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嘉靖朝的内阁倾轧是明代内阁政治发展的重要特征。嘉靖朝的内阁倾轧原于正德、嘉靖之际首辅之权的膨胀,而嘉靖朝广泛存在的密疏政治使内阁倾轧更加激烈。密疏成为内阁诸臣与世宗皇帝议政言事的主要方式,也是用于打击政敌的秘密武器。内阁的倾轧对嘉靖朝的皇权与内阁的关系、内阁与六部的关系、内阁与宦官的关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嘉靖初期“大礼议”是重大的政治事件,学界大都认为其实质是以杨廷和为首的内阁(或者官僚集团)与嘉靖皇帝之间的权力斗争,笔者不敢苟同,窃以为“大礼议”是以皇帝为首的议礼派与以内阁为首的反对派之间意识形态的分歧与争论,不能把“大礼议”上升到内阁(或者官僚集团)与皇帝权力之争的层面来看待。  相似文献   

3.
严嵩与嘉靖间江西籍阁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严嵩与嘉靖间江西籍阁臣曹国庆历仕明代正德、嘉靖两朝,居内阁凡二十载之严嵩(1480──1566),有关其功过是非,近年来学界多有论述,本文拟就严嵩与费宏、桂萼、夏言三位之交往,略加论述。这不仅因为他们均有同乡之好,同出自江西,而且均在嘉靖朝相继人阁拜...  相似文献   

4.
田澍教授的《嘉靖革新研究》一书,由中国社会科 学出版社于2002年10月出版。该书的问世标志着明史 研究,尤其是明代中期史研究的新进展和新突破。它有 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提出了“嘉靖革新”这一全新的概念,并进 行了全面的阐述。明朝嘉靖时期历来被不少学者视为黑 暗腐朽的时期,皇帝怠政、吏治腐败、社会危机严重。 这一时期唯一可称道的只是嘉靖初年杨廷和任内阁首辅 时对武宗朝弊端的清除。这种看法既不符合历史事实, 也严重阻碍了学者对嘉靖朝乃至明代中期社会的探讨和 研究。田澍教授在著名史学家蔡美彪先生的精心指…  相似文献   

5.
郭朴     
郭朴,字质夫,号东野先生。明代安阳人。生于正德六年(1511),卒于万历二十一年(1595),谥文简。嘉靖十四年(1555)进士。嘉靖、隆庆之际,官至吏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内阁大学士称“阁老”,郭朴被人称为“郭阁老”。  相似文献   

6.
明嘉靖九边营兵制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嘉靖九边营兵制考略肖立军明代九边的营兵,至迟在正统元年(1436)便已建立,正德时期(1506—1521)有了进一步发展,至嘉靖时期(1522—1566)基本成熟。本文主要探讨一下嘉靖时期九边的营兵。一、嘉靖九运营兵的建置嘉靖九边的营兵包括总兵、副...  相似文献   

7.
关于澳门开埠的确切时间,迄今仍是一颇具争议的问题。概括起来共有七种,即嘉靖八年、嘉靖十四年、嘉靖三十年、嘉靖三十二年、嘉靖三十六年、隆庆初及万历中等。本文根据中外文献原始记载,对各说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考辨,并得出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应是澳门正式开埠的时间,郭《广东通志》嘉靖三十二年之说很可能是“三十三年”刊刻之误,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则是葡萄牙大批从浪白移居澳门之年  相似文献   

8.
明内阁首辅张居正于万历初年所行考成法,是对中央政治体制的重大改革。首先,考成法是针对内阁职权长期不稳而设。明初废相后,皇帝身边仍需辅弼机构,但囿于“祖训”,内阁仅能代言、顾问,无权过问六部政务。即使奉帝命理政,亦具有临时性、非法性,往往造成悲剧,故急需对内阁职权予以法律认定。其次,考成法将宦官统率六科、稽查章奏权移交内阁,有效地防止宦官干政。第三,考成法确立以内阁领导六科,再以六科监督六部,并以六部统率文武百官及地方抚、按的新体制,使政令得以贯彻,给明朝带来生机。第四,张居正死后,考成法被废,政归内阁还是政归六部之争愈演愈烈,直至明亡。  相似文献   

9.
明代内阁的政治功能及其转化田勘在《西北师大学报))1994年第1期发表如题文章,对明代内阁的政治功能提出新看法。文章指出:明代内阁是明代极权政治的产物和标识。其政治功能主要有教育功能,筹划功能,补过功能三个方面。而内阁的这些功能要完成其转化,必须具备...  相似文献   

10.
明嘉靖八年(1529)王阳明病故后获罪,史籍中记载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官方认为王阳明事功与学术多有非议,二是黄绾提出的吏部尚书桂萼陷害之说。官方的观点实际代表明世宗的决定,这从明世宗给内阁首辅杨一清的密谕内容中可以得到印证;黄绾提出的桂萼陷害说法实际并不准确,吏部当时还是有所挽救的。王阳明故后获罪还与其复杂的人事因素有关,朝廷长期以来对于其事功皆存在争议,嘉靖八年的结果实际是对这些争议彻底地加以论定。  相似文献   

11.
本文试就张之洞在1887年中葡澳门问题交涉中的言行表现,对其捍卫澳门主权的历史贡献作一简要论述。澳门是西方殖民者在华侵占的第一块领土。1535年(嘉靖十四年),葡萄牙人获得了在澳门海面的停泊贸易权①。1553年(嘉靖三十二年),葡人又获在澳门岸边的非永久居住权②。此后留居澳门的葡人日益增多,并在明政府的默许和监督下建立了自治机构,但澳门的领土主权、法治权和驻军权仍归明政府掌管。明政府驻军对葡人行使监督,发现葡人“一怀异志”即“制其死命”③。1582年(万历十年),明政府规定停驻澳门的葡人“每年向香山县纳地租五百…  相似文献   

12.
从嘉靖朝大礼议等事看阁权对皇权的制约孟广军极端君主专制状态下的君臣关系,历来是史学界的热门话题,其中阁权与皇权的关系更是突出的方面。本文拟通过对正嘉交替之际明世宗人继大统及大礼议等重大事件的剖析,就明代内阁对皇权的制约问题试作探讨。一正嘉交替之际,内...  相似文献   

13.
许国     
许国(1527~1596),字维桢,号颍阳。歙县东门人。少年时代在当地求学,先后在歙县斗山书院、黄山符祥寺、齐云山朗灵书院读过书。18岁考中秀才,然后往灵金山(今徽州区呈坎乡灵金山)石山精舍开馆讲学。明嘉靖二十五(1546年),赴应天府(今南京)参加乡试,没有考中,此后又五次参加举人考试,嘉靖四十年,第六次应考,考中第一名举人,俗称解元。嘉靖四十四年,考中第七名进士,按例授翰林院庶吉士。  相似文献   

14.
作为志怪小说之祖的《山海经·西山经》有一节“帝江”的故事:“有神焉,其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敦天面目,是识歌舞,实为帝江也。”(引据袁柯《山海经校注》,下同)对此,诸家已从各层面做了解读。其要点如下:(1)帝江,就是帝鸿,帝江四翼,说明他曾是一只鸟。江、鸿,上古一音之转,偏分可省.《左传》文十八年帝鸿氏有子“浑饨”,正是其分化。“浑炖”促读为“鸿(江)”。(2)帝鸿氏是黄帝的一个“分身”。黄帝为“中央上”之神,《庄子·应帝王篇》:浑饨为中央之帝。所以浑饨实是黄帝的一种“存在形式”。(3…  相似文献   

15.
张居正是一位现实而又精明的封建政治家.他运用自己手中的一切权力把嘉靖初年杨廷和等人的改革浪潮推向了顶峰,使日趋衰败,充满危机的朱明王朝有了超色,在明代历史上闪现了一束耀眼的光彩.综观这一宏大的改革场面,解析张居正改革之进程,我们不得不把观察点集中在张居正个人权力之上.依朱元璋洪武宪制:“六部分莅天下事,内阁不得侵.①”内阁大学士只备顾问而已,对一切政事既无决策权,更无行政权,对大小官吏也无任免权。可这对张居正来说,恰恰是个例外.一切大政方针出自张居正,一切阻碍其改革的大官小吏均遭到张居正毫无留情的指斥,乃至于罢免.张居正的  相似文献   

16.
严嵩入内阁之前,曾担任礼部尚书达六年之久。他主持处理国家礼仪典制诸务,颇得认可,其主要政务保留在他的《南宫奏议》一书中。在处理周边事务时,他既能坚守明朝一贯的以"华夷之辨"和"天下一家"为宗旨的朝贡贸易原则,又能务实灵活地处理与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关系,其积极贡献与嘉靖后期出现严重的贪污腐败和弄权乱政等的恶劣影响大不相同。因此,对严嵩的贡献和历史评价,分时间和事务具体分析、区别对待更显客观。  相似文献   

17.
“帝”是殷人信仰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甲骨卜辞中“帝”与气候现象、社会人事等客体的关系来看,“帝”是殷人对客观存在的无形力量的抽象概括,“帝”具有不可预知性,只能通过占卜去揣测所谓“帝”的意旨。与“帝”同时存在的还有其他自然力量和先人力量,殷人只祭祀有形存在的力量,对“帝”这种纯粹无形的力量只占卜不祭祀,“帝”也不是商朝存在的决定性力量。周代殷后,对“帝”进行了人格化改造,使之成为建立周政权的决定性力量,但“帝”也不是周人的保护神,“帝”或“天”仍然表现出强烈的客观力量的特征,但人也不是无能为力的,通过勤勉修德就可以获得“帝”的眷顾,拥有天命。商朝晚期先王有了“帝”称,西周时“帝”成为政权的决定性力量,战国时有三皇五帝的传说,“帝”开始向人王发展,战国中期秦昭王和齐湣王互称为帝,直至秦王政统一后专称皇帝,“帝”最终完成了由客观存在的无形力量向人世间最高统治者的转变,但其客观力量的内涵始终没有改变。  相似文献   

18.
明太祖设立锦衣卫的最初用意在于强化和提高皇权。但随着明代政治走向的曲折变化,其行为范畴也随着明朝君主的实际具体需要而有所变化。明代司礼监及内阁势力的消长对锦衣卫的行为也产生着实质性的影响作用,锦衣卫镇抚司不仅仅服务于皇帝,锦衣卫的卫帅也视司礼监、内阁权势高下而与之交结,对明代的政治走向影响巨大。考察锦衣卫自身行为范畴的变化,有助于理解明代皇权的发展走势。  相似文献   

19.
嘉靖至万历时期历时近百年,是明代政治文化发生深刻变化的一个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开始之际发生的"大礼议"是一场士大夫政治与皇权政治分庭抗礼的关键性事件,士大夫群体在这场政治冲突中失败,从而,在正统到正德时期承当士大夫政治体制内领袖角色的内阁蜕变成为皇权政治的附庸和工具。隆庆到万历初年,已经发生蜕变的内阁在国家政治中恢复了话语权,但扮演的不再是士大夫政治中心的角色,而是较单纯的辅翼皇权,甚至运作皇权的角色,从而内阁与期待恢复士大夫群体相对独立话语权的中下层士大夫发生激烈冲突。张居正去世以后,内阁弱化,皇帝与士大夫主流群体的矛盾被凸显出来,庙堂政治功能在此过程中瓦解。以"大礼议"为节点,"青词阁老"、"阁部纷争"、"张居正夺情"、"争国本"、"争矿税监"、"党争"等政治现象,一起构成了百年政治文化蜕变的一幅长卷。  相似文献   

20.
日本20世纪90年代的行政改革被称为继明治维新和战后改革之后的又一次重大变革。其内容涉及到行政运营、人员削减、组织改革和再编成、强化内阁的综合职能、地方分权等方面。文章描述了战后日本行政体制的特征,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日本行政改革的背景和内容,探讨了日本行政改革的渐进式道路及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