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水浒传>最早的续书,<水浒后传>李俊等英雄的"海外立国"是其特殊的内容,包含着十分丰富的思想意蕴."海外立国"涉及远涉海外是忠义英雄的无奈之举、创建国家是忠义英雄对中华文化的承传、斥佛入道表现忠义英雄神归故里等几个方面,形象地表现了<水浒后传>"乱世忠义的悲歌"这一主题,以及对故国的思念、对<水浒传>英雄结局的反思,从而说明作者对明末清初严酷现实的极度失望.解析"海外立国",是把握<水浒后传>主要思想意蕴、创作者思想指归与感情倾向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白鹿原>、<家>等现代家族文学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视角观照现代家族文化,都塑造了大家族的维护者、叛逆者、牺牲者、败家子等形象,但主旨截然不同.现代作家对宗法社会进行了无情抨击,全盘否定家族文化,刻画了封建大家族崩溃过程中痛苦挣扎的灵魂.<白鹿原>是"五四"后家族小说一次高层次的复归与超越,它还原了20世纪国民的生存状态,第一次正面描写家族文化,塑造了儒家文化浸染的具有人格魅力的族长白嘉轩.作家在展示传统文化生命力的同时,也揭示了它对人性的压抑与迫害.  相似文献   

3.
李舜华 《浙江学刊》2004,(5):104-109
本文上溯宋元平话、下衍万历以后作品,详细考察了早期章回小说中的一些英雄史诗母题,认为将英雄的出生与宇宙的开辟相联系,赋予英雄一定的叛逆内涵,模糊敌对双方的道德观念,以宇宙秩序的循环来解释新旧历史秩序(新旧英雄)的更替,这一史诗结构已在某种寓意上直接支配了早期章回小说的潜在结构;由此可见,从<三国>、<水浒>,经熊大木诸书、<英武传>等,至<西游>、<金瓶梅>,实际糅入了数百年来新兴市民对宇宙(历史)秩序及秩序中个体存在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呼啸山庄>是展现英国维多利亚时代人物性剐关系和早期女性主叉意识的典型文本.以往的研究忽视了作品所蕴含的性别意识,事实上,与同时代女性作家的创作相比,<呼啸山庄>对传统的两性原则和父权意识进行了较为彻底的颠覆,展示了男女两性由原初的和谐到对立再到和谐的艰辛历程,且在解构的同时,力图建构一种新型、理想的两性关系,寄寓了作家对自然和谐的两性世界的向往与期盼.  相似文献   

5.
张莹 《唐都学刊》2008,24(1):55-57
在近代当代文学的"文化热"中,不少作家从民族远古的或者近代的民俗文化中汲取创作素材,出现了民俗文化向纯文学的强有力的渗透乃至交融.当代作家文化意识的觉醒,使我们的当代文学出现了一些深深植根于民族土壤,同时能以20世纪开放的世界性眼光艺术地把握显示的优秀作品.陈忠实的<白鹿原>、<梆子老太>、<四妹子>、<蓝袍先生>等一系列作品便为我们展示了关中民间人生仪礼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6.
杨玲 《社科纵横》2008,23(6):94-96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深受<楚辞>影响,他对<楚辞>的接受是全方位的.文章以柳宗元<设渔者对智伯问>、<江雪>、<渔翁>三篇诗文中的渔父形象为研究对象,分析论证柳宗元接受<楚辞>的表现.同时,借对"渔父"这一文学意象产生和形成过程的探讨,总结归纳出中国古代文学意象的形成呈链式结构,不同时代关键作家的作用恰似构成链条的各个环节.  相似文献   

7.
对青春的叙述和反思,是文学的重要主题之一.选取国内青春文学的代表作之一<梦里花落知多少>和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两部作品进行比较,不难发现,尽管二者都揭示了关于青春的忧伤问题,形似相同,但无论在表达方式还是在读者接受效果上都存在很多差异:对青春的忧伤,<梦里花落知多少>以繁复的叙事和生活化的语言使人渴望,但终因繁复反而过于通透;<挪威的森林>则以舒展的空间和时代的视野让人产生共鸣,却总让我们从深刻中感受到一种灰色.也正是基于此,青春文学必须对诗意的生活予以全面、深刻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李兴阳 《唐都学刊》2003,19(4):55-59
在中国当代西部作家群中,柏原是一位不能忽略而恰恰多少有些被忽略的作家.他的小说获过全国性的大奖,小说、散文也常被<小说月报>、<小说选刊>、<读者>等广有影响的刊物选发,但评论界却没有投以多少关注的目光.有研究者认为,这是中国西部文学及西部作家被"边缘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新青年>系发行于东北沦陷区、以青年为时象、为敌伪政权服务的一家综合性文化类期刊.其在发表诸多宣扬"王道政治"之言论的同时,也刊登有表现真实人生与现实的文学作品和论析尚属坚实的文学批评文章.<新青年>时东北文学的批评在刊物的自身历史行程中可分为三个阶段:在其早期,<新青年>多关注东北现代作家作品的研讨;中期则重在从宏观视角对东北现代文学进行整体分析与历史梳理;后期的<新青年>中,文学批评的文章已极为罕见,它用更多的版面刊发了较多的文学作品,呈现出与文学批评并不对称的态势.尽管如此,<新青年>在推动和发展东北现代文学批评过程中,仍发挥了重要作用,显示出特有的地位,一些篇章凸现着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0.
白先勇首先是一位怀着浓浓乡愁的作家,著有<永远的尹雪艳>、<台北人>、<谪仙记>、<孽子>等作品.旅美学者夏志清教授曾评价说:"旅美的作家中,最有毅力,潜心自己艺术进步,想为当今文坛留下几篇值得给后世朗诵的作品的,有两位:於梨华和白先勇."他甚至赞誉白氏为"当代中国短篇小说家中的奇才,五四以来,艺术成就上能与他匹敌的,从鲁迅到张爱玲,五六人而已."  相似文献   

11.
战后日本职业教育及其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高国民教育水平、努力使全体人民从少年到成人都掌握职业技术能力,一直是日本国的优先战略.自从19世纪中期日本明治维新以来,职业技术教育就是日本极为重视的领域之一.1969年,日本就制定了<职业训练法>,70年代末,又相继制定了<职业安定法>和<雇佣对策法>.1985年,又对<职业训练法>进行了较大修改,并更名为<职业能力开发促进法>.这些法律使日本的职业教育形成了一个完备的、有序的体系.  相似文献   

12.
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问世至今,在文学接受的历程中呈现出论争、改编、质疑、肯定等多种接受形态.最初关于作品的论争和作家的修改说明了文学接受过程中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对文学艺术阐释的强力规范和压抑;新时期出现的"红色经典"的质疑与消解是人们文学阅读中"游移视点"的接受反应;而对于<青春之歌>的再解读则是立足于新的文化视野和批评语境对经典文本的特殊观照.<青春之歌>在承传中进行着新的历史重建,凸显出新的文学接受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
<尚书>叙事富于神话的想象和幻想,保留了大量上古原始神话的片段,尤其是<虞夏书>,更可以看作是历史化了的我国上古神话与传说的汇集.其中,有关虞舜的神话和有关鲧禹治水的神话构成了<虞夏书>的核心部分.这些神话内容使<尚书>在历史叙事之外,更增添了由想象与幻想等虚构叙事所带来的形象性,使故事情节更为曲折复杂、绚丽多彩,人物形象更为丰满生动.本文以<尚书>的虞舜神话为研究对象,追溯并分析该神话的原型意义,以期说明神话内容对<尚书>叙事文学性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4.
张爱玲,这个被小资们尊称为"祖师奶奶"的女人,1995年9月8日在美国洛杉矶逝世,这位沉没了多年的作家一夜间又浮上水面来,她的逝世使她的名字在文坛上再一次复苏,而且是前所未有的轰动.自她逝世14年来."张爱玲热"绵延到了21世纪,从来没有冷却过,<同学少年都不贱>,<郁金香>,<色·戒>.<倾城之恋>等一部部新发掘出来的作品和被大导演改编的影视作品为"张爱玲热"推波助澜.她的作品屡屡再版,汤唯、陈数、吴倩莲、林心如等女明星,都是通过她的同名影视作品而走红的.  相似文献   

15.
俄罗斯语言大师伊万·布宁一生漂泊,其作品浓缩了作家对爱情、生死及人生意义等永恒主题的探讨,充满了强烈的悲剧色彩.小说<净身星期一>中,作家主要选取"黑"、"白"两种冷色调意象对作品中的人物和景物进行细描重染,在色由神生、神色辉映中烘托出强烈的悲剧气氛,深化了文本旨味,同时也深切地表达了作家对人生变幻无常、爱情短暂易逝、命运无法预测、幸福不能永恒的悲凉感受,寄寓了作家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忧虑,对民族命运的担忧以及对祖国的思念.  相似文献   

16.
<史记>以其悲剧篇目之多,悲剧人物之众,悲剧类型之复杂,形成了全书浓郁的悲剧氛围.在<刺客列传>中,通篇以报知遇之恩为叙事的主线,成功地刻画了一大批知死勿让,杀身成仁的刺客形象.其中豫让这一人物形象,身上的悲剧色彩又最为浓重.作品是灵魂的回声,一部文学作品的风格特色,就是作家人格的物化形式,有什么样的人格,就会有什么样的风格特色.作者司马迁所处的时代及其个人经历,对<史记>悲剧美的形成同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悲剧美是<史记>中最为打动人心的地方,是<史记>文学性的精髓所在.  相似文献   

17.
尚一鸥 《日本学刊》2008,(2):141-151
日本的村上春树研究始于作家的处女作<且听风吟>获"群像新人文学奖"的1979年.28年间计出版学术类著作92部,而仅从日本国会图书馆资料库的<杂志纪事索引>中便可以检索到学术论文530篇,散见于报刊的文章更难以计数.学术界的投入在现代以来的作家作品研究史上是空前的,以评论家、大学教授为主体的研究群体中,大家云集.人们关注了村上现象与日本当代文学、村上的后现代主义小说技巧、创作意识与小说倾向,以及外来影响与村上小说文本风格等相当宽泛的领域.与此同时,批评与攻讦的声音也从未消失过.村上一直是在褒贬毁誉中持续着自己的创作历程的.  相似文献   

18.
<西游记>在明清时期的传播,除了版本、评点等方面外,还存在着植根于小说文本而又在<西游记>文本之外的隐性传播.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游历式的叙事结构的延续和模仿,情节的移用和改变,人物、法宝等的摹拟与搬入.明清时期<西游记>的隐性传播有不同的倾向与特色.这种传播一方面扩大了<西游记>小说的传播范围与影响,也使其传播发生了某种变形,反映出不同时代<西游记>传播上的差别.  相似文献   

19.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勤于变换写作手法的先锋性实验派作家,她的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常有出人意料之笔.萧红从由鲁迅作序、胡风写读后,发表<生死场>以来,她的结构一直是有争议的.20世纪30年代就有"结构不坚实"的微词,而她却逆势创作了短篇小说<手>、<家族以外的人>、<小城三月>,结构完美地无可挑剔.40年代,茅盾掩饰不住对<呼兰河传>的溢美之情,称其为"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新时期,杨义则进一步将她的小说定位为"诗之小说",称其为中国"30年代的文学洛神".  相似文献   

20.
经学在汉初正式形成,大约与此同时,史学也崭露头角.而<春秋>则寓"空言"于行事"之中,一直兼具经学与史学的双重特件.<公羊>、<嗀梁>乃<左传>侧重继承<春秋>义法,显示出经学的特点:<史记>也继承<春秋>,但其所凸显的却是史学的特点.显然,正是<春秋>兼具经与史的双重特性,促成了经史之间有着始终的关联,但也正因为继<春秋>者所侧重的特点不同,最终促使了经史在学科上的分离.在经史分离的过程中,<史记>无疑处于其间的关节点,它于著述宗旨、著述路数以及著述体例上都发凡起例,从而使史学真正独立于经学,而这些正凸显出<史记>在中国古典史学上之承前启后的地位与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