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美苏两个大国在冷战中对经济体系的不同选择,来探讨苏联解体的经济因素,认为不仅存在着苏联经济发展模式在经济体制、经济结构和经济战略等因素导致的经济危机,同时与苏联没有认识到整个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潮流、游离于世界经济体系之外孤立发展有密切关系.而苏联经济上的这种选择是出于意识形态层面地考虑,进而指出,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正面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浪潮,避免受意识形态所左右,固步自封.  相似文献   

2.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发展中国家来说 ,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浪潮对民族文化的影响和冲击 ,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特个性 ,有效地进行文化建设是涉及到我国民族文化发展战略的大问题。对此 ,本文提出了“三管齐下”的文化发展战略设想 ,即维护文化主权、扩大跨文化交流、培育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  相似文献   

3.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20世纪中后期苏联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步登台。它不仅消解苏联的主流意识形态,颠覆其核心价值体系,而且诋毁苏联社会公共政治文化,干扰公众的政治评判,还顺应了西方敌对势力的西化、分化图谋,危害到苏联的文化安全。文化安全的缺口又加剧了苏联解体。我国应警惕这股错误思潮,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工作,切实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  相似文献   

4.
全球化背景下,受西方保守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政党政治影响,西方女性主义研究也出现了多元化、中性化等新现象.这些现象总体上是对传统女性主义认识论、父权制和资本主义文化批判的延续,但是也呈现出对女性与贫困问题、种族问题、国家安全问题等关联性研究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5.
苏联,这个在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仅仅存在了七十余年便匆匆离去了。它给后人留下了太多的疑问,引起了人们无尽的思索。近年来,我国的俄罗斯问题研究者们围绕着苏联解体问题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发表了不少颇有见地的论著,其中,陆南泉教授的新著《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史论(从列宁到普京)》(以下简称《史论》)从一个新的角度深化了这一研究。我有幸作为该书的第一批读者之一,率先领略了作者独特的视角、深邃的见解和犀利的结论。我的突出感觉是,  相似文献   

6.
在阅读了邓正来先生的力作——《谁之全球化?何种法哲学?——开放性全球化观与中国法律哲学建构论纲》之后,笔者将注意力集中在他对"中国"的认识上。邓先生在文本中对他所言之"中国"有一定程度的阐释,不过,他对"中国"这一概念的阐释仍不够清晰和明确。邓先生在文本中说: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中、苏两个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经济改革成败的比较,提出社会主义国家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改革中,必须解决好“抓住经济改革本质”等5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1988年,第十届国际人道主义和伦理学会世界大会在美国巴法罗纽约州立大学召开,会议通过的《相互依存宣言:一种新的全球伦理学》①(以下简称《宣言》)中这样写到:这种全球伦理学的基本前提是“我们每一个人对于发展普遍的道德自我意识都有利益关系,我们每一个人对于世界共同体都有高度的责任”。这份文件强调全球化时代建立人类共同伦理的必要性,它在1988年的时候提出,其预见性正得到当下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不断验证。但是这份文件一直没有得到国人的重视。事实上,它展示了在全球化时代,使用人道主义精神资源,倡导一种全球共同伦理的可能和方…  相似文献   

9.
著书立论,贵在创新.就业问题,本来是理论研究中一个常见的社会话题,但王传荣博士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就业研究>一书,却在全球化的开放视野中,对就业问题提出了诸多发人深省的观点,令人视野开阔,耳目一新.通读此书,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其一,著说适应时代新要求.关于就业问题,众多学者、专家从不同的角度对此展开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他们或是从某一角度出发单独研究全球化现象,或是基于某一侧面论及就业问题,很少有人像本书这样统合经济全球化的几个层面,即国际贸易的自由化发展、资本的跨国流动以及科技进步下的产业转移,把它们应用到就业影响的问题上.特别是在新技术革命、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迅速发展的历史背景下,形势的变化要求人们对当今时代劳动就业的基本特征作进一步的、深入的剖析和研究,并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发展和创新相关理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就业研究>一书,正是适应这一要求的应时之作.  相似文献   

10.
冷战结束后,世界进入到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阶段。经济全球化,加速了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在世界范围的流动,使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生产日趋一体化,投资、贸易日趋自由化与便利化。到目前为止的经济全球化是由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化,因而给世界带来许多不可忽视的负效应。经济全球化不仅加剧了社会分化,而且使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更加猛烈,应对危机的办法更少。世界范围的民粹主义与反全球化思潮的兴起与蔓延,是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陷入困境的反映与表达。经济全球化是市场经济与当代新科技革命推动的必然趋势,从根本上说是不可逆转的。但必须改变发展方式,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路,坚持以合作代替博弈,以共赢代替零和,实现规则共商共建,成果共享,合作共赢,包容性发展。  相似文献   

11.
徐圻 《贵州社会科学》2007,215(11):60-64
中国的改革开放正日益走向深入,文化的转型与重构是绕不开的话题.就当今中国来说,最大的文化背景是经济全球化及市场经济法则的普适化,这是任何关注中国思想文化建设的人不能不面对的.因此,要么我们不接受全球化、不选择市场经济体制,要么我们积极地接纳其有生命力的文化内涵,同时对之进行适合于中国国情的解读、整合与吸纳.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 90年代以来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显著加快 ,促使当代各国的产业政策出现了转型 ,由以往的传统产业政策转型为国际协调型产业政策。本文着重考察了转型后的这种产业政策的特征及基本内容 ,进而剖析了政策转型的成因。最后 ,结合我国国情 ,提出并阐述了中国产业政策转型取向的有关思考 ,以期能对我国制定和实施与经济全球化时代相适应的产业政策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3.
借鉴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经验教训,是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来源。邓小平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高度深刻总结苏联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根本原因,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他首先在指导思想上进行拨乱反正,成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的结合。他在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的基础上,搞清楚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4.
以现代化和经济全球化为视角,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少数民族地区,可以"传承人"、"传承物"、网络等为载体,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自觉中的主体性作用,并注意民族语言文字的转化、针对不同群体个性特点、结合民族旅游业的发展,因势利导地在少数民族地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广大民众自觉、自愿接受的一种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