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引咎辞职”的内涵与本质的探讨,指出“引咎辞职制度”与“行政问责制”的区别。并在基础上,从适时建立“责任政府”、鼓励和规范社会公众和社会舆论的监督行为、健全和规范“引咎辞职机制”三个方面对引咎辞职制度的建立、健全进行了深入讨论。  相似文献   

2.
"引咎辞职":现状、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党政干部"引咎辞职"在中国经历了一段曲折发展的历程.根植于公务员制度基础上的"引咎辞职",在欧美国家长期以来都是依据"应然"状态在运作的,而中国推行的处于"实然"状态的"引咎辞职"较其"应然"状态发生了巨大变异,呈现出突出特征.这是由中国国情所决定的,而且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要进一步完善"引咎辞职"制度,必须着力解决好四个问题:"引咎辞职"的操作性问题;"引咎辞职"者的权利保障问题;"引咎辞职"的力度问题;"引咎辞职"的合法性问题.  相似文献   

3.
浅议我国领导干部引咎辞职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良俊 《学术探索》2004,(12):14-17
引咎辞职是现代民主宪政的一种制度安排,是建立责任政府和政治文明的必然要求。引咎辞职制度是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有利于改变政府官员"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为官理念,增强政府工作人员的责任感,解决领导干部"能上不能下"的难题,改进干部管理的方式,提高管理干部的水平,从而为我国建立责任政府提供强有力的制度支持。  相似文献   

4.
建立领导干部引咎辞职制度 ,必然涉及到认定标准、主体确立、实施程序和安置途径等重要内容 ,对这些内容的设定、理解和确认是我们在建立领导干部引咎辞职制度时 ,必须考虑的几个关键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引咎辞职的双重效应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作为一种与首长负责制相结合的制度安排,引咎辞职制有助于强化对权力的制约和责任的追究,然而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即使是在法治堪称健全的西方政界,“引咎辞职”历史上的屡次行使,也不排除个人逃避主要责任,政府变相予以保护之嫌。在现今中国,尚未建立定型而完善的民主和法治体制,若过快推行引咎辞职手段,更有一种减弱对权力的约束,导致行政权力的低效用行使,甚至可能成为政府文过饰非的工具。因此,为避免引起诸多不良后果,我国宜审慎推行引咎辞职制。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劳资两利"思想新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毛泽东"劳资两利"思想的精神实质是在劳资矛盾和冲突中的两利;劳资利益存在着区别的两利;"劳资两利"中的国家利益.在实践中,毛泽东主张以思想教育为手段,引导各方人士领会"劳资两利"实质;以劳资和谐为目标,积极稳妥地解决各种劳资纠纷;以制度建设为根本,建立和健全"劳资两利"的保障体系.以史为鉴,我们应建构非公有制企业雇主与雇工间战略伙伴关系,以缓和劳资双方的利益矛盾;建立非公有制企业共产党和群团的组织制度,加强对劳资关系的协调保障;完善调整非公有制企业劳资关系的法律制度,进一步加大监察和执法力度.  相似文献   

7.
"入世'后,中国人力资源开发面临人才成长与发展的环境危机,但"入世"也使国人增强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意识,加强了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面对机遇和挑战,我们应当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大力发展教育,加大人才制度的改革,建立和健全人才录用与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8.
孙浦沂 《理论界》2013,(1):167-169
《公务员法》中的"引咎辞职"制度无论是在制度设计,亦或是在具体实践过程中都存在种种问题。而产生这一系列问题的根源在于我们对"引咎辞职"制度这一舶来品未有客观、理性、正确的认识。没有认识到"引咎辞职"所体现的道德自发性与政治责任感是不能被法强制的。而想通过一劳永逸地将"引咎辞职"制度化来达到调高官员责任意识,打造责任政府是行不通的。与其这样,不如更加务实去地建立完整的行政道德伦理体系与加强外部力量的参与。  相似文献   

9.
张仲良 《江汉论坛》2005,(1):141-142
由于工作上的需要,笔者常常翻阅《江汉论坛》,成为她的忠实读者。《论坛》上的许多文章观点新颖,论证扎实,使笔者大开眼界,受益良多。不过,《论坛》文章中偶尔也有一些瑕疵,使人觉得美中不足。这里,笔者就其中的两处做一些分析说明。一《江汉论坛》2004年第7期载有《领导干部引咎辞职制度建设的系统思考》一文,作者在文中探讨了领导干部引咎辞职的内涵与性质、功能与作用、认定标准及配套措施等问题,令读者深受启发。在谈到“引咎辞职”的内涵时,作者说:“无论是从用语规范的角度还是有利于引咎辞职制度建设的角度看,都应当对‘引咎辞职’一…  相似文献   

10.
"赔钱减刑"契合恢复性司法理念,有助于保护被害人权益,但"赔钱减刑"的适用必须有相应的制度基础和规范依据,要树立以人为本的量刑理念,确定"赔钱减刑"的适用对象,明确规定其适用范围、适用条件、适用程序,建立犯罪人人格调查制度,赋予被害人量刑参与权.  相似文献   

11.
"无为问责"是建立在"权责一致、有权必有责"理念上的一种问责制度.完善"无为问责"制度,必须规范"无为问责"程序,杜绝"家长式"问责;坚持权责对等,避免简单化"苛责";明确"无为问责"范围,区分责任限度;扩大"无为问责"主体,拓展多维问责;加强"无为问责"制度建设,完善相关制度;提升公务员责任意识,优化问责环境.  相似文献   

12.
中共中央最近颁布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对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作出了科学、规范、严密的规定,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提供了制度保证.认真贯彻落实<条例>,积极推进干部制度改革,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干部管理机制,关键是健全和完善科学的干部考察、评价、监督、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3.
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误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把现代企业制度等同于公司制,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作为企业的任务和搞好企业管理的关键是对现代企业制度认识上的三个误区.本文通过对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公司制以及企业管理之间关系的理论探讨,剖析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三个误区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  相似文献   

14.
财产发现制度是对物执行制度的核心.我国被执行人财产发现制度缺乏对被执行人责任的规定、缺少社会财产登记公示体系和社会协助执行体系作为配套效率不高.针对上述原因,应建立和健全强制执行财产发现制度,解决"可执行财产难寻"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文化法学在美国法律界属于新兴研究领域,而在德国则主要体现为"文化宪法学"及"文化国家"学说。中国文化法律制度的建立健全,主要体现为文化法体系及其实施机制的建立健全。借鉴德国文化宪法学理论,中国应当以"文化宪法规范"为"金字塔塔顶",建构"文化公法"、"文化私法"和"文化经济法"等多层次规范体系,通过"文化宪法"的"立法实施机制"建立文化法律制度,通过"文化宪法"的"规范整合机制"健全文化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6.
张永春  蔡军 《人文杂志》2005,(6):155-159
社会养老与家庭养老应并重并举.老年人不仅是需要物质赡养的经济人,更是需要精神赡养的社会人.目前人口老龄化的严峻现实在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更新理念和制度创新.我们应健全养老保险的资金、服务、精神三大支持系统,新创免利息税的"个人养老特别储蓄制度"和"子女养老社会保险金制度",允许"以房换养"、"以地换养"、"以股换养",试点后普及"养老劳务储蓄银行".  相似文献   

17.
"圆明园铺膜事件"对环境影响评价法的拷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立法和执法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在立法方面,对违法建设者不仅应要求其补办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手续,还应对其处以罚款;应规定环评机构①就其评价结论的内容向法律负责;应当明确公众参与的途径、程序和救济方法.在执法方面,应当着力解决一些行政主管机关"有法不依"、对某些行为主体"违法不究"、对环评机构管理不力等问题.同时,应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完善与我国环境法的整体完善有机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8.
区域合作的社会资本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合作的顺利运行离不开信任、规范、参与网络、文化认同等社会资本.其中,社会参与网络是区域合作的渠道与载体;规范是区域合作的运行准则;信任是区域合作的心理基础;文化认同是区域合作的"黏合剂".当前我国区域合作存在诸多困境:区域合作意识淡薄、地方保护主义严重、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区域合作法律法规制度缺失等导致地方政府间合作机制发展缓慢、合作成本较高,需要将社会资本纳入区域合作的分析视角.除了政府主导的行政层面的区域合作与区域协调之外,还应考虑社会资本的因素.在各行政区之间加强互惠互补的竞争合作意识、健全区域合作制度、建立区域合作网络、增强文化认同、构建区域信用体系等.  相似文献   

19.
论析"经济人"与价值规律及市场经济形成的内在联系,认为"经济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本质具有"两面性",即促进经济发展的一面和损害经济效率的一面;并据此试图阐明:解决我国现存的主要经济问题,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是通过完善法治,建立有效的利益激励机制、公平竞争机制和监督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20.
党内选举是党内民主的基础和关键.中国共产党建党90年来,党内选举制度经历了初步探索、曲折发展、日益健全与完善三个阶段.进一步完善党内选举制度要求我们:党管干部的内容应与时俱进;坚持选举的公平竞争性原则,避免选举的形式化;逐步扩大选举的范围和层次;进一步规范差额选举制度,适当扩大差额选举的比例和范围;建立与选举制度相配套的弹劾罢免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