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邵俊源 《可乐》2010,(11):21-21
一个谣言在森林里引起轩然大波,每个森林居民都说,熊有一张死亡名单。大家都想知道名单上有谁。 鹿鼓足勇气来到熊家里,问:“熊,说吧,我在你的名单上吗?”  相似文献   

2.
湖南省宁乡县高峰村有一张神秘的“死亡名单”,据说只要登上这张名单,就很有可能患上某种怪病,最终难逃死亡的厄运。难道真的会有这样的“死亡名单”吗?又是什么人写下这份名单呢?下一个登上“死亡名单”的又会是谁?  相似文献   

3.
关于死刑存废之争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死刑存废之争由来已久,近些年来我国法学界也有所探讨,但大都从形而下的角度来评判这场论争,结论难免偏颇。本文从经验和超验两个层面剖析之,着重阐明;保留死刑论和废除死刑论的理论根基即刑罚报应主义与刑罚人道主义都是符合刑罚正义观的,死刑保留论所体现的“平均的正义”与死刑废除论所体现的“分配的正义”不可分配,这两种观点都将随着刑罚的存在而存在,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单方面地消失,即使人类文明不断发展,也只能是逐渐地限制、减少死刑的适用,那种认为死刑必然消逝的观点在理论上站不住脚,实践中也难以行通。  相似文献   

4.
死刑问题尤其是死刑存废问题,已成为中国刑事领域的热门话题,并引起了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如今世界上许多国家在法律上废除了死刑或在司法实践中已不执行死刑。基于我国司法条件、司法特点、诉讼文化、诉讼传统、历史背景、社会状况等各方面的情况,以及死刑所具有的特殊功能,我国目前还不具备废除死刑的条件,但我国应从完善死刑制度着手,以严格限制死刑的适用,真正做到“少杀、慎杀”,从而顺应国际死刑制度发展的总趋势。  相似文献   

5.
国际社会普遍限制死刑,有的国家业已废除死刑,而对死刑的存废之争一直未曾停止。死刑存废论者均有着各自的刑罚理论作为支撑,人道主义是推动死刑存废之争的根本考量,民意在死刑存废之争中不应被完全忽略。在现阶段,死刑的存在有着其价值和文明基础,但我国应在政策上严格限制死刑。  相似文献   

6.
死刑是剥夺人生命的极刑,适用死刑必须十分慎重。目前世界上虽然有一百多个国家不再执行死刑,但人口在两亿以上的国家都保留了死刑。在我国关于死刑存废的争论十分激烈,大多数学者认为我国尚不具备废除死刑的现实条件,但要严格限制死刑的适用。限制死刑的措施包括由最高人民法院统一行使死刑复核权,尽可能减少死刑罪名,扩大限制适用死刑的主体,并完善相应的替代刑罚体系。  相似文献   

7.
得克萨斯一直是有死刑的州。2000年几乎每周都执行一次死刑。乔治·布什对否决仁慈呼吁似乎很得意。裁决者审查死刑案只花15分钟。塔克·卡尔森(Tucker Carlson)在《谈话》杂志上报道说,布什奚落死囚区一名双重谋杀犯的请求时,假装绝望地咧开嘴唇,小声说:“求你了,别杀我。”(布什后来说卡尔森“误读了我”。)  相似文献   

8.
由于立法上死刑复核程序内容的空洞化和缺乏制度上的保障,最高院在死刑复核程序的实际运作中突显了诸多的弊端,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现行死刑复核模式的“行政化”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本文试图从“诉讼化”的视角出发,全面分析我国死刑复核程序的现状,提出我国死刑复核程序的根本出路在于实现死刑复核程序的诉讼化。  相似文献   

9.
死刑存废之争是近两个半世纪以来法制史上罕见的持久争论,几乎所有的法学派都参与了这场旷日持久的论争。然而,经济学是如何认识死刑的呢,死刑的威慑力到底有多大?经济学不仅仅要站在经济人的角度,对死刑进行成本与收益的分析,而且,更要把死刑看作一种激励机制,死刑是否能通过惩罚来内化个人行为的外部成本,从而诱导个人选择社会最优的行为。经济学对死刑的分析,不仅仅是理论方面,也包括实证的分析。死刑与一个社会的价值判断有关,此外,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它还与这个社会的信息发展程度与经济发展程度存在着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死刑制度是刑法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死刑的存废以及死刑制度的取向一直是理论和立法研究上的热点问题。死刑作为剥夺犯罪分子生命的最严厉的刑罚,有其固有的特征和重要的功能。我国现行的死刑制度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也有一些方面需要根据时代的变化和发展进行调整,而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废除死刑乃是必然。本文在介绍和分析我国现行死刑制度的基础上,对现在以及将来我国死刑制度的发展和存废进行了相应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死刑的成本表现在死刑的程序成本、执行成本、随付成本三个方面。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巳废酴或中止了死刑,我国应该逐步限制、废除死刑。  相似文献   

12.
在死刑复核回归最高人民法院三年多来,死刑复核程序的改革和完善的探讨从未停止。目前,死刑复核的相关法律规定非常笼统。辩护律师在介入死刑复核程序时,更没有任何法律依据。现行的死刑复核程序是法院主动启动、书面秘密审理的内部程序,未将被告人辩护权法定化,从而导致了律师辩护权在行使和保障机制上的障碍。律师作保障公民基本人权,防止公权力滥用的法律地位在死刑复核程序中的缺失了。  相似文献   

13.
死刑复核程序作为刑事诉讼的一项特别程序,在保障被告人权利和打击犯罪两个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现行的死刑复核制度存在着诸多缺陷,有必要加以修改和完善。所以,最高法院必须收回死刑核准权,立法上必须消除现行法律之间的冲突,建立公开、透明的死刑复核程序。  相似文献   

14.
欧洲启蒙思想家的思想资源是我国学界目前讨论死刑存废的主要知识依据。概括起来,启蒙思想家的死刑正义观主要包括从社会契约论、自由意志论、死刑误判难纠三个角度讨论得出的死刑或存或废的不同结论。这些结论并非都是绝对的知识权威,我国部分学者对启蒙思想家的观点也存在某种误读。  相似文献   

15.
死刑是一种最古老、最久远的刑罚。随着人类社会人权呼声的日益高涨,世界上已有近110个国家和地区废除或者实际上不执行死刑。1998年10月5日,我国政府签署了联合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公约》,但同时提出了保留意见,其中之一就是:我国仍坚持保留死刑。我国的做法是否会出现人权保障与死刑保留的相互矛盾?我国死刑的保留是否具有其必要性?本文拟从人权保障和刑法学的角度对死刑保留进行探讨,说明在我国保留死刑正是为了有效保障我国公民的人权,是我国基本国情的需要。我国保留死刑的适用,与国际人权公约及其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相似文献   

16.
死刑又称生命刑、极刑,是剥夺犯罪分子生命的刑罚方法。新刑法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仍然规定了死刑。如何认识死刑,是刑法理论工作者、司法实际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新、旧刑法的比较谈一下对死刑的认识,以求教于刑法学界的同仁。无论是新、旧(旧刑法是指1979年刑法以及此后颁布的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补充规定)刑法都是从总则和分则两部分来现定死刑的。因此,要正确理解死刑,需结合这两部分的内容加以分析、总结。一总则对死刑问题的规定1.新、旧刑法现定的相同之处。新旧刑法对死刑问题的规定有以下相同之处:①…  相似文献   

17.
中国是当今世界上保留并实际适用死刑制度的国家之一。当今不论是刑事法理论界还是实务界,乃至社会各界,都十分关注中国死刑制度的具体适用,积极探讨死刑制度的改革完善。是彻底废除死刑达到与国际接轨的目的,还是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从实际出发,在原则上保留死刑,但在司法实践中对其加以严格限制?刑法修正案(八)为我们表明了立法者的积极态度,并给我们留下了深远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虽然全球多数国家已废除或停止执行死刑,但是,中国至少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能废除死刑。中国的死刑应该按照相关国际条约的规定,借鉴国际立法例,从适用条件、适用对象、核准程序、执行方式上进一步限制,并尽快建立相应的法律救济制度。  相似文献   

19.
《南都学坛》2015,(4):59-63
近年来我国的死刑适用似有"反弹"的压力,司法需要顶住,立法需要担当,学者也更应理性地、负责任地进行解释和论证。在复杂的国情、社情形势下,大国治理固然不易,然而对死刑的依赖将产生更大的问题。削减死刑绝不是为了面子上好看,更是在保障人权、保护社会之间实现利益平衡。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所提出的"逐步减少适用死刑罪名"的落实,未来除了立法上——包括实体法与程序法的进一步修改完善,很大程度上仍然需要司法上的严格控制与慎用,并需要相应的、及时的司法解释和学理解释。就死刑的"停、改、废、释"四者关系看,如果没有死刑适用的"停",其改和废就将更遥远。具体步骤应该是:"现阶段暂时保留死刑,但严格控制和慎用适用死刑,并且逐步减少死刑和最终废止死刑。"总之,未来有必要将生命权"入宪",将生命权明确写进宪法,以宪法推动死刑制度的改革。对死刑的"停、改、废、释"都应当参照我国签署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等国际人权公约关于保障公民生命权的规定进行。  相似文献   

20.
由于我国当前尚不具备废除死刑的社会物质条件和文化、法制观念等条件 ,所以我国一贯实行严格限制死刑适用的刑事政策。但是这一刑事政策在落实过程中 ,由于封建重刑主义思想、传统价值观以及我国现阶段经济和治安状况的影响 ,在实体控制和程序保障方面都出现了种种问题 ,除了在死刑适用对象限制方面值得肯定外 ,不论是死刑适用条件、死刑实际执行制度 ,还是死刑程序保障方面都没有充分体现严格限制死刑的政策 ,使得我国的死刑政策没有得到充分贯彻 ,甚至还与死刑政策发生了某种背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