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摹仿说”是古希腊哲学家、艺术家们研究文艺反映现实生活的学说。其主要代表人物柏拉图与亚里斯多德的“摹仿说”有本质的不同。本文从文艺与现实关系的诸方面对二人“摹仿说”的基本观点进行了比较,并通过对二人政治态度、研究方法和哲学思想的比较,探视了他们“慕仿说”不同的基础与实质。  相似文献   

2.
世界上最早的戏剧是形成于公元前五世纪的古希腊悲剧,它是以对话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话剧。虽然它也用合唱队进行伴唱,但这种伴唱只处于“旁观者”的地位,而且越来越趋于减弱。后来,亚里斯多德在他的《诗学》中对古希腊悲剧作了重要的理论概括:“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动作的摹仿。……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亚里斯多德的这一论述,对世界戏剧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的“他的概念雄霸了二千余年”。然而,亚氏的这一理论概括并没有囊括中国古典戏曲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莱辛曾说:“最多产的作家把自己头脑里的东西写光以后,假如想象力不再能提供摹仿的真正对象,就得编造一些大多数必然是漫画式的人物。”狄更斯的“扁平人物”带着漫画化的特点,但绝对不能说那都是他想象力匮乏的拼凑物。恰恰相反,他们是通过狄更斯头脑的想象,从他那支富有创造力的笔下诞生的。还是爱·摩·福斯特的见解具有说服力,他说狄更斯的“扁平人物”虽然“都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但又使人奇妙地感觉到  相似文献   

4.
柏拉图与但丁:三个世界圈的观点分歧 中世纪影响最大的哲学家柏拉图,最早提出了三个世界的理论,即概念世界、摹仿世界、超自然世界。在柏拉图看来,所谓“概念世界”存在于心外,是思想的非物体表现,它是万物的原型,不以人的主观印象和物体的变化而变化。所谓“摹仿世界”是以概念为原型,它体现真理与概念的相一致。所谓“超自然世界”,由于摹仿世界并不是  相似文献   

5.
写作导引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是把人作为主要的叙述、描写对象的,它一般是通过对人物在事件中的行为、活动的叙述和描写,来表现所描写的人物的精神、品格和个性的。写人的记叙文一般借助于人物的肖像、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其内在的性格,在具体叙述和描写的基础上表现出这个被塑造的人物是“怎样一个人”,而不是作者抽象地给人物作“鉴定“”评价”。同时,所塑造的人物也应力求突显其个性,应多写人物的特征,切忌千人一面的、无个性的、无特色的一般化描写。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可以写一个人,也可以写一组人。写一个人,可以通过一…  相似文献   

6.
低幼儿童的天性爱听儿童故事。教师、家长能否绘声绘色讲故事,不仅决定着孩子们“听赏”兴趣和效果,也影响其语感和表达能力的发展。儿童故事语言分为“人物语言”和“叙述语言”,要求其讲述表现方法为:人物语言“个性化”,叙述语言“角色化”。人物语言“个性化”方法:1.不同人物,以不同音色声音造型;2.不同性格,以适当语调生动表现;3.不同情境,以相应变化立体活现。叙述语言“角色化”方法:1.设想叙述人可能角;2.选定讲述人具体角色;3.找准讲述人各种关系。  相似文献   

7.
始于80年代中期的先锋小说作家群受西方后现代主义哲学文化思潮的影响,在写作过程中大胆改进传统小说叙述的“掩盖虚构”和“似真性”效果追求,而变为明目张胆的“裸露技巧”、“消解故事”,将叙述作为“虚构”的摹仿。  相似文献   

8.
“摹仿说”是亚里斯多德文艺思想的核心。本文从“摹仿”的标志、“摹仿”的实质 ,“摹仿说”产生的原因 ,“摹仿说”的意义等方面 ,对“摹仿说”进行扼要阐述。  相似文献   

9.
亚里斯多德说:“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高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诗学》第六章)亚里斯多德在这里所说的“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指的就是悲剧艺术改造社会的途径,也就是悲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现代叙述学理论把人物的心理描写分为“外部视点”与“内部视点”,前者使用直接引语,引用人物的所思所想,后者则由人物予以转述,使用间接引语。《圣经.旧约》叙述中的心理描写绝大多数表现为直接引语,但在某些语境下,“说”可以转化成“想”,直接引语可以转化成间接引语。在叙述功能上,由外部视点决定的直接描写为阐释性的,而由内部视点决定的间接描写则为反思性的,呈现出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构成“圆形人物”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1.
王尔德唯美主义艺术观评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唯美主义是“为艺术而艺术”思潮的主流。王尔德是唯美主义的代表人物,他认为美是至高无上的,具有绝对的价值,艺术本身就是目的。因此,在王尔德看来,艺术是一种“撒慌”的技巧。是生活摹仿艺术,而不是艺术摹仿生活。  相似文献   

12.
航向标向别人介绍一下自己,说说自己的性格、爱好,也可以说自己的缺点和优点,还可以通过一两件事来描写,力争向别人展示一个真实的自己。"指"指"点"点想要把自己的形象写得栩栩如生吗?看看下面的指点!写人物重在突出特点,肖像描写时,可以从身材、穿着、长相等几方面来突出表现,但不必面面俱到。用典型事例写真实的自己。选择能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精神面貌的材料来写,写出“我”与别人的不同之处,以写人为主,写事为辅。在叙述过程中,将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等有机结合在一起,使人物形象活起来。显身手我想当“男子汉”小…  相似文献   

13.
试论亚里斯多德的艺术真实观杨荣“摹仿”是亚里斯多德《诗学》的中心概念和出发点。亚里斯多德的《诗学》开篇就开门见山地提出了自己的文艺理论的基石─—“摹仿”。在《诗学》中,亚里斯多德按“摹仿所用的媒介不同,所取的对象不同,所采的方式不同”,对艺术进行了分...  相似文献   

14.
在文学中自觉运用“三分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文学中,是否运用过“三分法”呢?回答是肯定的。怎样划分文学作品的类别?在西方相当流行的就是“三分法”,根据反映社会生活时塑造艺术形象的不同方式和特点,他们把文学分为三大类:一,叙事文学,作者通过对生活事件的描写和人物性格的刻画来塑造艺术形象;二,抒情文学,作者直接抒发自己的感受和情绪来塑造艺术形  相似文献   

15.
人称指叙述者以一个具体身份出场或发言,它代表或反映出电视叙事叙述者的态度;视角是叙述的焦点,是一部电视叙事作品看取世界的特殊眼光和角度,也是一部电视叙事作品希望被“看”的视角;视角转换是电视叙事透视人物行动的角度,是从两三个视点,从不同的角度来表现人物。只要把握了视觉与人物的关系,就可以自由转换。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感物—心动—诗成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的基本理论公式.外物是触发“心动”的动因,作家“心动”是创作的关键.西方古代文学创作的基本理论公式则是外物—摹仿—艺术,创作以外物为基础,以摹仿为核心.“心动”说从心理学角度概括了文学创作的情感产生和艺术表现整个活动过程,“摹仿”说则从主客体关系角度揭示了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虚静”与“迷狂”作为创作过程的两种心态,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揭示了创作心理的不同特征.  相似文献   

17.
不同于以往的汉语小说创作的叙述方式,200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高行健的小说代表作《灵山》,不是以专有名词也不是以常用的第一人称“我”称谓小说的主人公,而是以第二人称“你”和第一人称“我”及第三人称“他”来称谓小说的主人公。不仅是主人公,除极少数的传闻中的被叙述者偶尔以名字或诨名称谓之外,所有的叙述者和几乎所有的被叙述者都是以人称来称谓的。小说中主人公“你”、“我”的面前常有女性人物登场,作者以“她”来称谓这些女性人物。拙文意在通过对作品文本的具体分析,尝试解读这种全方位的以人称称谓作品人物的叙述。  相似文献   

18.
论叙事学视域下的"叙述话语"范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叙述话语”是当代叙事学理论所关注的重心。“叙述”与“叙事”所指不同。叙述话语即“某人讲述某事(从叙述行为本身考虑)的事件”。叙述时间、人物、叙述者及其视点是研究叙述话语的几个要素,体现了叙事学的文本研究特点。在当下西方文论频繁更迭的大背景下,其理论的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被遮蔽了。重估叙事学尤其是“叙述话语”的理论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亚里斯多德说,“摹仿者所募仿的对象既然是行动中的人,而这种人又必然是好人或坏人,——只有这种人才具品格[一切的品格却只有善与恶的差别]——,因此他们所摹仿的人物不是比一般人好,就是比一般人坏,[或是跟一般人一样]。”人所共知,在文学作品中,描写那些比一般人坏的人或坏的现象是十分重要的。虽然不同阶级对“美”与“丑”的理解是不同的,但在人们的生活中总是存着“共同丑”的。所谓的共同丑,是指那些在现实客观存在的,是人们在创造生活改造世界过程中所遇到的那  相似文献   

20.
对中外刑事责任年龄阶段的划分进行了比较分析。国外有“四分法”、“三分法”和“二分法”的分歧 ,国内有“三分法”和“四分法”的争论。笔者否定“四分法”及“二分法”,肯定“三分法”,并对 1997年修订的《刑法》第17条的立法方式提出了建议 ,以期完善我国的刑事责任年龄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