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几年,随着兰溪经济的快速发展,大批民工涌入兰溪,民工子女的学校教育问题也随之而来。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等途径,了解兰溪民工子女学校教育的现状,并就如何促进民工子女学校教育问题的解决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以打开目前的局面,为民工子女学校教育问题的解决献出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2.
今后,上海的486位社会工作者将分批入驻民工子女学校、民工子女较集中的公办学校、中职校,加强对来沪青少年、在校问题学生等重点群体的指导、干预。目前,沪籍未成年人犯罪人数不断下降,来沪青少年犯罪却不断攀升。今后,上海市将推出超前干预、临界干预、再犯干预等措施,加强对问题青少年的干预和矫正。  相似文献   

3.
论语     
正"父母利用未成年子女乞讨可撤监护人资格。"——四部委近日联合发布《依法处理监护人侵害未成年人权益行为意见》,其中意见指出父母利用未成年子女乞讨,经相关部门三次以上批评教育拒不改正,严重影响未成年人正常生活学习的,人民法院可以判决撤销监护人的监护资格。"我国拟禁止1 0周岁以下未成年人代言广告。"——继《爸爸去哪儿》等亲子综艺节目走红后,不少明星带着孩子以代言人的身份出现在各种广告中,这种现象以后可能改变。近日,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广告法修订草案二审稿规定,不得利用10周岁以下未成年人作为广告代言人。"医生不是神也有感情,希望社会能够多理解医生这个职业。"——西安市卫生局对凤城医院几名医护人员手术台自  相似文献   

4.
为了和谐校园建设,"各方"必须进一步关注高校弱势群体子女学生的成长。关注之前首先要找到"很大一部分弱势群体子女成为在高校中成长的不利一方"的根源,本文从成本、文化因子、教育、学校以及制度五个角度对根源进行了挖掘。五个角度之间互有渗透,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5.
民工子女作为弱势群体,有许多值得社会和学术界关注的维度.大众传媒已经成为青少年社会化教育的重要工具,民工子女与现代大众传媒的联系能够从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其生活状态、心理状态以及城市化、社会化的程度.辅以与普通城市小学生接触媒体情况的对比,可以看出两者媒介接触内容、习惯、环境以及群体流行文化的异同点.而此亦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传播学中的知识沟理论.笔者从电视、图书、广播、网络四大媒介入手,以定量研究为主要手段,对比民工子女和普通城市小学生在接触媒介上的差异和共同点,藉此透视媒介对两者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流动民工的社会网络和社会地位   总被引:237,自引:0,他引:237  
流动民工研究已成为近年来学术界研究的热点,社会学的参与推动了流动民工研究的地进一步深化。本文从流动民工的社会网络和交往方式、流动民工的生活状况、流动民工的社会分层和社会地位等方面入手,使读者在把握民工的一般“自然”状况的同时,也进一步了解了他们的“内心世界”,对于从事社会流动研究的同行来说本文亦不乏借鉴与启示之功用。  相似文献   

7.
流动儿童主要是指15周岁以下,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迁入地居住半年以上的未成年人。流动儿童的产生是社会发展与变迁的结果,同时也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家庭是儿童的第一学校,家庭教育问题对流动儿童的影响是深远的。本文选取连云港市新海新区内的随迁子女家庭作为研究对象,针对新海新区内的部分流动儿童展开专业的社工介入策略,以期为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提供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8.
上海未成年人犯罪形势和对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以来,未成年人成长的社会环境和所得到的教育明显改观。本文分析上海地区的未成年人犯罪形势,探讨有关对策措施,提出要加强和优化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工作,将其渗透到改革的每个环节和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笔者在外来流动人员社会工l作服务中发现,外来流动人员子女在适应工业型社区环境的过程中,因为心理适应、家庭关系调整、学校与朋辈群体改变、社区文化差异等,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病。笔者结合所在工业服务区内外来流动人员子女的生活现状及需求情况,尝试从“家庭一学校一社区”层面探索出有效的社会工作辅导介入模式,以提升工业园区外来流动人员子女的心理素质,改善其成长环境,营造“共融共享”的社区新环境。  相似文献   

10.
王立 《职业》2015,(9):63-64
本文旨在对职校外来民工子女的心理辅导问题进行相关研究,以心理学篮球架效应为指导策略,运用校园情景剧表演、担任心理小助手等具体方法,在成功体验中提升学生自信,帮助外来子弟学生接纳自我、融入新环境。  相似文献   

11.
墨西哥“民工”来到美国,有饭吃、有车开、子女享受免费教育,甚至还有机会免费就读贵族学校。  相似文献   

12.
家庭教育是促进未成年人成长的关键部分,而在家庭教育中加入逆商教育,可以帮助各位未成年人体会逆境意识与能力发展的过程,并在开展家庭教育中,培养未成年人具备逆商意识与能力,让未成年人可以掌握更多的成长技能,那就需要教育者通过实践摸索出教育的规律,为了能让逆商教育发挥出积极的作用,本命题特研究家庭教育过程中培养逆商教育的方法以及所带来的积极作用。针对逆商教育展开深入的讨论与研究,找到合理的教育理念与方法,最终促进未成年人的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13.
张艳如 《现代妇女》2014,(11):349-349
伴随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转型及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形成了波澜壮阔的民工流动浪潮。而进城农民工子女是指那些随父母进入城市社区或者是在城市社区出生的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们。自从2011年两会代表提出不鼓励农民工子女上大学的问题后,此问题一直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笔者从农民工子女上大学的必要性出发,对农民工子女上大学的路太远、太坎坷的原因进行了探析,并试图对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大学难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拙见。  相似文献   

14.
公办学校中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流动儿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主要在两种学校接受教育,一种是公办学校,一种是简易学校(民工子弟学校)。对流动儿童来说,公办学校与简易学校可能意味着两种不同的心理社会环境。因为这两种教育安置方式可能意味着两种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和社会支持。近年来,随着流动儿童到公办学校就读政策的推行,越来越多的流动儿童选择到公办学校就读。在这种情况下,研究公办学校中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也就愈发重要。本研究采用Piers—Harris儿童自我概念量表等工具对公办学校中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流动儿童的自我概念并不比城市儿童更消极,流动儿童的社交焦虑与城市儿童也不存在显著的差异.但女流动儿童比同性别的城市儿童的孤独感更强。  相似文献   

15.
流动人口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在流动人口中,流动儿童少年也就越来越多,由此便衍生了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现阶段,为流动人口子女提供教育成为己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许多大城市面临的一个新问题,本文就此问题提出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6.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大量农民工涌入北京、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希图通过辛勤劳动改变自己的生活。近年来,农民工问题成为中国社会的热门话题,而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更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随着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许多农村儿童伴随外出打工的父母流入了城镇。我国现有流动人口1.2亿,其中农民工的学龄子女估计有240万—360万,这些孩子的就学问题日趋突出。目前,教育费用过高是流动儿童家庭所面临的最大困难,而基础教育中的弊病加剧了农民工子女的困难。为了实现教育公平——这项最基本的社会公平,政府、教育机构以及一些专家正积极行动起来,努力为同在一片蓝天下的打工子弟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相似文献   

17.
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道德人格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未成年人正处于道德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的道德人格的培养中具有基础性和奠基性的地位,家庭结构、家庭经济状况及家庭氛围、父母个性和文化修养、父母教养态度、行为方式、教育期望及亲子关系等均和未成年人道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本文作者调查了江西省城乡829名小学初中生家长,认为有针对性地利用家庭教育中的积极因素,将能有效地促进子女的良好道德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有教无类"提出的平等意识、平等教育主张是其教育思想体系中的教育对象论。"因材施教"、"学思并重"、"启发诱导"的高超的教学艺术则构成其教育的方法论。他的这些思想在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也有其深远而现实的意义。随着我国的发展速度加快,人口的正常流动,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成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为一个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和消费带动力。但是,由于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机制体制的不完善、城市化发展战略目标的不清晰以及新旧体制的不衔接等多方面原因,人口的大规模流动特别是大量农民工及其随迁子女快速进入城市,也给城市社会发展带来了一系列新问题、新压力、新挑战。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就是其中最具挑战性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本文主要是对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受教育问题结合孔子"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理论进行研究的。孔子"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理念,对当代教育不仅具有理论启发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我们要进行科学的评价和借鉴,并利用这些价值资源和思想要素,继续启发我们不断进行新的开拓。  相似文献   

19.
养成教育与青少年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教育和引导未成年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既要重视课堂教育,更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注重自觉实践、自主参与,引导未成年人在学习道德知识的同时,自觉遵循道德规范."因此,本文认为把握未成年人成长规律,积极探索新世纪、新阶段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规律,加大未成年人养成教育力度,是实现青少年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未成年阶段是道德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作者针对这一情况提出了若干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20.
"寓教于审"贯穿于庭审的全过程,庭审教育作为未成年人刑事庭审程序的重要一环,与圆桌审判具有共同的人文关怀,两者蕴含着"寓教于审,教罚结合"的理念,承接着国家监护与未成年人福利的理念,承载着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理念。而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座谈及影响性诉讼案件的实证考察,可窥见,圆桌审判的适用范围过窄,呈现出形式化与虚无化,欠缺专门法庭等基础性设施;庭审教育则重形式而轻实质,沦为"一句话教育"。针对践行困境,应当建构以圆桌审判为中心的多元庭审模式,创设层级化与多样化的未成年人审判机构,注重庭审教育的"量"与"质",以实现未成年人优先保护与特殊教育之程序初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