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 毫秒
1.
王亚菲 《统计研究》2010,27(6):56-62
 本文使用经济系统物质流核算与分析方法(EW-MFA)从物质维度研究中国经济系统的可持续性。我们核算了1990-2008年具有国际可比性的中国物质流总量指标。研究结果表明,除1998年外,中国经济的年度物质消耗持续增加,而物质效率呈现出四段式的发展趋势,反映出政府在八五、九五、十五和十一五期间实施不同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效果。在此研究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将EW-MFA作为环境管理有效工具的改进措施和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文章使用物质流核算方法,对江苏省环境经济系统的物质输入和输出进行初步估算.发现:2007年,直接物质投入量、物质需求总量、物质消耗强度、物质生产力、隐藏流和国内生产排除量分别为190×106吨、2880×106吨、37.8吨/人、131.5美元/吨、2689×106吨和78×106吨,并且总体变化趋势是逐年上升的;物质消耗强度和物质生产力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隐藏流巨大,其主要来源是基本建设投资和能源消耗,并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相似文献   

3.
中国科技与经济协调度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科技与经济是现代社会进步的两大驱动力,促进二者的协调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文章建立了一种评价科技与经济协调性的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构建研究协调性的协调度模型,从国家整体和省级地区两个层面探讨了科技与经济的协调关系.  相似文献   

4.
邱东  陈梦根 《统计研究》2007,24(2):14-26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年均9.6%的增长速度,但同时也面临着5个方面的资源压力,中国的资源消耗问题备受国内外关注。本文提出并初步剖析了“资源消耗层级论”,认为中国资源消耗巨大是与中国目前所处的特定发展阶段以及特殊的国情密切相关的。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消耗量实际上处于世界较低水平。中国当前城市化速度非常快,居民消费结构正向住、行方面升级,建筑和交通已成为中国资源消耗的重点领域,表现出对资源需求量巨大的阶段性特征。此外,由于中国的出口多为高资源消耗产品,在出口额占GDP比重越来越大的背景下,中国实际的资源消耗量要大大低于名义的资源消耗量。尽管中国资源利用效率还不高,但不应忽视的是,中国的资源利用的相对效率水平正不断提高。随着中国经济社会逐步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对资源的巨大需求将相对地缓解,我们应该理性地应对现存的资源消耗问题,而不必过于自责 。  相似文献   

5.
文章首先评述了经济系统的主要影响要素及测定模型,接着运用势分析方法对其进行扩展,力求客观而准确地对浙江省经济系统要素即劳动力资本、固定资产投资、产业结构变动、R&D投入等要素的量及发挥的效能及全部要素投入的综合效能进行测定,从而为改善浙江经济系统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生态足迹作为生态变化的测量指标,选取30个省(市)1999-2009年的面板数据,采用STIRPAT模型分别研究了三大区域和八大区域划分下的经济增长、能源效率和产业结构对生态影响的区域差异性.结果表明:东部沿海产业结构和生态环境之间是高水平均衡,中部地区呈现出向高水平发展过渡的趋势,西北地区是一种短暂的低水平的耦合过程.将区域划分为稳定发展类、临界演化类和转型发展类,处于临界演化类的西南地区和中部地区是需要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基于多层次LMDI方法的中国水资源消耗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采用多层次LMDI方法研究用水总量和用水强度变化的影响因素.发现:(1)用水总量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狭义万元GDP用水量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却在2009年出现反转;(2)第一产业和工业的技术进步效应是用水总量减少和用水强度下降的主要产业领域和影响因素,同时其反转还是用水强度出现反转的主要原因,总效应与技术进步效应具有相似的变化趋势;(3)第一产业和工业产值的增加是用水总量增加的主要推动力,第一产业比重的上升对用水总量的减少和用水强度的下降起到阻碍作用;(4)部门结构效应虽然对用水总量减少和用水强度下降影响甚微,但是不能忽略建筑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5)多层次LMDI方法通过了残差检验和时间反演检验,并且与多层次Sun方法分解结果的差异较小.因此,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需要进一步关注技术创新,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贯彻落实"三条红线"管理.  相似文献   

8.
在区域层面上因地制宜地构建经济社会低碳发展路径,对于中国实现2020年碳减排目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1990-2009年间的时间序列数据,运用扩展的STIRPAT模型和岭回归模型分析了人口、经济增长、城市化、产业结构、技术进步、能源消费结构等因素对陕西省碳排放的影响,并通过设置9种不同组合情景,预测了2011-2030年陕西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发展变化趋势,提出保持经济社会适度发展,同时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推进技术进步并有效促进能源消费结构优化,是实现陕西省经济社会低碳发展的有效路径。研究表明,大幅提高各种碳排放抑制因素的减排作用并取得其协同效应,保持碳排放促进因素与抑制因素的均衡是区域经济社会低碳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基于2005-2010年省级层面的面板数据,利用STIRPAT模型实证分析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对碳强度的影响,发现ICT产业发展与碳强度变化呈明显背离关系,即发展ICT产业可以有效降低中国经济的碳强度。在此基础上,采用Blinder-Oaxaca方法分解各有关因素对经济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之间碳强度差距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ICT产业的环境绩效差异对于可解释的碳强度差距有较大影响,数字鸿沟的存在妨碍了ICT产业低碳经济效应的释放。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18年31省份数字经济发展指数,运用引力模型和网络分析法对中国数字经济空间关联及其驱动因素进行分析。实证发现:数字经济省际关联呈现出中心—外围式非均衡分布发展特征,各省在网络中的联系较稀疏、稳定性较差、等级结构较弱,但彼此互通可达;数字经济发展中心位于东部沿海省份,扮演桥梁和中心行动者角色,从外围省份不断吸引要素资源,并对外围关联省份的辐射力大;各板块间的联系和溢出显著,发挥东部省份双向溢出和主受益板块的中心优势,引导中西部省份经纪人和净溢出板块,增强其发展能力;各省产业结构、区域开放、基础设施、科技创新、市场化、信息化、城镇化等显著差异共同驱动数字经济空间关联。要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注重空间关联及溢出效应,制定区域差别化发展政策,缩小数字鸿沟,推动数字经济省际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国能源消费水平空间差异及成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曹俊文 《统计研究》2012,29(10):59-63
本文运用离差指标来测度中国能源消费水平空间差异,并将离差平方之和分解为地区内差异和地区间差异,使得能够测算总体差异的地区构成;将离差绝对值之和分解为各影响因素贡献份额,使得能够找出影响地区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能源消费水平空间差异不断扩大;能源消费水平总体差异主要是由三大地区内部差异引起的,其中地区内部差异主要来自于东部地区;人均资本存量是影响我国能源消费水平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本文据此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加拿大统计局资源环境核算工作在国际统计领域处于领先水平,并为其他国家开展此项工作提供了许多有益的方法和经验。本文主要对加拿大的资源环境核算总体框架、自然资源存量账户、物质和能源流量账户、环境保护支出账户及工作情况等内容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介绍和论述。  相似文献   

13.
基于1980-2005年31个省区的时空数据,分析了中国水泥消费量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及地域需求模型,结果发现:25年来中国水泥消费量随着人口和人均GDP的增长而呈同步增长态势,水泥消费总量是人口总量与人均GDP及固定资产投资的Cobb-Douglas函数,水泥消费量与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呈双对数关系;依据1996年、2000年、2005年三个时段截面数据的分析,发现31个省区水泥消费量与人口总量、人均GDP(或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具有Cobb-Douglas函数双因素驱动特征,给出了3个时段的模拟结果,并进行了有关弹性特征的分析,为中国水泥生产和地区布局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区域性偏好与城乡居民消费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林文芳 《统计研究》2009,26(11):87-92
 本文利用2007年省域消费数据对城乡居民的消费偏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省域、城乡居民各类消费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和变化,城乡居民对各类商品消费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偏好。城镇居民对食品、衣着、居住、医疗保健、交通和通信、文教娱乐消费存在省域间显著的相互影响,农村居民对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和通信、文教娱乐的消费在省域间也具有明显的相互影响。同时,一些省份还形成局部的对分类商品消费具有区域性偏好的群体。  相似文献   

15.
基于全国31省市(区)相关的公共教育消费数据,对中国八大经济区的公共教育消费进行区域间和区域内的差异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公共教育消费总体差异呈现"W"型趋势,并且区域内差异和区域间差异交替成为公共教育消费差异的主导部分,区域内差异表现出显著的收敛性;相对于人口数而言,经济发展对公共教育消费具有更大的影响;全国公共教育消费收敛性检验显示,公共教育消费具有明显的δ-收敛,但β-收敛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中国能源消费地区差异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的数据,结合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等影响因素,利用聚类分析方法对中国30个省区进行分类,并分析各类的差异特征,为省级能源规划和区域差异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中国消费率长期偏低且近年有持续下降的趋势,在中国消费社会处于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投资和消费的失衡是当前宏观经济中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在对中国消费率偏低原因的静态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首先从消费结构的视角构建了中国1992年1季度至2010年4季度的商品货物消费率。其次,在状态空间季节调整模型中引入均方根信息滤波方法,对原有Kalman滤波模型予以改进,用R软件中DECOMP程序将中国商品货物消费率非平稳序列进行分解,得到变动趋势。再将其与总消费率的走势进行比较发现两者之间的走势存在明显差异。通过建立总消费率与商品货物消费率及消费结构之间的合理函数关系,对前两者差异以及近年中国消费率持续走低进行了合理解释,并从消费结构视角提出提高中国消费率推动消费结构升级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我国居民消费需求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毛盛勇 《统计研究》2007,24(6):48-52
近年来,我国消费率不断下降,投资率持续上升,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需求拉动,经济增长中的结构性矛盾日渐突出,并将影响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本文在分析我国居民消费需求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揭示了影响我国居民消费需求扩大的基本原因,提出扩大我国居民消费需求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李武 《统计研究》2007,24(6):67-69
 本文根据1991-2005年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与消费支出统计数据,依据凯恩斯消费函数,利用EVIEWS软件对计量模型进行了参数估计和检验,并对所得的分析结果作了经济意义的解释。同时,通过建立城乡居民的消费收入模型,对城乡居民的消费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了我国农村居民不仅基本消费水平低于城镇居民,而且其样本期平均边际消费倾向亦低于城镇居民的结论,并相应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采用行业结构和地域结构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近20年来中国电力消费需求的变化,结果发现: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电力消费量也呈同步增长态势;就四大行业的电力消耗来看,1986-2005年,第一产业的耗电量变化不大,城乡居民和第三产业耗电量都有所增长,第二产业是中国耗电量最大的行业,且年增长率较大;通过对中国31个省区人均电力消费量的分析,将其划分为6个等级,结果表明人均电力消费量与人均GDP呈正相关关系。在此基础上,以人口和人均GDP为变量,建立了中国电力发展的地域需求模型,发现城市化水平和经济发展程度是中国各省区电力需求的关键增长因素,而人口的弹性系数呈逐年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