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观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史,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马克思的政治异化理论阶段。此时,马克思主要用异化概念说明人同国家的关系。这一阶段马克思提出两个主要思想:一为市民社会决定国家;二为确立人是历史主体的思想。政治异化理论是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的法哲学过程中阐述的。黑格尔认为,国家决定市民社会,家庭和市民社会是国家的两个有限性领域,国家才是它们的统一和真理。马克思颠倒了被黑格尔倒置的关系,认为家庭和市民社会是国家的前提。个人组成家庭进而组成社会,这是经验事实。家庭是国家的“天然基础”,市民…  相似文献   

2.
黑格尔终结了传统哲学将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相等同的理论观念,第一次将市民社会范畴从政治国家的概念中剥离出来,成为市民社会学说史上的转捩点,他“向我们暗中指出了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成为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切入点。马克思由此出发。基于市民社会是人们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一切“物质变往”,进而确立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历史观。  相似文献   

3.
陈建 《理论界》2007,1(2):147-148
市民社会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学术思想史上曾经历了重大的变迁。传统哲学家把市民社会理解为是政治国家的统一体,是与自然状态相对应的那种状态,黑格尔颠覆了这种理论,指出市民社会是国家和家庭的中间阶段,是一个经济联合体,而国家高于市民社会,国家决定市民社会。马克思再次颠覆了黑格尔的理论,批判了黑格尔关于市民社会的抽象性和神秘性,认为市民社会构成了社会存在的物质生活领域,以物质生产活动为主要内容,进而指出不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  相似文献   

4.
现代市民社会概念的形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市民社会并非存在于一切社会之中,而是一种与市场经济相关联的现代社会形式。西方的市民社会概念有一个由传统向现代演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近代所形成的“天赋人权”、国家起源于“社会契约”以及社会独立于国家而存在等重要观念,是市民社会理论的前提性观念,是现代市民社会概念得以建立的基础。黑格尔第一次区分了市民社会与国家,明确地提出了现代涵义的市民社会概念,但是,他过分地抬高国家而贬低市民社会,从而建立了一个“国家高于市民社会”的理论构架。马克思纠正了被黑格尔颠倒了的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并深化和发展了黑格尔对市民社会的基本规定。在现代市民社会概念的形成过程中,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观点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这主要在于他们把握住了作为市场经济的现代社会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唯物史观的开端和发萌,这是学术界一致公认的。所以这样说,在于该书把黑格尔国家决定市民社会的唯心史观颠倒过来,提出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论断,认为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基础”。但除此之外,该书还作出了私有财产决定国家的许多论述。例如,马克思指出:“在我们一直在研究其结构的  相似文献   

6.
恩格斯在《卡尔·马克思》(1869)一文中写道:“马克思从黑格尔的法哲学出发,结果得出这种见解:要获得理解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的锁钥,不应当到被黑格尔描绘成‘整个大厦的栋梁’的国家中去寻找,而应当到黑格尔所轻蔑的‘市民社会’中去寻找。”’“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作为其伟大思想宝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来日益为国内诸多学者所关注,而对与市场经济形影相随的法的现象的研究在市民社会理论中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本文试以马克思从新理性批判主义向历史唯物主义的飞跃这一思想发展阶段为主干线索,对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中的法哲学…  相似文献   

7.
论马克思的市民社会与国家的思想及其历史与现实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阐述了马克思批判继承黑格尔对市民社会和国家加以区分的观点,强调了马克思将国家视为政治生活领域、将市民社会视为物质生活领域,纠正了黑格尔视国家决定市民社会的颠倒;阐发了马克思将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分离上升到视为社会经济与政治结构变化的历史必然现象,分析了这一分离的历史进步意义,及马克思的这一思想理论对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重大理论意义及对当前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在《德法年鉴》时期的两篇文章《论犹太人问题》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以下简称《导言》)中,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宗教批判的观点并转向唯物史观的建构。在改造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中国家学说基础上,马克思将“普遍性”从国家下降至市民社会,进而得出市民社会不仅决定国家还能够决定宗教的命题。马克思异化批判的双重路径呈现了市民社会中“政治异化”与“经济异化”的双重维度,在此过程中马克思逐渐摆脱黑格尔与青年黑格尔派思想的藩篱,并孕育了唯物史观萌芽,同时也为重新审视唯物史观的原初形态提供了新视域。  相似文献   

9.
在马克思发现新世界观的过程中,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和<精神现象学>是意义更为重要的著作.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性的研究,马克思发现了市民社会是全部历史真正的发源地,市民社会决定国家;通过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分析批判,马克思提出了"异化劳动"的理论,创立了劳动辩证法.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关于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在国内外引起了一些争论,已经成为东西方理论界的热门话题。现主要就国内近年来有关这一理论的讨论综述如下。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的基本内涵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基本内涵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市民社会是马克思在早期从黑格尔那里借用的一个不科学的概念,马克思在晚期成熟著作中用更科学、更准确的“经济结构”、“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总和”等概念取代了“市民社会”的概念。这是一种较为流行的观点,它有两个要点。一是认为“市民社会”概念是马克思在思想不成熟时所使用的概念,成熟时期的马克思对这一概念弃而不用了;二是认为在马克思那里“市民社会”概念等同于“经济结构”、“经济基础”、“生产方式”等概念,而且后者更准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