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从音韵学角度分析吉安方言语音,其中有许多古音遗迹.本文拟选古"精清从"三组字来考核吉安方言语音的声母表现,并且与今音一一对应比较,从而分析音韵学关于上古声母的重要论断在吉安方言中的体现和差异,进而探究"精清从"三组字声母的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2.
汉扬雄著,晋郭璞解《方言》卷十一:蝉,楚谓之蜩(郭璞注音调)宋卫之间谓之 螗蜩,陈郑之间谓之螂(音良)蜩…… 按:蝉,今音chn。根据清代古音学大师钱大昕“古无舌上音”说,上古之蝉字,其声母当为舌尖音,即归“端”纽。今从《方言》十一卷给我们两点启示:  相似文献   

3.
江有诰被誉为清代古音学的巨星,《诗经韵读》是江氏研究上古音的核心材料,其中包含着江氏诸多古音学理论。以《诗经韵读》体例为依据,采用内部互证法,对江氏《诗经韵读》进行校勘,发现其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将韵脚字漏圈或误圈;个别字因形近而错误;个别韵脚字的归部标识有误。  相似文献   

4.
段玉裁提出"古异部假借转注说",承认了异部假借的存在。通过分析段注中1 200组假借字组在其古音十七部中的韵部归属后发现,其中存在176组异部假借字,占比15%。异部假借字组间的语音关系符合段氏的"合韵说"及"异平同入说"理论,这为假借字语音关系的分析和阐释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角度。  相似文献   

5.
此余古声考全稿中之第一部第一表也,自颜亭林知古无“轻唇”钱大昕知古无“舌上”,于是世知古音之必简于三十六母,其后代有補苴余杭大师章先生创“粮”“曰”二组归“泥”之说,(?)黄季刚先生因往说为古声(?)九类,几成定譮,言古声者,至今未能度(?),然诸老先生之所考,拨(?)尚不能密,僅足以明古声有些趋向,而不能断古声之必如是说,及其所以衍变之俞脈。且取材皆秦  相似文献   

6.
关于"NP+的+VP"结构的性质,语法学界一直存在争议.问题的症结在于,它在功能上表现为名词性,但中心语却是谓词,这就与布龙菲尔德的"向心结构"理论相悖.因此,有学者提出"NP+的+VP"结构不是偏正结构而是"的"字结构的观点.本文对这种观点进行了分析,认为把"NP+的+VP"结构归为"的"字结构是牵强的.  相似文献   

7.
古音学研究工作实际上是由清初的顾炎武所创始,中间经过江永、戴震、段玉裁、钱大昕、孔广森、王念孙、江有诰、严可均诸家的努力,取得卓越成绩。民初,章炳麟先生,在清儒研究的基础上,不仅在音类的划分上提出自己的创见,而且开始用汉字描写所分二十三部的音值,使古音学研究前进一步。章氏的学生黄侃先生,远绍乾嘉,近承师说,而又能突  相似文献   

8.
楚文字中有这样一类字和偏旁,上部写得像"甶",下部写成"壬"形。根据字形比勘和分析,我们认为这些字或偏旁应释作"垔"。依据今本《尚书·金縢》可知,清华简《金縢》篇"垔"读"威"。上古音"威",影纽微部;"垔",影纽真部,二者声纽相同,韵部相近可通,文献中亦有例证。清华简《祭公》篇"■"可分析为从"皿","寅""垔"皆声的双声字。  相似文献   

9.
章炳麟在汉语音韵学史上最重要的贡献是独立出"队"部。章氏依据《诗经》用韵及对谐声字的分析,据"平上韵与去入韵堑截两分"的理念,从王念孙的"脂"部中将去入韵独立出来,成立"队"部,相当于黄侃的"没"部,王力的"物"部,为后来学者所广泛接受,从而奠定了章炳麟在古音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音学五书》、《六书音均表》是清代古音学的代表作,成就有二:理论创新和古音音韵系统的初步建立。前者包括高举明陈第"古音时地说旗帜,还原古音音韵本来面貌"和"采用离析唐韵、以谐声系统归纳古韵分部、本证旁证推论的科学方法进行古韵分部";后者包括"清代古韵分部的历史发展"、"按照古音的‘敛侈’重排韵部顺序"、"四声之论"和"入声韵和阳声韵的搭配"四点。  相似文献   

11.
释"鸡亦"     
考证古音、方言和文献 ,得出“翼”、“亦”为同源字 ,进而分析出部分以两字为声符的字也都存在着音近义通的同源关系  相似文献   

12.
清末民初的国学大师章太炎,作为清代古音学研究之集大成者,不仅在上古韵部研究上贡献卓著,而且在上古声纽研究方面也创获良多。章氏的上古声纽研究,在承袭钱大昕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结论的基础之上,根据典籍文献语言用例及个人的审音经验,将传统的三十六字母进行重新的分合归并,即:娘日归泥、精组归照、喉牙互易、喻母并影,提出了汉语上古音研究史上第一套完整的声母系统,解释了其间的声转关系,在我国语言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章氏的上古声纽说,与其上古韵部说互为表里、相得益彰,形成了声韵兼顾、正变互补的古音研究。这种古音学说与其“语言缘起说”、“转注假借说”一道,共同组成了植根于汉语汉字特点、具有鲜明中国语言文字学特色的字源学理论体系,为其后撰作系联《说文》同源字族的《文始》奠定了必备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对"委蛇"一词从文字上进行了考析探讨,认为该词是字各有义的合成词;"委蛇"之"蛇"的读音应是"也"的上古音(同"移"),"也"为"蛇"的古字,其上古音也是"蛇"的上古早期音;词的书写形式多样不能说明其文字就是表音不表义的,而要作具体分析;"双声叠韵之字"不可求诸文字的说法是有失偏颇的.  相似文献   

14.
作为清代学术开山的顾炎武,继承明末陈第提出的"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的思想,对古代语音如何分韵进行了研究。他为此后古音研究开启风气、指明路径的功绩是伟大的,但也存在分韵未密的缺点。长期以来,学者只注意到他分韵未密的现象,却没有深入分析其所以如此的原因。简言之,顾炎武之所以分韵未密,是由于以韵值探究古音,还是根据典籍中押韵的情况归纳总结出上古韵部的方法上纠缠不清。  相似文献   

15.
《辞源》中"從"字cóng音下辖有疾容切、疾用切两个不辨义古音。借助《广韵》、《经典释文》对"從"字cóng音的注音、释义,能证明《辞源》中"從"字cóng音下的疾容切与疾用切是有区别意义作用的两古音,不应处理为不辨义,也不应与zòng音似用切简单归并在一起。  相似文献   

16.
王念孙每于《读书杂志》《广雅疏证》随文刊正段玉裁《说文注》之疏失,其更出《王氏段注签记》专事补弊救偏,实足弼成于段书。惜王氏立辞过简,意多未尽。兹文考辨其中三事:其一,段氏"鸢""鹇""弋"牵混为一,失之;王氏谓"与专切"之"鸢"本从"戈"作,经传"鸣弋"自非"鸣鸢",得之。然王氏改篆从隶,固不可取。其二,段氏径删《说文》"骘"下"读若郅"三字,王氏云其非,未足具论。今考段氏致误之缘由,殆其未明职、质二部古音相通也。其三,段氏以"幵"声之字皆隶真部,王氏非之,惜言之未详。今验之古韵谐声,知"幵"声字古音分隶元、耕、脂、支诸部。  相似文献   

17.
对“同声同部”原则,虽有人提出过一些异议,但学术界对这一原则仍存在着误解、滥用的情况,有的知名学者甚至认为考察古音,“谐声比韵语更可靠”。本文就如何正确对待“同声同部”原则作了多方面的阐述。提出:①音韵学者的古韵分部本质上是韵语归韵,从谐声看都大量存在“同声异部”的现象;②单纯依靠谐声系联,不是科学的方法;③“同声同部”说是段玉裁谐声归韵的重要原则,但不是最高原则;④谐声和古音的一致是有条件的。  相似文献   

18.
段玉裁古音学理论体系的核心是构建古音系统,从历时纵向上说明韵部系统的演变,并用"音转"解释例外;从共时横向上说明韵部系统与支撑材料的关系,并用"合韵"解释例外。"音转"与"合韵"是段氏古音学体系的重要内容。段氏通过重点解释"音转"与"合韵"两类例外现象,保证了其所分韵部系统的科学合理性。  相似文献   

19.
<说文解字>以据形求义为务,在训解汉字的同时,也承载和传播着中华民族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其中,类聚于"衣"部的百余字,其义类及列字规律较为真切地为我们提供了审视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一个独特视角,并体现了许慎释义次字的良苦用心.  相似文献   

20.
《玉篇》中的古今字、通假字和异体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玉篇》中的古今字、通假字和异体字朱声琦《玉篇》是我国第一部以楷书为汉字形体的字典,也是我国第一部采用反切注音的字典。其中既保留了不少秦汉古音,也记录了魏晋时代一些新产生的读音。《玉篇》还第一次收录了许多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有的字当时虽然未有字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