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实现整个国家的法制现代化,离不开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法制现代化.培植少数民族的法律信仰在全面建设法治国、实现法制现代化的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中会遇到道德、宗教、习惯法等信仰与法律信仰①的冲突,这些冲突对培植少数民族的法律信仰有相当程度的影响,合理地消解这些信仰冲突,对培植少数民族的法律信仰有积极的作用.本文论述了其他信仰与法律信仰冲突的类型、解决信仰冲突的原则,指出了国家法、习惯法的合理互动有利于信仰冲突解决,以及法律信仰培植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美国著名法学家伯尔曼曾言道“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法律信仰的缺失,是当前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障碍之一。法律信仰作为现代法治精神的内核,体现的是社会成员对法律的信服和尊重,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从法治的视角来看,农村计划生育中的问题是一个因法制不健全而引起的农民不依法实行计划生育和政府不依法行政的问题,它阻碍了农村的法治进程.<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填补了我国专门的计划生育法律的空白,对我国农村计划生育工作具有重大意义.今后的工作中应严格依法办事,提高执法水平,加强法律监督,培植法律信仰,并实行农村社会保障的法制化.  相似文献   

4.
从法律意识角度出发 ,法律信仰是法治建设的观念基础 ,有着重要意义 ,但中国的传统没有法律信仰并阻碍着中国现实的法治化的进程 ,法律信仰的形成也就意味着理想法治状态的实现 ,因而法律信仰的培植是必须的 ;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以促进其生成。  相似文献   

5.
实现依法治村,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努力建设新农村,最重要的是村民现代素质的培养。在我国农村法治化建设的步伐日益平衡而快速发展的进程中,提高村民的法律素质是一个迫切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村民法律素质直接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进程,提高村民法律素质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意义。村民法律素质是人们对法律知识掌握的体现,村民法律素质的高低是衡量我国法治建设成效的标尺。提高村民法律素质必须创新培养模式,营造学法用法的法制环境。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法治的社会.没有法治,就没有社会和谐.法治建设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将具有至关重要和无可替代的作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快法治建设步伐,奠定坚实的法律基础.  相似文献   

7.
法律信仰不同于宗教信仰,它是关于人类世俗社会生活秩序与规则的信仰,其核心信念是公平正义。法律信仰具有物质利益性、普适性、公开性的特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和谐是法治和谐,是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契约文化得到高度统一的集中表现。法律信仰的确立、巩固和发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在确立法律信仰的过程中,需要正确把握好三大关系;相信与怀疑的关系;希望与失望的关系以及爱与理智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论法治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项艰难复杂的系统工程,法治建设不仅是其一个重要指标和要素,也是社会的民主政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形成机制和保障机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法治建设还任重道远:信仰法律,牢固树立权利本位的法治理念;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坚持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进一步健全民主监督制度和司法救济工作。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文章通过对法治、法治运行、法律监督的分析得出,构建和谐社会法治是基础;法治运行是关键;法律监督是保障.  相似文献   

10.
社会变迁中的农村法治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的发展已改变了中国传统的农村秩序,使农村法治陷入困境.针对造成该困境的原因,我们可在法律信仰、法治秩序主体、行政司法体制、民主参与机制等多方面加强农村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