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鼻饮”之俗有确证覃彩銮(广西民族研究所)在我国历代文献中,有多处述及岭南越人及其后裔乌讲、僚及壮人的“鼻饮”之俗,其中尤以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卷一○记述最为具体详细。书中云:“虽州(今广西南宁地区)溪响及钦州村落,俗多鼻饮。鼻饮之法,以瓢盛少水,...  相似文献   

2.
鼻饮有当代民族学实证范宏贵关于百越人鼻饮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书·贾捐之传》。该传在谈到儋耳、珠崖(今海南省)时说:“骆越之人父子同川而浴,相习以鼻饮”。《太平寰宇记》卷166引《异物志》:“乌浒,南蛮之别名,巢居鼻饮,射翠取毛,割蚌求珠为业.”北齐魏...  相似文献   

3.
元朝时期,中央政府曾赐予西藏众多僧俗首领各种称号与代表其相应权利地位的各式印章。文章主要探讨保存于西藏博物馆的两枚统领释教大元国师青玉印。通过版本校勘与审音勘同,文章认为元廷赐给噶玛噶举黑帽第四世活佛若贝多吉的■印与赐给萨迦细脱拉章的贡嘎仁钦的■印以及拉康拉章曲吉坚赞贝桑波的■印,三者都应释读为统领释教大元国师印,从而对前辈学者的观点提出商榷,认为这两枚印章并不一定非八思巴与其弟亦怜真莫属,反而若贝多吉等3人更有可能。最后对统领释教大元国师与大元国师之间的异同及其地位等级作了说明。  相似文献   

4.
“乌洛侯”的出现及其去向考释王金鈩公元四世纪初叶,在黑龙江省西部出现的乌洛侯,虽说没有完备的“政体”,诸如法律、外交、军队等,却有其源远流长的历史。笔者试图就该族的出现及其去向作一考就,不足之处,望学者,专家予以指正。乌洛侯亦称乌罗护、乌罗浑,不同时...  相似文献   

5.
马伟 《西北民族研究》2015,(2):129-134,153
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工"在撒拉族历史上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撒拉族地区有"撒拉八工外五工"的说法。关于"工"的来源与解释,有各种不同的观点。根据民族学、历史学材料,运用语言学的研究方法,本文对撒拉族"工"的名称来源进行了新的阐释,提出"工"来源于汉语,原意为"工区",后发展为相当于乡一级的行政区划的观点。"工"是清王朝加强对撒拉族地区统治的产物。正确分析"工"的词源,无论是对了解撒拉族社会文化,还是理解清朝王朝如何具体将"边疆"地区真正纳入其直接而有效的统治范围当中,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雍仲卡尔"■是雍仲城的藏语音译,位于甘肃省甘南州夏河县甘加乡境内,当地居民亦称为"八角城"。据笔者实地调查及对相关汉藏史料的研究发现,"雍仲卡尔"为唃厮啰统治河湟时期所建城堡,后西夏政权退守河湟地区时曾长期据守。文章通过对"雍仲卡尔"的考释,不仅勾勒了唃厮啰社会发展、宗教信仰等基本轮廓,也为雍仲卡尔古城进行旅游开发提供了明确的历史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7.
夏鲁寺甘珠尔殿北壁西侧绘有一铺精美的释迦牟尼说法图,学界对此铺说法图的理解多局限于礼佛图或释迦牟尼说法图等笼统概念,未做深入探究。文章首先以释读说法图榜题框内题记为线索,认为此段题记乃源自《金刚手甚妙慧大本续》,并结合题记内容论证此身说法释迦实为如来相金刚手菩萨,以此统筹观察说法释迦与两侧的金刚萨埵和双身大成就者实为表现金刚乘密法的传承谱系;同时以13—14世纪西藏早期绘画中的大成就者形象为依据,辨识出释迦牟尼身侧听法的双身大成就者为乌仗那国王因陀罗部底及其明妃——女性大成就者罗什米伽罗,最终考定此铺说法图场景实为假借释迦牟尼佛之形象来表现金刚乘佛教于人间赡部洲传布的渊源图景。  相似文献   

8.
韩源 《西部蒙古论坛》2023,(3):107-113+128
“卓斡思”一词见于明代所编《华夷译语》和《鞑靼译语》等用于蒙古语汉译的词汇典籍之中,汉译的辞书之中,其编者大多将之汉译为“钱”,该词即现代蒙古语中的“?oγos”。由于蒙古早期社会的贸易多以贵金属为媒介,且相关史料中也未见对“卓斡思”的记载,故可推断该词应是一个外来借词。元朝以后,交钞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而为了方便称呼,元朝官方和民间统一将交钞简称为“钞”。从“钞”和“卓斡思”两词的古音读法的比较及蒙古语的借词惯例来看,二者间应存在借用关系。时人应是在“钞”的基础上套用了蒙古语中表示复数的“s”,从而构成了“卓斡思”一词。该词的产生和演变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反映出元朝时多民族语言文化相互交融借用的现实状况。  相似文献   

9.
"万善同归"石碑系西藏工布江达县一通修路记功碑,详细记载了清嘉庆初年驻防拉里讯、江达汛的官兵与当地藏族官民以及客居此地的内地民众共同捐资整修江边道路的善举。通过对碑文详加考证,初步厘清了嘉庆初年驻防拉里讯、江达汛绿营官兵的构成情况,为研究清中期工布江达一带驻藏官兵与当地藏族官民以及客居此地的内地平民关系提供了可资进一步研究的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10.
不丹考释     
不丹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东段南麓,西藏自治区和印度共和国之间,境内多山,河谷纵横,是名副其实的高山王国。全国面积4600平方公里,人口145万(1988年),其中80%是菩提亚族(Bhotias),20%是尼泊尔族,绝大多数居民信奉西藏佛教的主巴噶举派——不丹的国教,南方的尼泊尔人信仰印度教,另外在东、西部的边远山区仍有少  相似文献   

11.
元代西藏“止贡之变”及相关问题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公元1290年,藏历第5饶迥金虎年),萨迦(sa-skya,《元史》作萨斯迦)地方势力和元朝廷所派蒙古军队,攻破扰乱地方的止贡派(vbri-gung-pa,《元史》作必里公或迷儿军)政教势力的大本营,烧毁其根本道场止贡替寺(vbri-gung-thil,地在今西藏墨竹工卡县直孔地方),杀死僧人一万余名,成为元朝西藏地方历史中的一个重大事件,藏史称此次事件为“vbri-gung-gling-log”(止贡之变,或止贡寺之变)。  相似文献   

12.
1991年3月4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水电勘探基础工程处在南宁市邕江防洪堤进行钻探施工时,从20米深处的污泥中发现一枚宋代铜印。该铜印面长5.5厘米,宽5.1厘米,边高1.6厘米,直柄钮,通高4.5厘米,正面铸有篆体阳文“广南西路驻泊兵马都监铜记”十二字,除“兵”字受损外,铜印整体保存完好;背面右侧镌有“庆历七年”(1047年),左侧则镌“少府监铸”八字。宋代铜印在广西发现尚属首次,铸有“广南西路驻泊兵马都监铜记”及年号之印殊属珍贵。因此,该铜印的发现为研究宋代依智高起兵反宋前期广西的政治、军事机  相似文献   

13.
公元7世纪,崛起于青藏高原的吐蓄势力不断向外扩张,与唐朝、南诏之间的战争延续了一百多年。自唐仪凤二年(677年)以来,吐善南下西洱河(洱海)的主要兵力,屯集于今滇西北中甸和维西一带,并在今中甸、维西、丽江三县交界地的金沙江上架起了铁索桥(史称吐善铁桥),以济吐差大军迅速进人西洱河湖区。公元680年前后,屯于纳川神川一带的吐善军队突然出现在西洱河湖区,可谓“吐劳神川……不假天兵”。于是,西洱河诸蛮纷纷臣服于吐毒产吐春王朝在神Jll建立都督府,派论大相一级高级官员驻守(史称神)!I铁桥节度使,亦称吐春铁桥节度…  相似文献   

14.
在拉萨众多的寺院中,扎基寺很少引起人们,尤其是学者们的注意。然而,该寺却有着特殊的形成和发展历史。文章从翻译研究扎基寺的一块藏、汉文木匾入手,结合现有的一些藏、汉文史料,对扎基寺的历史及其与扎基关帝庙、扎基拉姆殿、扎基常住寺等之间的关系作一初步的梳理和研究。旨在说明,在地方性知识的形成、发展和传播过程中,一些名不见经传的普通个体同样具有积极而不可忽略的作用;历史上,藏、汉文化之间的交流是一个多纬度、多层面的复杂过程。  相似文献   

15.
清初蒙古八旗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所谓“十一旗”的问题 《清太宗实录》天聪九年二月丁亥条记载:“编审内外喀喇沁蒙古壮丁共一万六千九百五十三名,分为十一旗”。这十一旗是指蒙古八旗和古鲁思辖布一旗、俄木布楚虎尔一旗及耿格尔同单把共管的一旗。古鲁思辖布等三旗共有9,123名壮丁,占此次编审壮丁总数一半以上。有的学者认为:“这三旗肯定仍然隶属于原有的八旗满洲之下”。这一看法似可商榷。  相似文献   

16.
美国民族理论考释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钱皓 《世界民族》2003,(2):10-16
美国的民族理论包括“盎格鲁遵从”理论、“熔炉”理论及“文化多元”理论等。对于它们的了解有助于我们理解和解释日渐复杂的美国族裔集团之间的关系及族裔集团在美国的认同与同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7.
羌人渊源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羌人的“被发履面”习俗、古羌人的火葬之俗、古羌人的白石崇拜、羌族虎图腾等几方面 ,借助丰富的考古学材料 ,有力地论证了马家窑文化的居民并非羌人之祖先 ,而宗日文化才是先羌文化这样一个观点  相似文献   

18.
陈鹏辉 《中国藏学》2012,(2):129-134
1906年,张荫棠奉派前往西藏查办事件。张荫棠到藏不久,就遭到以有令喇嘛尽数还俗,改换洋装之事的弹劾,这条弹劾见之于《清德宗实录》光绪三十三年正月己亥条,长期以来,人们每每援引此条对张荫棠劝导的藏俗改良做出了强令、脱离西藏实际等评判。张荫棠遭弹劾一案,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笔者尝试做一些探究,以还历史真相。  相似文献   

19.
荆楚国名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荆、楚两字作为同一个国家的名号,在古代典籍和考古资料中,有时单称荆,有时单称楚,有时荆楚联用,有时荆、楚互用,不管怎样,两字有内在本质的一致性是可以肯定的。它们究竟是什么?古今学者曾作过不少探索。《吕氏春秋·有始览》说:“南方为荆州,楚也。”《诗·商颂·殷武》毛传:“荆楚,荆州之楚国也。”《谷梁传·庄公二十八年》云:“荆者,楚也。其曰荆,州举之也。”《公羊传》和《礼记》郑玄笺都有类似的说法。这些似乎告诉我们,因为楚国位于荆州,故荆、楚同义。我们可以把这些记载归纳为“荆州楚国说”。杜预于《春秋·庄公十年》解曰:“荆,楚本号,后改为楚”,于僖公元年曰:“荆始改号曰楚”。此为  相似文献   

20.
自清末丁树贞先生将家传的諶鼎铭文拓本公诸于世后,金石专家纷纷收录諶鼎铭文拓本并释文,各有高见。本文逐字逐句考释諶鼎铭文,认定諶字是中华诚信文化的源载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