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除夕也该放假,使之与民间从年底到年初的习俗大体一致。"在23日开幕的由中国民俗学会、中山大学等共同主办的"春节:地方性与民族文化认同"学术讨论会上,多位民俗专家认为,目前法定春节假日的安排没有真正做到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会上,来自全国各地及日本等国的三十多位专家学者就春节等传统节日文化的重新彰显进行讨论,专家们认为,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重大的传统节日也该放假。叶涛,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山东大学教授,亦持有相似观点。  相似文献   

2.
2006年7月21日至26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第四届青年民间文化论坛武汉会议”在华中师范大学召开。本刊编辑部作为主办者之一出席了会议。7月22日晚,根据大会议程,召开了“《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神话学与神话资源转化研究》栏目座谈会”。会议由田兆元先生主持,刘魁立、刘守华、陈建宪、施爱东、郭崇林、高丙中、刘惠萍、曹柯平、耿敬、宣炳善等二十余位海峡两岸的神话学专家,以及本刊执行主编胡成功、特约编辑孙正国出席了座谈会。会上,各位专家学者畅所欲言,就栏目创设的意义、栏目的学术性、神话的研究方法等…  相似文献   

3.
[主持人语]近年来,节假日的过法与传统节日的保护成为社会热点问题,相关政府部门、学术界、媒体、社会各方人士纷纷发出自己的声音。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有丰富的内容、多样的措施。其中最引人关注也是各方争论最激烈的问题之一,是国家法定假日制度的改革问题,即是否给传统节日增加法定假日的问题。这一问题涉及一系列关于传统节日遗产保护的策略性、原则性问题,如对日益衰落的传统节日是任其自然,还是采取有力措施使其重振雄风?是倡导传统节日维持原有风貌,还是鼓励甚至策划、组织节俗的推陈出新?怎样才能防止洋节占据我们民族节日体系的主…  相似文献   

4.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具特色的传统节日,承载着广大中华儿女厚重的集体记忆。春节庙会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缘起和发展,源于华侨华人的文化自觉、中国的和平崛起和当地多元的文化氛围。参与主体多元化、春节文化符号场景化和记忆媒介实践多维化使春节成为当地民众的共享节日,这形塑和重构了华侨华人群体和阿根廷民众共同的集体记忆,促进了文化交流交融。春节庙会不仅是传播中华文化的过程,也是中国和阿根廷实现价值观共通共享的过程。春节庙会传续和弘扬了中华文化核心价值观,推动了以团圆为核心的家庭价值观在国家之间共通,以“和而不同”为代表的文化价值观在群体之间共享。春节集体记忆是华侨华人中华文化认同的重要来源,亦是推动族群价值构建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遥远 《老友》2014,(1):53-53
正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韩国的传统节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韩国人过春节的许多习俗和中国的过年习俗很接近。春运韩国也有春节阖家团圆的习俗。韩国的春节法定假日是3天。春节期间,韩国大部分人都会回家探亲。所以跟中国的春运情形一样,春节前韩国的火车票和飞机票也是一票难求,很多人彻夜排队买票。由于韩国的铁路、民航部门会增加车次和航班,加之韩国的春运人数和中  相似文献   

6.
对于法定假日的安排,体现了一个国家的价值观在第25个黄金周长假过后,国家终于下定决心改变法定假日方案。根据新方案,五一假期减为1天,增加清明、端午、中秋3个传统节日为法定假日,各放假1天,春节假期也从除夕开始。这一新方案,是按照国务院的部署,国家有关部门经过一年多的研究论证比较才形成的。  相似文献   

7.
保护传统节日文化遗产与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传统节日是一宗重大而又占有特殊地位的民族文化遗产。它是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集中展示方式,也是一种隆重举行的标志性民族文化。保护好传统节日,能促进人际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有助于达成人心与精神的和谐,从而产生社会和谐的强大文化动力。传统节日保护也有利于我国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巩固民族团结,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在社会转型和全球化背景下,传统节日文化的复兴与创新是弘扬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契机和有效方式。鉴于目前我国法定节假日体系的实际情况,保护传统节日文化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是给除夕、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主要传统节日增加法定假日。  相似文献   

8.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是体现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节日文化是民族性格、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是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标志。无论你走到哪里,过自己民族的节日都会让你找到自己的“根”。  相似文献   

9.
节日传承与假日制度中的国家角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首先把国家最重要的角色定位于共同体的社会再生产,然后简述中国在现代处理传统节日与假日制度之关系的历史,在明确文化自觉和认同文化的概念的条件下,提出节日地图的绘制问题,并借此讨论国家如何通过节日文化来经营国家的领土和民族的时间,以便国家担当起共同体的社会再生产的政治责任.  相似文献   

10.
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项重要机制。在诸多中华文化符号中,地理符号丰富而特殊,是彰显民族形象、增强民族意识、凝聚民族精神的有效载体。历史上不断被塑造出来的中华地理符号,从“领土认同”、“一体感”心理、“我者”与“他者”身份体验、“令人热爱”情感等维度,推动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和发展。在当下时代背景下,进一步明确符号生产的价值取向、深挖各类符号资源、健全符号传播与内化机制、强化符号功能,进而全面推动中华地理符号的建设升级,对于增强各民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近代中国邮政按照英美邮政体系建立起来后,通过国家权力裁撤了驿站、民信局和客邮,实现了邮权的独立与统一,又通过邮政网点和邮票等方式扩大和强化民众对国家的认知,为民众对民族国家的想象与建构提供了最广泛的联系网络和最便捷的交往通道,把民众的邮政需求纳入国家认同的集体行动逻辑。近代中国邮政在生产国家符号的同时,自身也变成国家符号之一。  相似文献   

12.
宋初的科举制度改革促进了“士绅/国家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士绅阶层开始以天下为己任,将儒家道德理想普及于民间社会,即通过基层自治制度改革和创新增强民众的价值认同,进而在国家/士绅/民众共享和认同儒家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构建起“三合一”的“民族命运共同体”,而贯穿其中的“道德契约”认同逻辑在协调民众/国家之间关系的“顶层认同”和日常生活中人际交往关系的“底层认同”中均显示出其历史合理性.重新梳理和认识传统的核心价值认同模式以及当代转型,正确对待其中的经验与教训,应当成为当前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认同和促进民主法制建设的历史文化前提.  相似文献   

13.
元符号在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的过程中具有文化原型的功能,生成了民族的集体记忆和身份认同,但同时元符号的表意机制也使得中国传统文化符号面临着现代性语境转换的压力和挑战。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的文化根基,我们一方面要夯实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域”的意义内核,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文化符号;另一方面要寻找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创造性转化的路径和机制,站在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立场上,通过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原型内涵,并且融入现代科技手段,打造彰显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的国家文化符号,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提供持久的意义资源和文化动力。  相似文献   

14.
《今日南国》2008,(17):36-38
我国少数民族的节庆活动丰富多彩、名目繁多,除法定的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元旦等重大传统节日外,各个少数民族还拥有自己独特的节日,每一个节日都有着不同的意义。 广西电视台原创栏目《寻找金花》特别策划了系列节目“民族喜乐会”,到五个最具特色的少数民族地区去体验那些民族最有意义的节日,并在欢度节日的人群中,寻找当地最美丽的民族金花。  相似文献   

15.
《金陵瞭望》2008,(17):80-80
9月13日,“中国·江苏首届中秋民俗节暨2008中国南京国际桂花节”将在南京中山陵拉开帷幕,活动为期23天,至10月5日结束。自2008年起,国家首次将中秋节列入新的法定节假日之一,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等国家六部委决定自2008年开展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四个传统节日为内容的各类纪念活动,  相似文献   

16.
《金陵瞭望》2008,(17):80-80,F0003
9月13日,“中国·江苏首届中秋民俗节暨2008中国南京国际桂花节”将在南京中山陵拉开帷幕,活动为期23天,至10月5日结束。自2008年起,国家首次将中秋节列入新的法定节假日之一,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等国家六部委决定自2008年开展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四个传统节日为内容的各类纪念活动,  相似文献   

17.
在多民族国家人民中,普遍同时存在着“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这两种认同心理。一般而言,民族认同意指不同民族成员对其所属群体的认可和赞同,而国家认同则指公民对其所属国家的认可和赞同。我国是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统称,56个民族是中华民族这一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了顺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为此,有必要在思想认识上厘清、理顺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关系,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努力实现我国各民族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8.
平城时代是北魏最辉煌的时期,为了应对外部政权争霸与内部民族矛盾,北魏在这一时期采取了诸多措施来构建“大一统”王朝。在疆域上统一北方,通过大规模的移民活动,推动了各民族民众密切交往;构建民族认同,推行宽松的民族政策,招揽汉族士人;在文化上学习中原儒家文化,并利用宗教团结各族民众。以上举措及其提出的“天下一家”“天下民一”的思想成为当今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的重要历史文化资源;而其体现出的兼容并包的态度、重视文化建设的精神,则成为今天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和发展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19.
图像作为一种叙事手段与记忆媒介,与文本、影像、声像等审美形式在“民族—国家”的认同形塑以及民族共同体的建构中具有重要意义。新中国黄河图像作为中华民族的视觉化表征,参与整个民族国家形象的塑造以及集体价值的确证。在救亡压倒启蒙的时代,“黄河—母亲”的隐喻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符号,促进民族统一与融合。嗣后,新中国黄河图像作为承载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媒介——记忆场,涵括家国命运、抗争进取、人文情怀等不同意蕴的民族精神。依照“图像叙事—记忆—认同建构”的理论逻辑,黄河图像话语的建构借黄河图像唤起社会个体之集体记忆,增进个体对集体的情感认同、文化认同、身份认同,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塑。新中国黄河图像话语的研究,不仅凸显出黄河图像之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价值与意义,而且也为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正史及方志中以国家为中心的民族历史书写范式,将各少数民族历史不断纳入中华文化体系之中,实现少数民族由“化外”向“内属”的过渡,无意中形塑了民众的国家认同意识,在此过程中少数民族通过自下而上的政治和文化行动进行回应。历史上少数民族国家认同意识的构建是中央与地方双向用力的综合架构,对中央与各少数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的挖掘,方能呈现出民族历史发展的整体面貌,为当下铸牢各民族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历史基础,进一步拓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内容和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