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8 毫秒
1.
余三定 《云梦学刊》2005,26(3):F002-F002
一、故宫学的内涵:故宫学的研究对象是故宫。我们说的“故宫”,一般有两方面含义:一是紫禁城古建筑(故宫),另一是故宫博物院。故宫博物院是以明清两代皇宫(紫禁城)和宫廷旧藏文物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以宫廷建筑群、古代艺术品及宫廷文化史迹为主要展示内容的大型综合性国家级博物馆。二者密不可分。 二、故宫学建立的基础:故宫学,是客观存在并已有很好基础的一门学科。80年来的故宫学术研究无疑多属故宫学研究,但尚处于学科发展的自发阶段。一门学科的建立,不仅要有深广的研究领域,还必须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为基础。这是学科形成、发展的必要过程。故宫博物院成立80年后明确提出故宫学学科建设问题,符合学科发展的规律。故宫研究的材料十分丰富,但以前的研究是在不同领域中进行,故宫学则要求把这些基础研究整合起来,统一起来。这是故宫研究不断深入的必然要求。显然,没有长达80年的故宫研究的实践和成果,就不可能提出故宫学概念,而提出并确立故宫学,将使故宫学研究进入自觉阶段。  相似文献   

2.
郑欣淼从2002年10月至2012年1月担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其间,他主持完成故宫"百年大修";提出并创建"故宫学"这门新学科,在"故宫学"研究中成就卓著;开启海峡两岸故宫及故宫研究的深度合作;有力地推动故宫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3.
从2003年提出“故宫学”以来,就在思考“故宫学派”的问题。只要是治中国传统文化之学,采取文献与文物相结合、重实证不空谈、学风严谨、求真求是的治学路径的,都是“故宫学派”采用的治学路子;如果研究的又是关于故宫的学问的话.便是不折不扣的“故宫学派”。  相似文献   

4.
2011年11月11—12日,故宫博物院故宫学研究所组织“故宫学的范畴、体系与方法”学术研讨会。来自国内外、两岸三地40余家研究机构、文博单位和高等院校的90余位学者齐聚北京故宫,为故宫学的学科体系建设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5.
章宏伟 《云梦学刊》2013,(6):24-33,38
故宫学研究所最主要的任务,是构建故宫学学科体系,推动故宫学有序、健康发展,使故宫学能够早日立于学术之林,因而研究所最大的责任就是潜心学术研究,拿出像样的学术成果来.毕竟学术是靠成果来说话的.研究所也负有宣传、推广、组织故宫学的责任,因而在鼓励大家潜心学术研究之外,研究所每年总要做几件事,但也不宜在事务性方面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  相似文献   

6.
陈瑞 《云梦学刊》2012,33(1):2-I0001
为进一步构建日益成熟的“故宫学”整体框架,聚焦故宫学研究的宏观认识和研究方法,交流该学术领域的新资料、新信息,研讨共同关注的议题,为各界相关学者提供一个交流学术观点、分享学术成果、促进学术联系的平台,推动与完善故宫学学科理论建设,故宫博物院故宫学研究所于2011年11月11日至12日举办“故宫学的范畴、  相似文献   

7.
《云梦学刊》2015,(2):161
为纪念古物陈列所成立100周年,推进民国时期故宫博物院史研究,由故宫博物院故宫学研究所主办的古物陈列所百年纪念学术研讨会于2014年12月2日在故宫建福宫花园举行。在开幕式上,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先生和故宫研究院院长郑欣淼先生先后致辞,高度评价了古物陈列所的历史地位和文化影响。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司司长段勇先生做题为《纪念古物陈列所100周年》的主旨发言。  相似文献   

8.
章宏伟 《云梦学刊》2011,32(6):24-25
我来自北京故宫博物院,目前在做故宫学研究。我对《四库全书》与“四库学”没有研究,也就没有发言权。故宫博物院与《四库全书》有一种天然的联系,文渊阁《四库全书》是修成的第一部全书,从乾隆四十六年告成.即庋藏于宫中的文渊阁。溥仪出宫后,归故宫博物院保管。后随文物南迁转运到台湾,保存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这是迪志制作出版的《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的底本。主办方因为这一层关系,希望我来讲一讲“四库学与故宫学”。  相似文献   

9.
论沈阳故宫品牌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也平 《理论界》2005,(10):20-22
本文全面论述了沈阳故宫的品牌战略。其中主要阐述了实施沈阳故宫品牌战略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开发沈阳故宫文化、做大沈阳故宫旅游服务业和打造沈阳故宫服务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10.
章宏伟 《云梦学刊》2012,33(4):35-36
故宫学研究所是故宫博物院专门从事故宫学研究的实体性学术研究机构,2010年9月26日揭牌,2011年组建班子,配备人员.现有成员9名,其中8名是博士或博士在读,是我院机构中人员学历最高的一个部门.在接任所长职务的时候,我向院领导提出研究所要去行政化,采取"养士"的精神来治所,尊重支持潜心学术研究,让大家心情舒畅地干工作.在日常行政事务中无为,重心转移到学术管理上来,把精力放到学术决策、学科建设、学术发展以及学术活动中.  相似文献   

11.
宋代以后,士大夫经商成为引人注目的社会现象。学者一般将其归因于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实际上,商业的发展仅仅是士人经商的原因之一,若从社会政治制度的变革来看,可以看出科举制的实行与其大有关系:科举制的实行,导致士大夫政治、经济地位的降低,并进一步损害了他们的自尊心,使他们不得不通过从事一向被人看不起的商业活动改善自身的经济状况。  相似文献   

12.
论科举制的完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0 5年中国废除了实行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科举制的最终废除 ,并不能因此否定科举制长期以来的合理性。科举制的废除过程 ,是由废八股、设特科、建立新式学堂等几个步骤完成的。这个破立的过程 ,是中国近代化过程的有机部分。正是在近代的历史背景下 ,中国的知识体系和人才观念才最终完成历史性的突破 ,即完成了道德人才到技术人才的转变。对照科举制的完结线路 ,反观科举制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的意义 ,以及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 ,也是一个有价值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李晓丽 《理论界》2014,(12):85-89
从价值学的观点研究沈阳故宫,可以进一步深入理解作为世界遗产的沈阳故宫的深刻内涵。在历史上,沈阳故宫的价值经历了清代皇宫、清代陪都宫殿、博物馆和世界文化遗产几次大的转换。从现代文化的大背景下来认识沈阳故宫的价值,其历史价值是大清王朝兴起的舞台,其艺术价值是满族文化精神之所在,其科学价值是民族建筑的突出代表。  相似文献   

14.
论"科举学"的广博性--以福建科举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海峰 《东南学术》2001,(2):112-116
本文认为"科举学"的研究对象虽然十分专门独特,但研究空间却非常广阔,从福建的科举历史,便能看出"科举学"的广博性.福建文化是受科举考试的推动而崛起的,进士和举人构成了福建历史上政治、文化和教育人才的主体."科举学"的广博性,充分体现在科第人物成千上万、文献资料浩如烟海、影响地城无远不届几个方面."科举学"可以成为研究中国社会历史文化的独特视角,其研究空间要超过大多数专学,因而具有远大的发展前途.  相似文献   

15.
铁券制度与皇权政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铁券是中国皇权政治的产物,它是帝王赐予臣工免罪免死的一种凭证。铁券制度有一个从滥觞到完备的过程,从其发展历程来看,基本上同中国帝制社会皇权政治的运作轨迹相适应,铁券是皇权统治的重要工具。皇权坚固时,可以赐予功臣,加以笼络;皇权衰弱时,用铁券相赏,来换取强藩悍将们的暂时安定;剪除异己时,用铁券安其心而图谋一举消灭之;皇位更迭时,又以铁券为盟而冀图维持家族的世代荣贵。铁券所具有的免死及“谋逆不宥”功能使皇帝进一步掌控了臣下的生杀予夺之权,从而把君主置于绝对专制、绝对独裁的地位,为皇权统治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证。  相似文献   

16.
京师同文馆是晚清最早出现的新式学校组织。本文从组织分析角度探讨了京师同文馆的组织环境、组织设计、组织目标、组织结构、组织功能、组织活动、组织规则、组织管理和组织性质等问题,认为京师同文馆是一个处在早期阶段、具有初级水平的现代学校组织。  相似文献   

17.
对于宗女婚姻 ,包括择夫、“六礼”、奁具及行舅姑之礼各个方面 ,宋代朝廷按照亲疏等级制定了一整套制度。在婚姻论财风气影响下 ,宋代宗女择婿兼顾门第与财产。宋代宗女婚姻不仅保持着宗室婚姻固有的政治性强的特点 ,而且表现出强烈的功利性。某些特殊时期 ,宗女婚姻甚至出现失控现象  相似文献   

18.
翰林学士承旨最早出现于唐宪宗永贞元年,在宋代并不常置。职能是代皇帝起草诏命、参与机要,犹如天子家臣,职显位宠,多备位宰执。在宋代专制君权加强的过程中,翰林学士承旨凭借其特殊的地位,推波助澜不少。  相似文献   

19.
论唐代童子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童子科虽然是唐代科举考试中的常科,但却不为研究科举制度史者所重视。童子科在唐代最早见于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它的出现是唐代统治者积极推行儒家教育、维护封建统治的结果。它的设立曾在唐代社会产生过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0.
论隋唐皇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士英 《学术界》2003,(1):208-220
皇权是君主专制政体的核心。本文以隋唐时期的皇权为研究对象 ,较为全面地考察了隋唐时期皇权运作的的一般形态 ,对临朝听政、批答奏章、出巡等皇权运作方式进行了考论 ,对皇权的继承制度、后宫制度及宫室、陵寝制度等 ,也结合皇权相关的内容进行了叙述 ;对于皇权的限制问题 ,从国家体制的需要与皇帝所关注的“后事”等角度进行了论述 ,认为对皇权的限制 ,是以维护皇权的尊严与地位为前提 ,以保障皇权的有效行使为旨归 ,从而对学界以往持论诸端的有关问题发表了作者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