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蔡邕(公元132——192年)东汉文学家、书法家。陈留圉(今河南省杞县)人。少时博学有文名。灵帝(公元168——189年在位)时为郎中。后拜左中郎将,人称“蔡中郎”。因当时经籍文字多谬,他与杨赐等于熹平(公元172——178年)四年,奏定“六经”文字,立碑太学门外。几年后他因上书论朝政阙失和纠弹宦官、权贵,遭到诬陷,获罪流及朔方(治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杭锦旗北)。遇赦后,畏宦官陷害,亡命江海二十年。董卓专政,他被任为侍中和中郎将。董卓被诛后,他为王允所捕,囚死狱中。他通  相似文献   

2.
《南都学坛》2017,(5):5-11
东汉中后期宦官干政的现象愈演愈烈,至灵帝在位时期,宦官的权势达到顶峰。灵帝时期的宦官集团在与朝臣的斗争中兴起,亦在与朝臣的斗争中覆亡。灵帝在位初期,宦官与灵帝之间有着权力转移的过程。宦官集团在灵帝的支持下全面干政。在灵帝的有意扶持下,形成皇帝、宦官与朝臣间的特殊三角关系。灵帝时期的宦官集团对东汉后期政治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3.
王粲在建安七子中可称为佼佼者,他年轻时就很有才名,被当时的大学者蔡邕誉为“有异才”(《魏志》本传)。王粲活动的时代在东汉末年,当时军阀混战,时局动荡,生灵涂炭。初平元年(190),大军阀董卓放火烧了洛阳,挟持汉献帝刘协及附近居民数百万人迁往长安。王粲也随至长安。初平三年(192),董卓被杀后,部将李傕、郭汜等起兵攻下长安,烧杀抢掠,无所不为,百姓惨遭屠戮,士大夫知识分子仓皇逃散。这时王粲避难荆州,依附荆州刺史刘表。刘表认为他容貌不扬而又体弱,不予重用。建安十四年(209)他归曹操,为丞相掾,  相似文献   

4.
《三国演义》可说是一部形象形了的“资治通鉴”。它通过形象,充分阐述了一个集团、一个阶级,要战胜他人,取得政权;取得政权后能能巩固政权;必须要有人才,要善用人才。所谓“得人者昌,失人者亡”,这已经是一个格言了。书中通过正反各方面的形象,反复阐明了这一真理。《三国演义》开始第一回就说明东汉的失政,是起于桓帝的“禁锢善类”;灵帝的杀害窦武陈蕃,流放蔡邕;人才遭害,宵小横行,朝政日非,才引起黄巾起义。第三回董卓之能窃据中央政权,是一度重视人才,对蔡邕一月三迁其官,又得了吕布;后失去吕布、李肃,却遭到覆灭。吕布不听陈宫,公孙瓒不用赵云,都遭败亡,他如袁术袁绍,刘表刘璋,  相似文献   

5.
汉末灵帝时宦官充任的中使甚嚣尘上,但在献帝时突然消失,这是因为灵帝崩后袁绍诛尽宦官,而献帝是个无权的君主,汉末未再出现中使。曹魏因耻于其祖辈曾为宦官,也一直敌视和限制宦官。蜀国以汉的承绪者自居,在汉末士人普遍仇视宦官的背景下,虽然后期出了一个宦官黄皓,但并未重新形成宦官系统,所以魏蜀都没出现中使。吴国的心态比较放松,加之吴主孙权的权力比较集中和稳定,所以中使在吴国复活,并得到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汉末灵帝时宦官充任的中使甚嚣尘上,但在献帝时突然消失,这是因为灵帝崩后袁绍诛尽宦官,而献帝是个无权的君主,汉末未再出现中使.曹魏因耻于其祖辈曾为宦官,也一直敌视和限制宦官.蜀国以汉的承绪者自居,在汉末士人普遍仇视宦官的背景下,虽然后期出了一个宦官黄皓,但并未重新形成宦官系统,所以魏蜀都没出现中使.吴国的心态比较放松,加之吴主孙权的权力比较集中和稳定,所以中使在吴国复活,并得到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十八路诸侯讨董卓,是《三国演义》(以下简称《演义》)中一个著名的故事。本文拟通过这一故事,对罗贯中处理历史题材的方式方法,进行初步的考察。 一 历史上的“讨董卓” 据《三国志》和《通鉴》等史书记载,公元一八九年,董卓专权,废少帝,立献帝。东郡太守桥瑁假借“三公”的名义,发出一篇文告,指控董卓的罪恶。公元一九○年一月,关东(函谷关以东)十几个州、郡的官员,共同起兵讨伐董卓,推举袁绍为盟  相似文献   

8.
《悲愤诗》的写作时代考张晓兵《悲愤诗》笔力遒劲,感情激昂,从内容的角度来说,无疑是上好的作品。过去的考据者对这首诗的作者有所怀疑:或疑骚体章非蔡琰所作,或疑两章均非蔡琰所作。怀疑的中心点,如范文澜先生所说:“(蔡琰之父)蔡邕为董卓所尊重,蔡琰被南匈奴...  相似文献   

9.
王粲(公元177—217年),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今山东邹县西南)。父、祖、曾三世为汉三公,少年时在长安即得到大学者蔡邕的常识。十七岁时,董卓余党作乱长安,粲南下投靠名列“八顾”的荆州刺史刘表,表虽外示优宠,实不予重视。表卒,王粲劝其子琮降曹,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 王粲号“建安七子”之首。曹丕《典论·论文》说,“粲长于辞赋”,并举其《初征》、《登楼》、《槐赋》、《征思》,“虽张、蔡不过也,然于他文,未能称是”。其辞赋现存二十五篇,在建安作家中是流存较多的。但其  相似文献   

10.
《说苑》是刘向辑录西汉皇家和民间藏书中的有关资料,然后加以选择、分类、整理而成的杂著类编。刘向(公元前77—前6年)。本名更生,字子政,西汉沛(今江苏沛县)人。他是汉高祖刘邦之弟楚元王刘交的四世孙,汉宜帝时任散骑谏大夫。元帝时,由于屡用阴阳五行推论时政得失,弹劾宦官与外戚专权误国,曾两度被捕下狱,并免为庶人。成帝即位,重新受到任用,先为护左都水使,旋升光禄大夫,领校中五经秘书(皇家收藏的典籍),后来又曾担任中垒校尉。由于他总  相似文献   

11.
历来论吕布者,都认为他是一个天性反复无常之人。事实上,吕布杀丁原投靠董卓,是因为认同董卓反宦官的政治态度;杀董卓,则因反对董卓代汉,是二人政治上分道扬镳的结果,貂蝉并非主要原因。在东汉末年天下分崩、群雄四起的社会环境中,大多数人都急于找到施展自己才干的舞台,吕布也不例外。吕布在当时称得上"英雄",因而成为一些实力集团争取的对象。他只是一个有虓虎之勇的武将,并非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而社会的政治需要及其本身的才能,又偏偏不断地把他推向政治斗争旋涡的中心,在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中,弃旧图新的选择只能通过弃而杀之来实现,并非他天性好杀。吕布诛杀董卓,在历史上是一件有积极意义的事情,一是为国为民除了一大害,二是避免了一场旷日持久的讨董战争,使历史的发展少了一个曲折。  相似文献   

12.
以细致深入的文本阅读为基础,结合详尽的背景史料分析,考察汉末名士蔡邕与灵帝、献帝时期以建安七子为代表的士人的交游活动。蔡邕的一生约与汉末顺、桓、灵三朝相始末,正值东汉王朝从衰败走向覆灭的时期,他才华横溢,学识渊博,又出身陈留望族,交游比较广泛。他一生中对后辈晚学多有扶携奖掖,无论是对曹操、边让,还是对王粲、阮璃、顾雍等人的真心赞扬和大力举荐,都常为后人所称道,他性格中纯真、坦诚的一面,也在这些交往中得到体现。作为一位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他是东汉向晋魏时代过渡的代表性人物,考查他的交游活动,有助于了解汉末士林的整体风貌。  相似文献   

13.
在东汉政坛上 ,董卓堪称是翻云覆雨 ,炙手可热的一代枭雄 ,而在《三国演义》中 ,他则被塑造成一个被彻底否定的人物形象。由此可以见出 ,《三国演义》的人物塑造体现了作者崇德尚智的价值取向、民族文化的优越意识和儒道合一的美学理想 ,并由此形成了一个具有独特认识价值的人物评价系统  相似文献   

14.
一、题解《观沧海》和《龟虽寿》这两首古诗选自曹操《步出夏门行》组诗。《步出夏门行》又名《陇西行》,属于乐府《相和歌·瑟调曲》。全诗除“艳”(即序曲)以外,由《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和《龟虽寿》四章组成。《观沧海》和《龟虽寿》是这组诗的一、四两章,千多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曹操(公元一五五——二二○年),字孟德,沛国谯郡(今安徽毫县)人,是东汉和三国之际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他出身宦官官僚家庭,社会地位比士族地主低,因此同豪门士族存在一定矛盾。他一生曾历任洛阳北部尉、骑都尉、济南相和丞相等职。汉献帝  相似文献   

15.
蔡邕生年考     
蔡邕是东汉时期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有关他的生卒年,总结起来,大致有三种说法:一是认为蔡邕生于公元132年;二是认为蔡邕生于公元133年;三是认为蔡邕生于张衡卒后,即生于公元139年后。通过对文献和史书中证据的考察对比分析,可以认为,蔡邕生于133年卒于192年这个说法相对比较可靠。  相似文献   

16.
《南都学坛》2017,(3):1-12
东汉桓灵时期外戚与宦官互相争斗,构成了独特的外戚与宦官政治。外戚梁冀专权弄私,杀戮李固、杜乔,颠覆了当时的社会价值,也充分展现了梁冀极权独裁者的暴虐性格。外戚窦武,请愿桓帝,声援并跻身于党人队伍,又因诛杀宦官未果,蒙受杀身之祸,彰显了周至汉代儒家所培育的士人与忠臣形象,其失败表明儒家治国理念已经不能指导当时社会历史所出现的新问题了。外戚何进的出身是卑微的,其与宦官的结怨,是汉灵帝故意制造的,也是历史趋势,但是他却依赖"包藏祸心,乘时构乱"的袁绍兄弟,不利用手中权力翦除宦官,却调集董卓等将领胁迫皇太后,导致兄妹意见分歧、政治的极端紊乱,王夫之言其"心胆失据",的确是有道理的。  相似文献   

17.
1916年,19岁的张国焘进入北京大学读书。他很幸运,这一年正是李大钊留学日本归国的一年。李大钊先后任《晨钟报》、《甲寅》月刊编辑,积极投入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第二年年底,李大钊被聘为北京大学经济系教授,转年兼任北大图书馆主任。十月革命后,李大钊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张国焘如饥似渴地阅读李大钊的革命文章,感觉深受教育和鼓舞。在1919年的“五四”运动中,有许多学生领袖人物被捕。为营救那些被捕的学生,陈独秀连夜起草并且亲自到大街和戏园散发《北京市民宣言》传单,因而被捕。李大钊为营救这些被捕学生,为营…  相似文献   

18.
蔡邕是东汉后期的文坛巨匠。他对于骈俪化的追求和探索,对六朝时的骈文创作有直接的启发意义。同时,蔡邕的文章,尤其是碑文,无论是对于儒家经典及其精神的体认,还是使事用典,都表现出学者之文富有深厚的经史传统的特质。这对于魏晋以来文坛上流行的一些浅薄庸俗的文风有针砭的意义。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就有见于此两端而对蔡邕的创作、艺术风格及其文学史意义做出了全面的评价,尤其是专门将碑文作为独立的文体加以探讨,有力凸显了蔡邕在文学史上的开创性意义。  相似文献   

19.
夏完淳是明末著名抗清将领,又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天才少年诗人,他儿时便能诗能文,且在政治和军事上具有独到的见解。他十四岁束发从军,投入反抗清军的斗争中,在年仅十七岁时壮烈牺牲。夏完淳在十几年的生命中,留下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其风格悲壮豪迈,苍凉蕴藉,尤其是在其被捕之后所作《别云间》和《狱中上母书》,感情充沛真挚,成为了千古流传的佳作。通过这两篇作品,可以使我们了解作为诗人的夏完淳,并把握其诗文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青衣赋》是东汉辞赋大家蔡邕的代表作之一。由于学界对该赋写作时段的判断失准,导致其主题及文学史意义被遮蔽。结合蔡邕生平、赋中所涉地名典故及汉代同类型作品写作体例综合考察,可以推断《青衣赋》作于汉灵帝光和元年蔡邕被流放五原途中。赋中对女性体态及男女欢会场景的描写,既是对汉代美女赋旨在讽劝,终归雅正写作模式的突破,更是对汉代流行的红颜祸国观念的挑战与超越。《青衣赋》不仅使婢女进入文学的表现视野,其才子佳人遇合的故事情节,也开后世文学特别是小说戏剧中才子佳人遇合模式之先河。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