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华民族取得全民族抗战胜利有许多原因,既不能抹杀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政府的正面战场等发挥的重要影响,也应当看到中国共产党所发挥的实际核心作用。中国共产党发挥全民族抗战的实际核心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大旗,对凝聚民族精神、实行全民族抗战起到了独一无二的指导作用;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人民武装力量开辟敌后战场进行人民战争,对打击日本侵略者夺取抗战胜利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中坚作用;根据两国三方关系不断变化的特殊格局,适时调整政策和策略,正确把握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的关系,对坚持国共合作抗战到底起到了具有决定意义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战时的抗战小说努力把抗日战争叙述为一场跨越民族界限的阶级革命,是作家和批评家的一种普泛性的共同努力,《八月的乡村》和茅盾对《万宝山》的批评就是显例。但是在民族救亡的峻急需求和民族矛盾上升的时代背景下,阶级意识难于实现对民族意识的跨越,这种努力不能不面临着叙事的难题和来自现实的尴尬。《新儿女英雄传》、《去国》、《吕梁英雄传》等采取让阶级斗争穿上抗战的外衣、由叙述国内的阶级矛盾转向叙述战时日本国内的阶级矛盾等方式试图克服这种难题,仍然无法最终完成其叙事努力。马克思和毛泽东等的革命理论是这种叙事努力的理论渊源。  相似文献   

3.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隆隆的炮声引起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变化:中日民族矛盾上升,国内阶级矛盾下降。从此,揭开了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历史序幕。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作为执政党的国民党,其态度经历了一个不抵抗、抵抗、消极抵抗的转变过程;而对中共,国民党又有一个军事解决到政治解决的策略变迁。其间.国民党政策在这两方面的每一次重大变化,对整个抗日战争的进程都产生深远影响。因此,深入研究十四年抗战中,国民党对日、对中共政策的变迁过程,对我们正确认识当时的国际关系、中日关系、国共关系都有重要…  相似文献   

4.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 ,是中国抗日战争能否坚持和取得胜利的关键。其时 ,既有中日间民族矛盾 ,又有国共间阶级矛盾 ,关系错综复杂。毛泽东同志高瞻远瞩 ,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和策略 ,促成了国共两党的再度合作 ,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是毛泽东思想在抗日战争时期又一体现  相似文献   

5.
尽管抗战初期国民政府的抗日是被动的和消极的,但国民政府最终还是放弃了不抵抗政策,走上了抗日的道路。抗战初期的国民党正面战场是中国抗日战争主战场的地位,是不容动摇和否定的,应予以客观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6.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深入分析了中日民族矛盾和国内阶级矛盾地位的变化,做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大决策,并科学把握了开明绅士这一阶层政治态度的变化.认为开明绅士是从地主阶级分化出来的、能够顾全抗日救国大局、支持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支持抗日民主政权、赞同减租减息政策的阶层,是中国共产党可以争取、团结和合作的对象.中共中央及时修改了陕甘宁边区选举政策,恢复开明绅士选举资格,完善了陕甘宁边区参政政策,确保开明绅士有职有权,调整了陕甘宁边区土地政策,保障开明绅士的经济利益,使陕甘宁边区开明绅士热情投入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大业中,为边区抗日民主政权的发展巩固、夺取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抗日战争期间所创作和传唱的抗战歌曲粗略估计有近万首之多,本文通过对这些歌曲作类型学和音乐史的研究,客观评价了抗战歌曲在八年抗战中唤起民众、凝聚人心、鼓舞士气的巨大影响力.  相似文献   

8.
论抗战前十年间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抗战前十年间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刘培平抗日战争爆发前的十年,即从1927年7月到1937年7月,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极其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社会矛盾错综复杂,阶级矛盾、集团矛盾、政权矛盾、党派矛盾和民族矛盾纷至沓来,交织在一起;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  相似文献   

9.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日寇相继封锁了我国沿海和西南的滇湎公路。新疆即成为国际援华抗战物资的唯一通道。中国共产党人为了保证其畅通无阻,同盛世才建立了“抗战建新”的统一战线,并应盛世才之邀请进疆,执行党的统战纲领和盛世才的“六大政策”,卓有成效地发展生产,稳定新疆,保障了国际援华交通线的畅通,为抗战建新作出了历史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全面抗战爆发后,陕甘宁边区十分重视少数民族的抗战动员.党和边区政府建立了强有力的领导机构,注重推行民主政治,为抗战而生产.边区政府注重改善少数民族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更以教育推动少数民族价值文明的现代重构,大力开展民族统战,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陕甘宁边区对少数民族的抗战动员,最大程度地整合了边区各民族的抗战力量,推动各民族的现代化转型,在党的民族政策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和作用,更是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定型化的开始.陕甘宁边区少数民族的抗战动员,正是中国共产党抗战动员与抗战民主有机结合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1.
《围城》包孕着丰厚的审丑意蕴,钱钟书先生把他对中西方化、对人性以及对社会的畸形、片面、病态及丑陋的的揭示,真诚地奉献给读者。这些对文化、对人性及对社会生活的审丑的新的纲领,极大地扩大了文学表现的感觉空间和思考空间,让读者睹见作家对中国现实生活、精神文化生活和人性善恶的严厉的审视乃至洞穿,从而反复引发人们的审美体验,这其实正是《围城》被认为是美的文学作品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自建党以来 ,中国共产党的新闻事业性质观念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 ,认为新闻事业是政党宣传工具和阶级斗争工具。第二阶段 ,认为新闻事业是政党宣传工具、阶级斗争工具、社会舆论工具。第三阶段 ,认为新闻事业是无产阶级专政工具。第四阶段 ,认为新闻事业是政党宣传工具、社会舆论工具、大众传播工具  相似文献   

13.
《梁书》、《陈书)历经千年,传抄过程中难免造成文字差错,后人直接引用,必然与事实不符。文章对这两部史书里面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进行了考证,对错误之处作了剖析,并参照有关史料予以纠正,有助于正确把握梁陈史实。  相似文献   

14.
黄帝陵祭祀是近现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载体。晚清以来,革命党人对传统黄帝陵祭祀加以改造利用,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初步形成作出贡献。民国时期,借由对黄帝陵祭祀的制度化,黄帝为整个中华民族始祖的身份逐渐广为人知。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祭黄帝陵的仪式进行了借用与创造,赋予了"黄帝符号"以"劳动人民性"等新内涵。改革开放后,黄帝陵祭祀越来越得到重视,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和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方面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后还要找到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总结黄帝陵祭祀的有关历史经验,以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5.
散曲的套数成熟在前 ,对元杂剧的形式有重要作用。后为元杂剧的唱曲起了定型作用 ,并为之提供了基本的乐调和曲牌 ,奠定了本色美的艺术特征。元杂剧的形成 ,从体式到风格 ,皆与散曲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新制度经济学对国家作用分析的理论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制度经济学对国家作用的分析是逐渐纳入其框架的 ,总体上通过组织的演进来说明。其代表人物经历了科斯、张五常、威廉姆斯、巴泽尔和诺斯等 ;其逻辑经由交易费用演进为契约合同 ,再由交易维度转向产权的“公共领域” ,最后扩展到国家的作用 ;其中心思想是 :在不同的领域和层面 ,存在着利用“公共领域”财产的各种各样的组织 ,而国家也是一大组织 ,它的存在和作用是为了利用整个社会层面的公共财产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一种物本主义形态的唯物论,还是一种超越物本主义形态、从实践理解世界的本质相关问题的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唯物论?这是一个我们必须搞清楚的有关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本质规定性和精神实质的重大问题。在考察物本主义的唯物论及其思维方式的局限性的基础上,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现代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并重点研讨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关于从实践理解世界的物质性和自然世界的先在性的原理,以期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进一步阐明人类世界的实践性原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当今我国大力推进民主政治,已成为构建现代宪政法治秩序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在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政治运行法治化将是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苏共亡党的原因很多 ,但最重要的是没有按照党的先进性来建设党 ,从而失去了它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作用 ,削弱乃至丧失了执政的能力 ,最终葬送了社会主义事业 ,也葬送了党的自身。从党的先进性视角 ,解析苏共亡党的深刻教训是有借鉴意义的  相似文献   

20.
企业理论的发展对产业组织理论演进的影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组织理论分析的基础是企业理论,企业异质性假定对企业同质性假定的替代和企业异质性假定的不断深化是产业组织理论获得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20世纪70年代以来,产业组织理论沿着两个基本方向发展:一是坚持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在哈佛和芝加哥学派对企业异质性假定的基础上引入博弈论等新的分析工具,着重研究企业行为及其相互依存关系,形成了以泰勒尔为代表的新产业组织理论。二是修正新古典经济学的假设前提和分析方法,在对企业的异质性作出全新假定的基础上,构造新的产业组织理论的分析框架。企业能力理论把企业的异质性归结为企业知识和能力积累的差异,并把产业组织理解为企业专业化分工和企业专业化知识与能力成长的协调机制。企业理论的创新对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