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主体概念的历史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概念的历史演变李云龙主体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之一。但是,人们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却存在着相当大的分歧。为了正确把握主体概念,有必要阐明主体概念的历史演变过程。一、主体是性质和状态的承担者主体(subject)这个词的基本含义是指一个句子的主语。...  相似文献   

2.
论事实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事实”是认识活动的价值评价的基础,但在理论活动的实际理解上,人们对这一概念的界定是含混与充满歧义的,应予以廓清。本文所论事实,就是人的实践和认识活动对象自身的客观存在状态,从而在更全面的哲学意义上,明确了“事实”这一概念的涵义  相似文献   

3.
“物化”这一概念是马克思在1844年提出的,是对象化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马克思认为:“劳动产品是固定在对象中的、物化为对象的劳动,是劳动的对象化。”①这表明,物化其观念性成果是人的基本实践方式之一。个体认识的物化即是指作为个体的人将其主观认识逻辑地外化为现实物质成果的过程。由于个体认识的物化是一种有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因此物化过程中或物化结束时总要对已经或正在进行着的物化活动进行评价,以利于下一步物化活动的展开。这里的评价,就是主体对个体认识物化意义的观念掌握,是对物化活动的价值这种主体性事实的…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国内哲学界在对“主体”范畴的讨论中,普遍认为认识主体是人,实践主体是人,历史主体也是人,三者指的是一回事。其实,认识活动、实践活动、历史运动是三种不同的活动,它们的承担者即“主体”也完全不同。把三个主体概念混为一谈,只能使讨论停留在表层,而不能由此对认识、实践、历史规律以及人的发展等问题作一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5.
从社会形态意义上把握社会主义本质徐久刚党的十二大政治报告把共产主义区分为思想体系、社会制度、实践运动三种含义,使人们对共产主义概念的把握更加具体、更为科学。但对于“社会主义”这一概念,似乎至今人们也没有对其不同的含义作出明确的划分。近几年来,以“什么...  相似文献   

6.
价值作为一个普遍意义的哲学概念,在中国是近代才开始使用的。与这一概念相近或相当的,在汉语中有“好”、“善”、“贵”。“好”是指能满足自己的欲望,符合自己的需要;它是与价值这一概念最为切近的汉语词。孟子曰:“可欲之为善”(《孟子·尽心下》),即指可用来满足需要的东西就是有价值的东西。因此,“善”这一概念也与价值概念基本相当,只是这里所说的“善”同伦理学意义上的“善”含义有所不同,因为前者比后者的涵义  相似文献   

7.
对近年来歧视进城务工农民现象的思考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近年来歧视进城务工农民现象的思考袁亚愚(一)在社会科学领域中,歧视(discrimination)这一概念,常见的有如下两种解释:一种是广义的,它突出歧视这一概念中包含的“差别或区别对待”的含义,并进而把歧视区分为“正面或肯定的”歧视(positi...  相似文献   

8.
不宜用“主体间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什么是“主体间性” “主体间性”又作“主体间际性”、“主体通性”,是当前我国主体性问题研究中广为使用的一个概念。但大多数论者却未对这一概念作以明确的界说,只是用来泛指“主体间的关系”或“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往”,指实践认识活动中的“主体—主体”作用关系,等等。概括起来,我国哲学界目前关于“主体间性”一词,主要是指人们在实践认识活动中所具有的共同性关系,即活动着的人在其交往中所形成的特定的社会联系。人们在这种共同性的关系中相互协同、相互调节,从而进行共同的实践认识活动。看到交往及其关系在人类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是这些论者的合理之所在,但在其表述中借用西方哲学中的“主体间性”概念却又是欠考虑的。  相似文献   

9.
效率,在经济学领域中,一般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的大小,或指某种资源的投入与产出之比率。通常人们对诸如公平与效率等问题的探讨和争论都是在这一概念意义上进行的。然而,在作为学科的社会发展理论问题的研究中,效率概念不应仅仅停留在经济范畴的表象上,它本身还蕴藏着更深层的哲学涵义。马克思说过,“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国的的人的活动而已”。(《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二卷119页)考察包括社会发展问题在内的任何对象,都不能脱离开人类活动这一根本基点。我们知道,人的活动与其他动物的活动二者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  相似文献   

10.
谁是社会道德的主要承担者和践履者?什么道德是社会的主体道德?这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的重大理论问题。我们认为,官是社会的道德主体,官德是社会的主体道德。一、道德主体道德主体、道德主体性是目前学术界讨论得比较多,且意见不一的概念。这主要源于对主体概念的歧义。我们认为,主体概念应分三个层次来理解:(l)实体意义上的主体。如黑格尔就主张实体即主体。费尔巴哈甚至从哲学本体论上认为,主体就是本体、本原,“存在是主体,思维是宾词。思维是从存在而来的,然而存在并不来自思维”①。马克思也认为,贵金属是货币的主体,…  相似文献   

11.
关于民族精神及其研究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何谓“民族精神”?可以作多种理解:1.泛指民族的社会精神生活,包括民族的社会意识诸形式(如民族伦理、民族宗教、民族政治法律思想、民族艺术等)和社会心理诸方面(如民族信念、民族情感、民族性格、民族气质等)。它是与民族的社会存在(即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相对应的范畴,可以与“民族意识”或“民族的社会意识”等概念通用。2.指民族的社会意识中带有民族特征的东西或部分。这一概念显然小于前一概念,因为每个民族的社会意识诸形式和社会心理诸方面中,总是既有若干民族共具的东西,又有本民族独具的东…  相似文献   

12.
一、理论的发展及其本质严格意义上的理论,是“概念、原理的体系,是系统化的认识”①。我们这儿所说的理论,不仅指严格意义上的理论,而且包括政策、经验诸范畴,这是因为,包含理论在内,它们三者在实践来源上、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上及自身的发展上都具有相同或相似之处,因而可以归在一起。为了研究叙述的方便,我们在本文中采用广泛意义上的“理论”这一概念,以之表示理论、政策和经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理论来源于社会实践,又要回归社会实践:一是指导社会实践,为群众掌握并成为物质力量,从而对社会进步起巨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盛新娣 《社会科学》2003,(10):120-128
要对“中国古代是否有科学”问题做出断言 ,关键在于怎样理解科学的概念。在当代 ,科学不仅指一种知识 ,且是人类获得知识的社会活动。科学对人们的实践活动起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同时 ,通过修正、扩充乃至更换内涵 ,在更高层次上和更大范围内 ,不断地确立起自己的存在。从此意义上讲 ,中国古代科学就应当能够被纳入科学的内涵 ,从而成为科学的一种形态。中国古代没有“科学”这个概念 ,并不构成我们使用“中国古代科学”这一概念的障碍。本文具体论述了“中国古代科学”这一概念的使用所要备具的三个方面的社会条件。  相似文献   

14.
主体性问题被称为近年来我国学术界“热点中的热点”,其中认识的主体性问题是一个重要方面.本文拟就这一方面谈些粗浅看法,就教于专家学者.一、主体、主体性与认识的主体性主体、主体性、认识的主体性是三个密切相关的概念.弄清这些概念的确切含义,对于澄清某些思想混乱、深入研究问题本身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什么是主体?从哲学史上来看,不外有以下几种解释:(1)认为主体就是实体.比如说,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就是在实体的意义上使用的.  相似文献   

15.
阿尔都塞对意识形态概念的阐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意识形态概念是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理论家特拉西最早提出来的,不过当时他所界定的含义是一种对真理的认识。19世纪,马克思又提出意识形态的理论,认为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20世纪的阿尔都塞重又考察这一概念,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实践,是对人的意识的加工。而且他用结构主义的视角,从科学、历史、艺术和意识形态的关系中对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定。  相似文献   

16.
主体是与客体相对的哲学范畴,在辩证唯物主义中,主体是指认识与实践活动的承担者,客体是指主体认识与实践的对象物。辩证唯物主义主客观是指导各个领域中认识主客性质、实践主客关系的理论基础。在经济领域中,目前人们重视客体研究,这是很必要的,但忽视主体研究,这是不应当的。本文着重探讨经济学中主体因素,谨作为改进与完善经济学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7.
人是社会改革的主体,又是社会改革的客体,人处于主体和客体的双重地位,这就是人在社会改革中的二重性的真实含义。社会改革,是一项伟大的社会实践活动,它的主体是从事改革实践的主人,即改革实践的承担者,它的客体是社会改革的对象。人在社会改革中的二重性,就是把人既看作是社会改革实践的承担者和主人,  相似文献   

18.
“劳动力”概念关涉社会主义理论经济学的基础。当年,马克思对这一概念的运用,是从否定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出发的,也是与他所设想的理想社会目标模式相联系的;今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践要求对此重新认识,其关键是恢复马克思“劳动力”概念本来具有“人力”概念的含义。  相似文献   

19.
禅宗实际的创始人慧能提出,禅修要做到“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①关于“无念为宗”。慧能说:“无念者,于念而不念”。“无念法者,见一切法,不著一切法,遍一切处,不著一切处。”“念”本指记忆,此泛指分别、认识,即思维活动。“无念”的含义有两个要点:一是就主观方面说,心体要离开念,即认识本体,远离一般的思维活动;二是就客观方面说,见一切现象(“一切法”)而又不执著。这就是说,思维时不执著主观思维和客观现象,为无念。无念是对外不执著境,所以要竭力排除世俗的分别、认识,也就是世间的各种概念、判断、…  相似文献   

20.
论两种不同的历史唯物主义概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历史唯物主义与马克思哲学的关系问题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理论问题。“推广论”认为,马克思哲学就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把辩证唯物主义推广到社会历史领域的结果。“基础和核心论”则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哲学的基础和核心,这一见解实际上倡导了一种逆向的“推广论”,即把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基础理论应用到自然界,从而推广出辩证唯物主义。这两种见解的共同点是:把哲学的世界整体图景抽象地分割为自然、社会、思维三大块,辩证唯物主义对应的是“自然”部分,历史唯物主义对应的则是“社会”部分,这就把马克思哲学的总体性破坏了。本文认为,这两种见解坚持的都是“狭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概念”,对应于狭义的社会概念。实际上,马克思哲学就是“广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概念”,这一概念对应于广义的社会或社会生活(即在人的生存实践活动中展现出来的整体世界),借助这一概念,马克思哲学的总体性和本真精神得到了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