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波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7(4):24-30
《性理学大义》是唐文治为无锡国专教学撰写的最为重要的性理学教材.该书的撰写不仅与其在求学、治学中深受理学家志业与思想的影响有密切关系,也展现出其期以通过讲授性理学,发蒙民众、倡明道德、宣传仁政、挽救世运的治国救国之道.就其内容看,突出了"取法前贤,革新体例"、"注重道统,推重朱子"、"博观约取,发掘大义"及"含英咀华,辨别发微"的撰述特征,并因此而成为民国时期重要的性理学著作,对后世性理学的研究及教材的编撰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2.
何江凤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8(1):13-16
萧红小说有多重的主题意蕴,可从不同的时代语境中去观照其丰富内涵。从民族主义的角度看,“抗日文学”的内涵;从启蒙主义的角度看,对鲁迅现实主义批判精神的继承和对病态的国民性的文化批判;从女性主义的角度看,女性意识的觉醒;从对生命的体悟看,深沉的悲剧意蕴。丰富复杂内涵使萧红作品获得永久的审美魅力。 相似文献
3.
钱韧韧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150-155
作为左翼诗歌的代表性诗人,王亚平继承和发扬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以“捉住现实”之笔书写一个时代真实的苦难、抗争与理想。他的诗歌巧妙探索了主题与情感、艺术的关系,对当下的诗歌写作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韩元震是朝鲜朝时代的一位重要的性理学者。他与魏岩李柬的论辩,形成了韩国儒学史上继“四七论辩”之后的又一次著名论辩即“湖洛论争”。在“湖洛论争”中,韩元震提出的“未发心体有善恶”和“性三层”说的观点,对其后的性理学者产生了一定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5.
儒家的修养是一种突出道德特征的人格修养。朱子在理学的视域下,对儒家的人格修养做了创造性的诠释。朱子强调修养的关键是修心,就是用道心来主宰引导人心。朱子强调心虽有人心、道心之分,但并非是两个心,只是心之所觉有不同,觉于欲即为人心,出于形气之私,觉于理即为道心,发于性命之正。修养所要达成的终极目的就是成就圣贤人格,它是通过人的气象表现出来的。而圣人气象展现的就是一种天理流行、浑然一体的人格特征。人在修养过程中自有一种体证天理的快乐,朱子将儒家的“孔颜之乐”提升为一种具有人生终极意义的天理境界,使人通过不断修养超越有形的生命屏障以达无限的道德价值之域,以此安顿人的心灵,实现人性彻底的复归。 相似文献
6.
张辉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
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不仅以其独特的结构意识,匠心独运的人物塑造以及富于激情的描写,展示其独特的魅力。更主要是因为作者通过这部小说阐述了一个主题:只有爱才能战胜邪恶,令恶魔放下复仇的屠刀,令扭曲的人性复归。 相似文献
7.
南瑛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2):29-32
杜诗《佳人》意蕴丰厚,境界超拔。其题旨表现出多方面的意向:首先塑造了一位个性独特的"佳人"形象,其次反映了"安史之乱"危害的深广,还寄托了诗人渴望安宁、高蹈远引的理想情怀。"佳人"成为一种象征理想人格的典型意象,对后世文学尤其是宋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何晓嘉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79-82
本文以主体间性理论为支撑,透视了汉诗文化意象翻译中的文化内涵,并从文化翻译观的角度探讨了文化意象翻译与主体间性之间的关系。此外,文章还通过具体译例分析了主体间性理论对汉诗文化意象翻译的启示及如何突破意象的不可译性。 相似文献
9.
袁萌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94-96
一部电影的成功离不开的要素太多,最重要的便是剧作家应以明确的世界观作为认识生活、认识艺术的基础,从而寻找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意蕴。主题意蕴可以是思想感情,也可以是一些生活中的感悟,主要通过选材、人物塑造、语言、情感抒发这四方面来体现。以电影《隐秘而伟大》为例,分析其主题意蕴,可以领悟剧作家创作的要领。 相似文献
10.
唐康明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160-161
社区在人们生产生活中已经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作为一个生活单元,对人们的生活幸福感和归属感起着较大的影响作用。在社区教育活动中,居民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生活幸福感和归属感,可以通过社区教育活动,加强居民之间的了解和沟通,提高居民的凝聚力量和自治能力,实现社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12.
熊毅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8(4)
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即从后现代视阈下探讨主题学的特征,以便更好地研究主题学的性质.用符号学理论和比较分析方法从本体、媒介和接受群三个层面阐述主题学的后现代性特征,即破碎中的演绎、游离中的传播和镜像中的形变,从而发掘以寻找事物发展规律为宗旨与任务的主题学的另一层面的意蕴. 相似文献
13.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4):23-31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观念之一,其落脚点在于研究人生的意义、价值、境界等问题,主要体现在天人合德合性上。《淮南子》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从人的本性上来讲,天人本是合德合性的。天人合一彰显了担当意识、责任意识和历史使命感。天人合一的最终价值取向是解决人的生存价值、人的境界层次、人的安身立命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程小平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3(4):53-56
宋代理学对诗学的影响在何种层面上发生一直众说纷纭。事实上,理学的性、情观对宋人思想观念影响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通过对文人思想结构的改造,理学性、情观影响到此一时期诗人的创作思想。宋人“以意为诗”论中就渗透了理学思想的深刻影响,它同时也铸就了宋人诗歌独特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15.
韩巍峰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6):747-749
本研究讨论了作为功能词的主题标记和句中语气词,并比较了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指出主题标记分为专用与兼用两类,并发现所谓句中语气词,因具有标记主题的功能应被看作兼用的主题标记处理。提出判断句中语气词是否为主题标记的两条标准,即分别考察在结构上其前成分能否占据句法分析中的主题位,以及功能上其前成分能否引入或对比新信息的主题。 相似文献
16.
刘洋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30-33
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人本主题在蒙蔽与解蔽、出场与退场的交织中向前发展。在中国,人本主题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宏观背景,藏蕴在毛泽东人本思想当中:即以人民为社会之本、以人民为价值之本、以人民为创造之本。这些人本思想的提出正是马克思主义人本主题在中国的第一次出场,并为我党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最终确立和马克思学说人本主题的彻底恢复做了理论准备。 相似文献
17.
18.
肖向东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7(5):97-102
改革开放30年,当代中国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历史性变革,而“人学”思潮始终是导引文学进行这一运演的主流形态,“人的觉醒”与“人的文学”既是五四文学未竟的主题,也是新时期文学在一个新的文化起点上掀起的一次对于未来中国具有深远影响和伟大意义的文化革命,作为一个具有不断再生功能的永恒主题,新时期文学的“人学”思潮以超越时间与空间、超越历史与现实、超越他者与自身的方式完成了它沟通历史、链接世界的文化使命。 相似文献
19.
20.
段乐川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9(1):145-150
从"主体间性"理论视角来看,编辑活动是一种主客体"间性"作用的媒介信息产品生产传播活动。在媒介融合环境下,编辑活动的"主体间性"特征更为突出,编辑主体元素的"间性"关系更为活跃,它立足于媒介信息产品的创构生成,归因于网络社交平台的"连接"赋能,彰显于媒介产品的交换传播,是一种具有规律性的编辑主体元素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