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全面抗战前后中共在海外宣传的主要喉舌<救国时报>,在宣传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上有着突出的贡献.该报有关妇女抗战救国的宣传内容非常之多,这是同期其他中共刊物所不能比拟的.为更好地领导妇女运动和宣传妇女政策,中共<救国时报>在宣传妇女抗日救亡运动的策略上是独具匠心的:以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来对妇女运动加以引导和支撑;重视突出知识女性参与抗日救亡运动的示范作用;积极渲染普通女性同胞的抗战热情.为更好地提高中国妇女抗战的积极性,<救国时报>刻意增加了不少国外妇女运动的报道.为更直观地宣传妇女运动,<救国时报>在编排上较之同类报刊罕见地采用了大量的照片和图片.  相似文献   

2.
试论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权的全面践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日本侵略者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使中国的领土完整、经济发展遭到严重破坏,物产资源和文化成果遭遇前所未有的毁坏与掠夺,人民生命财产遭受空前浩劫。这是对中国的主权和中国人民的生存权、发展权、政治经济文化权利的全面践踏。  相似文献   

3.
《顺天时报》在二十年代极力为日本侵华狡辩,污蔑中国政府和人民的正义行动。对它的恶劣表现中国学者进行了揭露。由于民族主义的高涨和人民的觉醒,1928年9月北平人民因该报对山东问题的歪曲报道而自动起来抵制。在中国学者和报人的揭露及中国人民的坚决抵制下,《顺天时报》到1930年被迫自动停刊。  相似文献   

4.
上海《时报》以业务革新著称。该报在清末民初存续35年,先后由狄楚青和黄伯惠经营,两个关键时期的新闻业务革新所聚焦内容不同,前期在报纸版式、时评、新闻专电、新闻通讯方面颇具成效,后期新闻业务改革发生转向,在社会新闻、体育新闻及图片新闻方面大胆探索和创新。前期以体裁为主和后期以题材为核心的业务改革,暗合了从形式到内容对中、西方新闻业务沿袭和模仿的历史脉络。两个阶段的业务探索契合不同时期的社会需要,从新闻业务革新的不同方面推动了近代报刊业务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顺天时报》是20世纪初日本人在中国发行了30年的中文日报,也是于北京创刊最早的近代报刊。作为日本政府的机关报,《顺天时报》在宣传日本的对华政策、控制中国的舆论界等方面影响很大。“五·四运动”后,该报受到中国各界有识之士的批判和抵制。本文通过介绍《顺天时报》的创刊、发行以及中日冲突下两国知识分子围绕《顺天时报》展开的笔战,考察和分析20世纪上半叶两国知识分子对中日关系的不同认识。  相似文献   

6.
刘大年的《美国侵华史》在20世纪50年代产生了非常重大的社会影响,这主要是取决于其开创性、史料性和现实性。刘大年的反侵略思想不是僵化的言目排外,而是建立在长期的理论思索与深刻的历史反思上的自觉,是一种理性的爱国主义。他反对在近代史领域美化侵略的言论,认为中国近代史归根到底是一个民族运动,是具有两个内容即近代化问题与民族独立问题的民族运动。以史为鉴,新世纪初,我们仍要继续反对美国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相似文献   

7.
民国初年,上海《时报》锐意改革创新,增加新闻分量,推出北京通信,迅速成为当时最著名的报纸之一。黄远生因其政界身份、广泛的政治交游、敏锐的时局观察和判断能力、过人的文字组织和表达素质等,短短的时间内在《时报》发表了大量通信。《时报》为黄远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施展才华的平台,使之成为民国初年的著名记者,远生通信反过来又进一步扩大了《时报》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8.
"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操纵伪"满洲国"统治中国东北达十四年之久.日本历史学家冈部牧夫的《伪满洲国》一书,深刻地剖析了这一傀儡政权的本质,淋漓尽致地揭露了日本侵华的罪恶行径,并对这段历史进行了清醒的反思,诚为研究伪"满洲国"历史的一部上乘之作.  相似文献   

9.
杨度为实现其君主立宪政治主张,寄希望于袁世凯,视“洪宪帝制”为契机,向袁世凯进献《君宪救国论》,为其登基称帝提供理论依据和舆论准备,从而加速了帝制实施的进程。《君宪救国论》集中反映了杨度在“洪宪帝制”时期极其矛盾的思想,也突出体现了其帝王之学与君宪思想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此消彼长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将鲁迅的《狂人日记》或陈衡哲的《一日》推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均与历史事实不相符合。其实,《盛京时报》刊发的《幻想之妖》《红颜泪》《新教子》等长期被忽视的作品,正是具有现代小说明显特征的短篇白话小说。因此,虽不敢也无意妄断第一篇桂冠的归属,但却认为这些篇什的文学史意义理应得到符合文学革命实绩的确认。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远东报》(1910-1921)、《滨江时报》(1921-1931)中钩稽出反映清末民初东北商业重镇哈尔滨戏曲活动的史料,这些戏曲史料主要具有三方面的价值,一是描绘了清末民初哈尔滨戏曲活动的繁华盛景;二是呈现了哈埠戏曲百家杂糅、崇尚武戏、尖新风趣的个性特征;三是反映了官方和知识精英阶层追求的“教化”功能与戏园大众追求的“娱乐”功能的矛盾.这些戏曲史料对考察清末民初哈尔滨戏曲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1914年1月至次年8月,黄远生被史量才聘为上海《申报》驻京特派记者。这是黄远生一生新闻实践活动中最重要的阶段之一。期间,他发表了大量新闻作品,除了新闻通讯外,还创设了日记、随纪、游纪等新闻文体样式。作品议题既涉及重大政局、重要政治人物等宏大命题,亦有个人所见、所闻、所感等微观叙事。《申报》时期的黄远生经历了人生的重大转折,"过渡性"成了其《申报》时期新闻实践活动最明显的外在特点。  相似文献   

13.
1931年“九&#183;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变该地区的图书馆为其殖民文化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1937-1945年日本本全面侵华战争期间,日本侵略者进一步给中国国书馆事业带来深重的灾难。  相似文献   

14.
15.
《君宪救国论》一文集中反映了杨度关于中国立宪的理论构建:以君主立宪的政体来实现富国强国的宏愿;以世袭罔替的君主来消弭军事纷争的危机;以正当诚实的立宪来矫正清末民初的弊端。杨度的立宪观既存在合理性,也具有局限性。一方面,杨度的君宪救国主张带有明显的进步性、特殊的现实性与一定的诚实性;另一方面,杨度的君宪救国主张深受“帝王之学”的影响,未能摆脱功利主义、工具主义与权威主义的纠葛。  相似文献   

16.
七七事变后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决策过程相当复杂,影响因素很多。这其中既有长期的近代以来大陆政策的影响、九一八事变后日本膨胀的侵华野心,也有七七事变必然性和偶然性并存的特殊性。但根源还在于日本错误的对华认识及国际秩序观。这一错误集中表现为日本发动对华侵略战争的国家意志,但它的构成却是来自不同的影响国家决策的集团和个人。本文选取了军部特别是其"中国通"、政府首脑、智库三个样本,分析了他们的对华认识及国际秩序观是如何影响侵华战争的。轻视甚至蔑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和中国政府及人民的抗战决心、建立以日本为霸主中国为附庸的东亚新秩序,是日本把七七事变扩大为全面侵华战争的主要原因,也是日本对华认识的主流和影响日本对华决策的主要因素。日本虽然也存在一些抱有对华客观认识的智库和明白人,但始终没能成为国家对华认识的主流,没能起到制止或中止日本对华侵略战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民国初年,库伦集团屡次对内蒙地区实施武力侵扰。创办于20世纪之初的《盛京时报》曾对此事作过多次报道,客观地记录了库伦集团侵扰内蒙的史实和经过。从中不难看出,库伦集团侵扰内蒙是有计划、有准备的,其侵扰过程历时数年,但结果却以失败告终。这与其自身实力不济不无关系,同时也是北洋政府严厉反击和沙俄政府削减支持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8.
<军用会话教科书>是日本中国语学者杉武夫为策应侵华战争的需要,为在华作战的日本军人学习中国语而编撰的.这部军用中国语教科书有力地证明了二战期间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所进行的惨无人道的军事侵略.  相似文献   

19.
作为旧上海三大报之一,《时报》向以业务革新著称,专刊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业务革新之一。从1919年开始,《时报》先后办有教育、妇女、儿童、实业、图画等多种周刊。此举对于该报和当时整个报界都具有里程碑意义。《时报》专刊是新文化运动的产物,戈公振是直接的推动者。专家主持,开放办刊引进新思潮,传播新观念专业内容,大众化表达是其基本模式和特色。《时报》专刊是我国报纸办专刊的最早尝试,具有范式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香港国安法的立法期间,中美报刊就此展开了激烈的对弈性报道。借助评价理论的介入系统,对比《人民日报》和《华盛顿时报》各20篇关于香港国安法报道的介入资源差异并分析成因,可发现:在宏观上,两种报刊都倾向于从支持各自国家的站位来运用单声句子和引发多声对话,《人民日报》的对话收缩资源比例较高,而《华盛顿时报》的多声资源密度和对话扩展资源比例较高;在微观上,前者的否定、对立、强调、疏离等介入资源比例较高,而后者的引发和宣称资源比例较高,两种报刊倾向于采取支持各自国家的站位来运用8种介入资源;中美意识形态的差异是催生以上报道介入资源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