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一个文化社会学的新视角管窥农村养老文化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农村养老文化",主要是指家庭或社会在为农村老年人提供物质赡养、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养老资源方面的思想观念、社会伦理、价值取向和制度规范。家庭养老是传统农村养老文化的基本模式。本文主要探讨了传统农村养老文化的内涵与依托、当前农村养老文化面临的困境与出路,以期构建  相似文献   

2.
家庭养老需求与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张力及其弥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老龄化是当前中国社会所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一方面,老年人的特征和人性本能共同决定了人们对家庭养老需求十分强烈;另一方面,家庭结构变迁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导致家庭养老功能逐步弱化。两者之间的张力造就了当前中国社会所特有的家庭养老困境。如何弥合二者之间的张力需要建构家庭和社会联动性的居家养老模式,应发挥各方优势,整合资源,破解家庭养老困境。  相似文献   

3.
对家庭养老概念的再认识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在总结已有家庭养老概念的基础上,提出应将家庭养老概念区分为家庭养老模式和家庭养老方式两个层次。家庭养老模式是文化模式,具有稳定性和血缘道义的特征。家庭养老方式是行为方式,具有可变性的特征。由于家庭养老方式是在家庭养老模式的框架中变化,所以中国的家庭养老方式的变化是有限度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宏观的社会变迁的角度考察了家庭养老的变化问题,作者指出:代际关系、价值观和家庭养老内在一致。随着代际关系、价值观的变迁,家庭养老的内涵、形式、特点及功能都发生了变化。文章指出在做家庭养老的研究时应该将家庭养老视为一个不断变化的与传统的家庭养老不同的概念而不是相反。  相似文献   

5.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养老文化也是其重要内容之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中华民族古今社会崇尚的美德,尊老、养老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传统的中国家庭是天然养老组织,并成为中华文化的一大特色。支撑家庭养老功能的是传统伦理“孝”的价值取向。“养儿防老”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思想。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的思想也会在社会大变革的潜移默化中发生转变,体现在怎样养老这一问题上,也会不可避免地出现新的观念,新型养老文化的培育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家庭是我国养老的主要场所。人口老龄化带来了家庭结构的变化。家庭结构的变化又对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带来了显著的影响。因此,研究城乡老年家庭结构变迁的趋势以及如何强化家庭养老职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家庭担负着包括经济、抚养、赡养、教育、感情等各种功能,是一个功能的复合体。传统家庭中较多的家庭成员,以及父慈子孝、长尊幼卑等家庭伦理观念,维系家庭功能的充分发挥,对国家安定、社会和谐与家庭幸福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家庭人口规模小型化、人口老化、结构多样化和家庭人口居住分散化,特别是传统家庭伦理观念的淡化,家庭功能逐步弱化。家庭规模小型化人口老化,家庭养老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8.
田瑞靖 《南方人口》2013,28(3):46-53,72
农村女儿在赡养老人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具有与儿子一样的正式身份。本文通过对一个个案村庄的深入分析,发现婚姻和养老存在直接的关系,招婿婚姻是确立女儿养老正式身份的仪式过程.是实现女儿家庭养老功能的重要手段。通过招婿婚姻建立的家庭形成以女儿为中心的家庭权力结构.代际关系实现了相对均衡。在村庄中建构起女儿养老的强大伦理,足以与传统的儿子养老相抗争。  相似文献   

9.
血亲价值论:对中国家庭养老机制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总结有关家庭养老机制六种理论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血亲价值论。血 亲价值论包括血亲关系、人生价值和心理定式三个部分。用血亲价值论分析家庭养老机制可 以发现,中国家庭养老机制是由“一个核心、二种动力、三级整合、四条规则”组成的。由于血 缘动力和伦理型交换标准的不变性,家庭养老能够在生产方式变化后继续存在。  相似文献   

10.
稳定低生育水平与中国家庭养老关系的再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稳定低生育水平不会对家庭养老功能带来负面影响。主要理由是 :1.衡量家庭养老功能的标准已经变化。2 .家庭养老的本质是国家性家庭养老。 3.稳定低生育水平与家庭养老的关系不是单因素对单因素的关系 ,而是系统与系统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赵小艳 《西北人口》2007,28(3):36-41
由于底部人口老龄化和顶部人口老龄化的双重作用,我国的养老问题日益突出。而解决养老问题的关键在于健全的老年供养体系。虽然学者们对供养体系的子系统——资源系统、提供系统、供养模式各持其说,但是仍不能脱离家庭、社会、个人三者的作用,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大量混合供养模式。然而,我国正处于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的过渡阶段,其老年人的制度供给、精神保障、经济效应尚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生育文化概念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生育文化是人口文化的一部分 ,它本身又分为内涵生育文化和外延生育文化。内涵生育文化是指从受孕至出生后婴儿期的文化现象的总和。它又分为六类 :观念生育文化、科技生育文化、规范生育文化、信息生育文化、行为生育文化、组织生育文化。外延生育文化 ,即内涵生育文化之外 ,而对生育观产生影响的文化现象 ,诸如婚姻文化、妇女文化、养老文化、养育文化、家庭文化、社区文化等等 ,它是一个开放系统  相似文献   

13.
传统西方社会经济理论将养老方式的变革与工业化发展水平之间划上必然的联系。事实上 ,养老问题是一个与经济、文化、政治、人口等多方面因素密切相关的社会问题。在我国城市家庭养老功能趋于弱化的今日 ,政府应在保障和激励家庭养老方面有所作为 ,使家庭养老这一最为经济的养老方式在迎接人口老龄化的挑战中发挥更为出色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家庭养老方式选择的性别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老年人选择从子、从女的养老方式受很多因素制约 ,调查证明 ,老人在养老问题上更依赖儿子 ,虽然最关心的是女儿。因为老年人在选择养老方式时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既有物质的 ,又有精神的和文化的 ,不同性别的子女带给老人的满足感也是不同的。在今后大部分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的情况下 ,已不可能进行养老的性别选择 ,建设新的养老文化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5.
家庭储蓄养老平衡模型构造与实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由于传统家庭保障变化及土地保障的“虚化” ,人们所依靠的传统家庭保障方式发生了变异 ,开始把目光转移到个人储蓄养老上。问题是苏南农村居民这种储蓄方式是否能够承担起全部的养老生活费用 ?本文通过构造储蓄养老平衡模型来评估这种储蓄养老模式的养老能力。  相似文献   

16.
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计划生育政策实施,我国城市居民家庭规模、家庭财富、受教育程度等影响劳动供给行为的因素均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变化对就业政策的制定和相关福利政策的实施都有较大影响。运用来自29个省市6675个城市家庭、8771个居民的调查数据对我国城市居民劳动供给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城市居民劳动供给曲线整体上呈现向右上方倾斜的特征,随着工资上涨,劳动者工作时间随之增长,但是工资弹性仅有0.52,处于缺乏弹性的区间;分类型看,女性、户主、受教育程度较低者工资弹性较大,对工资变动更加敏感;女性、户主、受教育程度较高者收入弹性更大,对收入变动更加敏感;分年龄阶段看,18—30岁的新生代劳动力工作时间受工资和非工资收入影响均不显著,31—45岁的劳动力比45岁以上劳动力工资弹性和收入弹性更高,对工资和非工资收入更加敏感。本文的研究结果对细化实施就业政策和制定相关福利政策具有一定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人口老龄化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尽管人口老龄化给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带来了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 ,劳动力资源减少 ,劳动年龄人口老化 ;老年人赡养系数增加 ,总供养系数上升 ,国家用于老年人的支出增多 ;有储蓄能力的人口及储蓄额减少 ;家庭赡养照料老人的资源减少 ,功能弱化等诸多不利影响 ,但是二者之间并不存在截然对立的矛盾 ,只要深化老年科学研究 ,增强全社会的老龄化意识 ,及时采取科学的对策与措施 ,充分利用老龄化的有利因素 ,老龄化与社会经济是完全可以协调发展的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快速老龄化和居民储蓄率居高不下的背景下,结合老年人储蓄偏好和消费特点,构建家庭消费计量分析模型,文章利用CHARLS2011、2013、2015年微观跟踪调查数据,采用工具变量—随机效应模型划分年龄层次和消费类别逐级估计,重点考察老年人储蓄对其家庭消费的影响。研究表明,老年人储蓄水平越高,对家庭消费的促进能力就越强;分城乡来看,农村老年人储蓄对家庭消费的贡献更大;按年龄组别来看,中、低龄老年人储蓄对家庭消费的影响显著,高龄老年人储蓄对家庭消费的影响不显著;按消费类别看,老年人储蓄偏重于家庭基本生活、教育文化、健康等刚性消费支出,城镇和农村老年人储蓄对不同消费类别影响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日常支出、医疗保健和耐用消费品等方面。此外,研究还发现,老年人拥有房产对家庭消费具有非常明显的提振作用,家庭收入和老年人借贷对家庭消费的贡献显著。  相似文献   

19.
Old age and the demographic transition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Summary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impact of the demographic transition upon the potential supply of, and demand for, family support for the aged in Australia. Using census and survey information on population cohorts entering old age, comparisons are drawn concerning their surviving issue, household composition and family membership. Long-term changes in fertility are shown to have had only a small impact upon the supply of potential carers among relatives and, although the demographic transition has led to a more universal inclusion of old people in family networks, there have not been major changes through time in the proportions living in extended family households. Short-term changes, however, such as low fertility during the 1930s, have caused disordered cohort flow, with the result that current generations of the elderly are members of deprived cohorts in terms of their access to family support.  相似文献   

20.
社会文化变迁对婚姻家庭的影响及趋势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婚姻家庭既是人类文化的积淀,是社会文化的载体,也是传递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婚姻家庭与社会文化变迁密切相关,社会文化变迁以各种方式影响着婚姻家庭的建立、形成与发展。以社会文化变迁为视角,通过对社会文化变迁与婚姻家庭的建立、形成与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的历史考察,从婚姻家庭形式、婚姻家庭制度、婚姻家庭观念、婚姻家庭习俗、婚姻家庭关系等方面探讨人类社会文化变迁与婚姻家庭变化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揭示人类社会不同历史阶段社会文化变迁及其特点对人类社会婚姻家庭建立、形成与发展的影响,探索社会文化变迁与婚姻家庭变化规律,探寻在当代社会文化交汇、冲突、融合加快趋势下,社会文化变迁与婚姻家庭变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