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思想文化研究中心、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三峡大学文学院、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联合主办的“乌托邦与敌托邦:气候变化时代的再现政治”学术研讨会于2014年4月26日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召开,中外学者从文学、影视、媒介、经济学、环境科学、旅游学和生命科学等不同研究领域展开多学科的对话,共同探讨气候变化给人类带来的影响,以加深理论界乃至全社会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未来的认识和思考.本期笔谈选取了这次会议的部分论文,期待更多领域学者都来关心气候变化和人类未来这一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2.
由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思想文化研究中心、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三峡大学文学院、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联合主办的“乌托邦与敌托邦:气候变化时代的再现政治”学术研讨会于2014年4月26日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召开,中外学者从文学、影视、媒介、经济学、环境科学、旅游学和生命科学等不同研究领域展开多学科的对话,共同探讨气候变化给人类带来的影响,以加深理论界乃至全社会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未来的认识和思考.本期笔谈选取了这次会议的部分论文,期待更多领域学者都来关心气候变化和人类未来这一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3.
由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思想文化研究中心、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三峡大学文学院、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联合主办的“乌托邦与敌托邦:气候变化时代的再现政治”学术研讨会于2014年4月26日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召开,中外学者从文学、影视、媒介、经济学、环境科学、旅游学和生命科学等不同研究领域展开多学科的对话,共同探讨气候变化给人类带来的影响,以加深理论界乃至全社会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未来的认识和思考.本期笔谈选取了这次会议的部分论文,期待更多领域学者都来关心气候变化和人类未来这一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4.
由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思想文化研究中心、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三峡大学文学院、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联合主办的“乌托邦与敌托邦:气候变化时代的再现政治”学术研讨会于2014年4月26日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召开,中外学者从文学、影视、媒介、经济学、环境科学、旅游学和生命科学等不同研究领域展开多学科的对话,共同探讨气候变化给人类带来的影响,以加深理论界乃至全社会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未来的认识和思考.本期笔谈选取了这次会议的部分论文,期待更多领域学者都来关心气候变化和人类未来这一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5.
当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去思考、去研究,这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职责和义务。应用对策研究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它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将知识和理论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和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去研究和解答理论和实践中提出的重大问题,为党和政府出谋划策。上海社会科学院是上海惟一一所综合性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拥有一支学科齐全的科研队伍。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建院40周年之际,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江泽民同志欣然题词:“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推动两个文…  相似文献   

6.
第四届国际亚洲研究学者大会(ICAS4)于2005年8月20~24日在上海展览中心成功召开,来自世界各大洲的1000多名学者在会上就亚洲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与历史等领域的专题进行了认真的讨论。上海展览中心东二馆的30个分会场同时启用,每天进行70多个议题的探讨,其中有若干主题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这些热点领域分别是:全球化环境下的亚洲、亚洲的城市化进程、亚洲的社会结构、亚洲的传媒和亚洲的国际关系。此次大会由上海社会科学院主办,上海市政府对大会给予了极大的支持。欲了解大会及各热点问题讨论的详细情况,可登陆上海社会科学院网址查…  相似文献   

7.
温室效应造成了对人类生存不利的气候变化,引发的各种自然灾害已经严重制约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的代价越来越高。以包括气候环境在内的自然生态为前提和依据的生态系统化的社会价值意识为指导,自然科学及其技术与社会科学及其技术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形成合力,才可能有效扭转气候变化与生态变化对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不利趋势,这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气候变化问题的生成既是一个具体的社会历史进程,也是一个不断地由地方性转向全球性的过程。作为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气候变化问题是现代性的后果。代际气候正义处理的是代际之间在气候资源配置与消费上的正义关系,主要包括前代人应该承担什么样的历史责任和当代人对未来人具有什么样的义务。在代际气候正义的历史责任认定上,“可原谅的无知”不能为发达国家或前代人的大气污染行为免责。因为“无知”不等于“不知”,“可原谅的无知”带来了责任认定上的契约主义,不利于贯彻代际气候正义原则。发达国家承担历史责任的依据在于“合理的谨慎”。原因在于引发气候变化问题的各主体都存着道义上义务---“合理的谨慎”,这是代际气候正义得以实现的重要原则。人类必须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展开社会合作,“合理的谨慎”能够保证社会合作与社会发展的顺利实现;气候变化问题是现代性风险的重要体现,“合理的谨慎”是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有效理念;气候变化问题归责的立足点在于各方主体的行为,正是各方主体未能履行“合理的谨慎”义务,才引发了全球性的温室效应。  相似文献   

9.
法律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德班世界气候大会提出了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全球温室气体减排义务。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我国法学研究者在温室气体减排、限排和封存方面的研究焦点主要集中于国内外能源法的比较研究、依法监管碳排放权与温室气体排放、探索碳捕捉和封存技术的相关法律以及发展低碳经济等领域。在适应气候变化方面,我国学者认为应加强法律建设,提高应对能力。此外,我国学者还就气候变化对海洋、航空等方面法律提出的新问题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0.
史军 《阅江学刊》2014,(3):40-53
气候变化事关每一个人,人们有权利听到“不同的声音”,以确保正确的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气候是否在变暖?气候变冷说和气候不变论都是对气候变暖的质疑,科学界内部对气候变暖尚未形成完全一致的看法。气候稳定是否存在?人们试图实现的可能不是稳定的气候,而是人们所熟悉的气候。气候变化是自然的还是人为的?相对于自然界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而言,人类产生的二氧化碳总量微不足道,把可能的气候变暖归咎于人类活动是武断的。人类活动总是消极的吗?只有将自然因素引起的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变化进行对比研究,才能得出具有实质意义的结论。气候变暖一定是坏事吗?如果气候变化的收益远远超过损失,那么气候变化或许会是一件好事。是否一切负面问题都与气候变化有关?很多事件与全球气候变化趋势没有必然联系,气候变化与农业、公共健康和生物多样性没有直接关系。科学家、政治家和其他学者将各类负面事件归咎于气候变化,其原因很可能是为了实现气候寻租,谋取经济利益,争取国际发展权。神学家们特别关注气候变化问题,因为气候变化及其引发的危机使旧宗教与气候变化的新宗教结成了联盟,人们因排放温室气体而犯了“气候罪”,这是人类新的“原罪”。  相似文献   

11.
陈凡  刘国章 《阅江学刊》2011,3(5):59-64
气候变化问题是当今时代关注的热点问题,考察这一问题不能离开与人类社会发展的联系,所以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不能仅仅局限于自然科学领域,必须同时站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辩证统一的立场进行讨论与研究,由此才可全面理解气候变化问题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改变传统的发展观和不科学的价值观是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以人类解放为主旨的历史唯物主义,其基本的理论框架是一种“经济主义的政治模式”,即高度关注经济领域对抗性的政治性问题,这是从经济和财产权的视角切入人类解放这一政治性问题的唯一路径.正是立足于这种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框架,形成了马克思自身对于革命主体——“阶级”的建构.在“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在思考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术语时,拉克劳、墨菲在通向列宁、葛兰西的“思想墓碑”上错误地镌刻了瓦解“经济主义的政治模式”的碑文,从而将“阶级”的思考从经济基础这一分析框架上抽离出来并使其碎片化,以达到其在“资本主义民主”这一既定的前提下实现激进多元民主政治的构想.  相似文献   

13.
气候变化问题的全球性决定了应对气候变化必须各领域通力合作,法律应对机制的构建必不可少。以往,我们常常将关注点放在气候变化国际法律制度领域的基本问题研究上,而未真正对气候变化国际法律制度进行认真剖析,找出其目前和未来发展阶段的不足之处,东南亚国家深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因此必须积极面对这一挑战。尽管有必要强调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但是东南亚各国也有必要提升"道义责任理念",从自身法律完善做起,为温室气体的减排落实真正尽一份力。  相似文献   

14.
周枕戈  庄贵阳 《阅江学刊》2023,(3):44-56+173
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和人类命运共同体行动共识与框架下,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已成为管控全球平均温升目标的重要特征事实和加速解决全球气候变化减缓与适应问题的关键物理表征指标,亦成为创造更多高质量发展新机遇新可能和新动能新优势的长远期战略选择。当前,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克服片面孤立静态追求碳排放物理量达峰与中和的研究观点和政策主张,以积极主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为战略基点,加强有组织的碳达峰碳中和科学研究,服务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工作大局。在准确把握政策语境和政策应用情境建构方面,要统筹把握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气候治理需求带来的发展和安全要求、人类文明形态创造激励,加强积极主动构建新发展格局、稳妥推动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的一体化政策体系和能力建设。在加强气候变化科学与现代化发展政策对接方面,要从经济社会、民生福祉和治理体系效能等方面理解、完善和拓展碳达峰与碳中和的研究内容与维度,不断完善“1+N”政策的经济分析体系。  相似文献   

15.
鲍姆加通对于"美学"(aesthetica)内涵的界定,从一开始就存在种种失误,理所当然地遭到了后世学者的批评。在晚近对于经典美学发起的挑战中,伊格尔顿堪称领军。伊格尔顿提出美学是一种"肉体话语",旨在对美学进行重构,在"感性生活"的基础上将美学与解决重大的社会问题及与人类谋求自由解放的愿景结合起来,从而推动了"文化政治"的兴起。伊格尔顿对于经典美学进行解构与重构的工作不啻是一部后现代启示录,其以历史主义的鲜明取向为当今美学研究开了新生面。  相似文献   

16.
"钱学森之问"的理论研究主要包括"钱学森之问"的内涵、性质、原因、答案等。关于"钱学森之问"的内涵,学者们主要研究了问题本身、学校的内涵以及杰出人才的定义等内容。关于"钱学森之问"的性质研究,主要包括"钱学森之问"这一命题本身的真伪性、"钱学森之问"和"钱学森之陈"的同一性等内容。在探讨"钱学森之问"存在的原因时,学者们主要考虑传统文化、哲学与意识形态以及教育体制等因素,由此提出改进传统文化和培育创新精神,改进高等教育哲学和创新思维方法,引导国家政策和营造社会创新氛围,改革教育体制和设计具体制度等解决措施。未来,"钱学森之问"的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大体包括三个方向:"钱学森之问"的真实内涵与延伸内涵,"钱学森之问"的原因分类与量化研究,"钱学森之问"的解决路径与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7.
近些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影响的加剧,气候变化已经从自然科学所面对的问题转而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经济问题和国际斗争问题,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我们应当正确认识和对待IPCC报告及其他不同意见。坚持"节能减排"的国策,大力降低能耗,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在国际上,我国必须力争应有的排放权和发展权。必须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科学研究,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导致的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上升是诱发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关于全球变暖的严峻后果以及与人类活动之间关系的证据,近年来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增长,越来越不容置疑,人类活动与温室气体排放之间的关系成为气候变化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对经济发展、能源消费、贸易活动等人类活动与温室气体排放之间关系、减排政策措施等问题的相关研究,可为进一步开展经济与气候、环境协调发展研究提供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19.
地球环境问题是 2 0世纪人类活动带来的问题。臭氧层破坏、气候变化、森林消失、土地沙漠化、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化学污染等一系列问题相互作用 ,加速了环境的恶化。如果对这些问题放任不管 ,2 1世纪人类的生存就会受到严重影响。在自然科学领域 ,虽说也有部分学者很早就预见了地球环境的异变 ,并开始了研究 ,但众多学科的专家从事有关地球环境的跨学科研究是在2 0世纪 80年代开始的。国际学术联合会 (Inter nationalCouncilofScientificUnions) 1 986年制订的地球大气化学、生物圈国际共同研究计划 ,是有关地球大气化学、海洋、陆地生态…  相似文献   

20.
1991年12月27日四川国际友好联络会南亚研究与交流中心在成都正式成立,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所、中国军事科学院、中国国际友好联络会、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云南社会科学院东南亚研究所和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的有关学者十多人应邀与会。其间举行了为期四天的有关南亚局势的学术讨论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