧她,右手插进她的长发之中摩挲,柔情万种地说:“行!”但我未能实践自己的诺言。就在我们即将走入婚姻殿堂时,父亲得了肺癌。我不仅用光了积蓄,还借了大笔的债。父亲死后的第十个星期…  相似文献   

17.
周啟瑜 《中外书摘》2009,(12):12-16
我的父亲周绍良(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中国《红楼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佛教学会副会长)去世已几年了,而我对他的思念却日益强烈。父亲一生做人行事极为低调,即使对子女也绝口不提自己的成就。  相似文献   

18.
作为红军后代,我曾多次听父亲讲过红军长征的故事。2014年是我的父亲诞辰100周年,抚今追昔,我更加怀念已故去的父亲,更加缅怀为新中国诞生英勇牺牲在长征路上的无数红军指战员。谨以此文纪念我的父亲,也献给与他一样把生命献给共和国事业的人。  相似文献   

19.
1953年,我考进了南开中学(当时称第十五中学)。不久,毛主席就向全国青少年发出了伟大号召:“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于是,“争三好”的群众浪潮在全国兴起,我也参与其中。当时,刚解放不久,我家生活还十分困难,仅靠父亲打工的微薄工资难以维持5口之家的生活,妈妈只好在家“纺线”(给小织布厂把挂线纺到轴上)以贴补生活。  相似文献   

20.
整理办公桌上的信件,蓦然,一个熟悉而亲切的笔体映人我的眼帘——我的恩师李法文老先生的来信!信封里还有一篇纪念父母的文章,读着信中关切的话语,勾起我对恩师的思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