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判断力批判》中的自然问题(即审美判断力部分对自然美的推重和自然有机体在目的论判断力批判中的导向作用)使我们关注于对自然概念的反思,而自然的源始概念与存在的概念是同义的.海德格尔从其存在学说出发对康德的思想进行过深入地研究,这为康德美学的存在论解读提供了理论支撑.在康德的美学思考中,主导线索是他以主体性形而上学的方式对存在(即自然)的思考,支配着他的美学运思的是“存在的闪耀为美”,即自然(的涌现)为美.这种理解为《判断力批判》中的自然问题、康德美学、《判断力批判》、康德哲学的系统性都带来新的理解,也给当代的环境和生存问题、为中国古典美学的相关命题带来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康德在他的目的论中显示出他的三大"批判"真正的深层次结构,对整个德国观念论哲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传统的研究往往偏重于哲学家们的差异,而多少忽视了康德目的论在他的批判哲学中的关键地位和对后世的持久影响。康德认为,人可以感受到合目的性在自然事物上的表现(审美),也可以猜测有机物或有机的自然系统为一种自足地合目的的事物(自然目的论),但无法认识世界的终极目的与内在完善性,因为那样的认识超出了人的能力。他对知识的界定,以及局限于意识哲学立场的做法,虽然程度不同地被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突破了,但他的目的论的主体主义方式,即目的为主体所设定,却深深地影响了他们。  相似文献   

3.
康德《判断力批判》的主要思想及其历史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判断力批判》中 ,康德把人理解为“完整的生命” ,并由此出发把人的“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通过审美判断联结起来。在审美鉴赏中 ,“事物自身”向鉴赏者“显现”出“自己”的意义 ,鉴赏者在“现象”中“看”到“本质” ,从经验中的“有”中“看”到了“无” ,召唤那个“无—本体—事物自身”到我们面前来。“无—非存在”并非人主观强加给“自然”的 ,“世界”作为“整体”存在于“作为整体的自然”之中 ,世界有一个“无”“在”。哲学正是在“整体”尚未“完成”时 ,“看”到了“整体” ,提前进入“整体”。“整体论”可以理解为哲学的目的论 ,它使世界万物有始有终 ,有“自己”。“理性”将“自然”作为人们“生活世界”的有机组成部分 ,使它不仅仅是我们的工具 ,而且将其“评鉴”为“事物自己”。“自己”就是“自由” ,“自由”的意义只向“人”“开显”。人必须是理性者 ,是自由者 ,是目的  相似文献   

4.
李永刚 《社科纵横》2013,(9):102-107
"实践智慧"是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的一个核心概念,但传统上对这一概念的理解有所偏颇,伽达默尔在当代实践哲学的复兴浪潮中,把实践智慧与康德所说的判断力相联系,在肯定对实践智慧的规定性判断力意义的传统理解的基础上,强调在反思性判断力基础上对实践智慧的理解,也就是强调了历史性、处境性的个别对一般原则的补充和丰富。反思性判断力意义上的实践智慧统领了传统人文主义的主导概念,并成为了精神科学真理的源泉和典范,因此,伽达默尔的整个哲学解释学就可以归结为反思性判断力意义上的实践智慧。  相似文献   

5.
美学表象和逻辑表象是反思判断力在其先验原理—自然合目的性的范导下对自然采取不同方式而产生的不同结果,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实质是情感和概念的对立和统一,因而康德美学思想的本质应是被主观的形式紧裹着的主客观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胡塞尔现象学意义上的反思的任务,定位在对象与其被给予方式的关系上。实际上也就是定位在意向对象和意向活动的关系上,也即意向性上。于是通过反思,说明本质等是如何通过意向活动构造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反思是本质直观等的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通过反思而明见的对象超越了的主观意识的个体性与偶然性。从这个意义上讲,胡塞尔现象学意义上的反思更承担着确立对象的客观性的任务。  相似文献   

7.
反思一词的原意是反射、反映,用于哲学以后,意义为沉思、再思、后思、内省等。康德的反思判断有八种含义。反思判断在美学上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把审美看成是判断,就把美学研究的基点放在了主客体关系之上;在主客体关系上,反思判断学说把重点放在主体上;把审美活动看成反思判断,揭示了审美活动的特殊性;反思判断学说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审美心理过程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结合中外有关作品对文学艺术中的“反思”现象进行了理论探讨。作者认为,文学艺术中“反思”的三个特征是:对自我的观照、对过去生活的复现、对回忆情景的理解评价;文艺中的“反思”是发生在近代的艺术活动,它主要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并善于在时间艺术中发挥作用;“反思”作品的审美意蕴:一是体现了“对象化与自我确证的统一”,二是体现了物质与形式的统一,三是体现了观照活动与情感评价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张政文 《求是学刊》2001,28(3):80-86
康德认为,美的本源出自于人的理性能力与知性能力之间的审美判断力,但美的本源决非美的本质.美的本质是审美判断力在其判断活动中展开的涉及到质、量、关系、模态四个方面的规定性.美的本质可以深刻地应答美的本源问题.同样,对美的本质的界定只是问题的开始,美的本质问题只有在关于艺术本体的阐释中才能得到终极解决,从美的本源到美的本质,再从美的本质到艺术,康德通过对美的本质的二重解构,重新打开了美的本质之门.  相似文献   

10.
杨梅 《江右论坛》2007,8(9):71-73
文化现代化的研究在国内日渐丰富,本文关于中国文化现代化的研究主要采取理解与反思相结合的方式,试图改变以往宏观反思的思路从相对微观的角度即通过对中国的文化现代化的两个关键且重要的阶段进行理解与反思,将文化现代化问题研究进一步深入,从而揭示中国文化现代化的问题性,复杂性与艰难性,从而正视问题,面向未来.  相似文献   

11.
《社科纵横》2016,(12):162-165
中国古代哲学和西方哲学强调"反省"和"思考",蕴含着丰富的"反思"思想。首次将哲学领域中的"反思"引入教育学领域的学者是杜威。其提出的反思思维理论将"反思"局限于思维之中,没有展示出学科教学视域下"反思"的全貌,给学科教学的实践者反思造成一定困扰。本研究试图在梳理"反思"的哲学根源和教育哲学家杜威的反思理论基础上,厘清反思的本源和核心,构建学科教学中反思的运行机制,为学科教师进行反思性实践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2.
姜海清 《社科纵横》2005,20(6):247-249
翻译目的论反映了翻译理论的全面转向,即由原先占主导地位的语言学以及侧重形式的翻译理论转向更加注重功能和社会文化因素的翻译观。目的论认为,译本的预期目的决定翻译的方法和策略。在翻译过程中应遵循三个总体原则,即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  相似文献   

13.
卢玮  傅秀峰  徐蕾 《社会工作》2023,(2):40-56+108-109
专业实习是社会工作实践教育的主要途径,过往研究侧重于探索培养实习生的实践成效,忽略了实习生在实践体验中的反思能力成长。本研究招募了50名实习生就实习的重要事件撰写反思日记,利用主题分析的方法对数据进行三级编码分析。从涵容视角出发,发现实习生在边缘性参与专业服务场景时会遇到自身、服务对象、团队和机构的阻碍,继而在自我、情感和组织的涵容空间中,发展出追求技术应用的情境性反思能力、非批判的反身性反思能力以及走向自我整合的情感性反思能力。研究还讨论了当前专业实习给实习生带来更多的是从个体实践体验出发而产生的反思自觉,它有着对技术理性的追求和对专业性的探索,但还未达到批判性反思要求,反映了经验性倾向。研究进而建议社会工作实践教育应开始启发实习生结构性批判思维,不再只是临床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4.
在湖南永通这个庞大的汽车帝国里,他是当之无愧的国王。坐在永通商邸22楼的大班椅上,各路媒体聚光灯下,蒋宗平谈笑风生。"知道吗?基本上长沙每三台车就有一台是永通开出去的。"略显骄傲的语气背后,暗含着某种转折。帝国战略:渠道下沉狼一样的市场嗅觉是永通成就汽车销售界传奇的先决。虽然年近六十,但曾经部队的磨砺和市场的洗礼让蒋宋平除了从外形上看至少年轻了十岁以外,再加上这么多年汽车销售市场的潮起潮落,至今,他始终保持着比年轻人更敏捷地思维——尤其是市场判断力。  相似文献   

15.
赵丽君 《生存》2020,(12):0072-0072
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手段。(1)教学反思在平时更多地被看成是教案环节的一部分,但是如果认真对待每一节课的教学反思,这会让自己成长进步的非常快。笔者从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反思对再次讲授此篇课文的作用,对复习时的方向指导,对于作文教学的作用,从三个方面谈语文教学反思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一、教学反思及其必要性 早在1910年,杜威在他的著作《我们怎样思维》中,就倡导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在杜威看来,反思的出发点是对问题情境的困惑,经过分析、假设、推理与检验而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是否善于对教学问题进行反思,似乎已成为衡量优秀教师的当代标准.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十反思.新课程教学呼唤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走向研究者、反思者,也就要求新时期的教师不仅专业学识要较为丰富,而且还善于对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和反思.  相似文献   

17.
现代性自我观给现代个人和社会带来所谓解放进步的同时,也造成了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对现代性的反思离不开对现代性自我的反思.现代性道德是和现代性自我相伴产生的.因此,从道德哲学层面反思现代性自我对解决现代性自我问题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本文以麦金太尔道德哲学思想为学术资源,依次从现象层面和理论层面,分析了现代性自我的道德困境:道德自我的祛伦理性和社会组织的祛道德性;困境产生的理论根源:现代性道德哲学的内在逻辑--祛目的论,以使道德内在化;重构现代性自我的可能途径:重释德性道德传统,通过叙事重构现代性自我.  相似文献   

18.
刘宇 《求是学刊》2016,(1):50-55
普遍模仿验证的基本理念,即"行为本身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只有通过结果的好坏才可能判断行为的对与错"与后果主义相一致。普遍模仿验证的根本特征,即"变单个行为的后果分析为行为集合的后果分析"能够弥补功利主义在"快乐主义"、"行为目的论"与"效益目的论"上的缺陷。  相似文献   

19.
余秋雨创作的历史文化散文,引起了文学界的极大震动,围绕着他的散文作品,许多文学批评都带着各自的审美意趣和学理依据给予全方位的研究、探讨,并作出相应的、毁誉不一的评价。当历史把“余秋雨现象”拉开了一定的时间距离后,本文试图对这一现象进行梳理,期望对20世纪末这一文学现象予以冷静深刻的审视和反思。  相似文献   

20.
在全面推进"四史"学习教育之际,秉持现象学"回到事物本身"的思维态度,有必要运用其"意向反思"方法对高校德育进行全方位的教育现象学反思.反思结果表明:我国高校德育存在三方面的"倾向性",即德育理念的理性主义和工具主义倾向;德育实践的认知主义和形式主义倾向;德育话语的权威主义和思辨主义倾向.为此,必须要着力推进高校德育"回到生命本身""回归生活本身""落到教育情境中去".唯有如此,高校德育才能找回"初心",更好地发挥其"立德树人"的作用.这既是教育现象学对高校德育改革的基本启示,更是遵照"四史"学习教育活动基本精神,促进高校德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