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 粉碎“四人帮”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又出现了研究杜甫的热潮。据不完全统计,自1977至1985的九年间,各种报刊发表的杜甫研究论文多达一千二百余篇。这些数量众多的论文,涉及到杜甫研究的各个方面,现分七个问题,作一简要综述。一、杜甫研究的重新兴起杜甫研究的重新兴起,是从批判梁效的《杜甫的再评论》开始的。这方面的文章有二十篇左右。大家主要是从政治上进行批判,着重揭露了“四人帮”操纵御用写作班子炮制反动文章的政治目的。这个阶段杜甫研究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对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第二册杜甫部分和郭沫若《李白与杜甫》一书的批评。前者,文章只有三篇,可以陆侃如《与刘大杰论杜甫信》为代表。陆文集中就所谓杜甫后期“轻儒重法”问题,提出商榷。指出在杜诗提到的三百三十多个历史人物中,被“四人帮”封为“法家”代表人  相似文献   

2.
一、中原学研究与取得的成果 从2016年提出中原学到现在,应该说中原学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省内许多专家还包括省外部分专家也都陆续发表了相关研究成果,作为《河南社会科学》中原学专栏主持人,我邀约一些专家写了一些文章,应该说这些成果对于深化中原学研究很有意义.我们也举办了一些研讨会,当然这些研讨会都是挂名,"中原学与××",实际上大家也知道,中原学研究本身还真没有达到研讨会的要求,总体来说,从2016年大家不知道什么是中原学,李庚香研究员提出来之后,大家逐渐做,深入研究,从理论架构上进行研究,还是取得了一些收获.  相似文献   

3.
关于道德教育的超越性本质这一命题,《教育研究》1996年第3期发表了一组文章。这些文章虽然论述了超越性与适应性的辩证关系,却未能触及更深层次的问题,那就是:提出这个命题的真实意图何在?它要超越什么?它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得以实现?这三个问题集中起来就是:德育的超越本质何以成立?本文将着力探讨这个问题。笔者以为,提出道德教育的超越本质,或认为道德教育是一种超越,这是对时代误1区的超越,对传统的德育指导思想的超越。众所周知,我国正处于一个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历史时期。在经历了长期的挫折和迷误之后,我们…  相似文献   

4.
《天津社会科学》1986年第4期发表的沈越《“资产阶级权利”应译为“市民权利”》一文,是一篇好文章。它解答了长期以来困扰着人们思想上的疑惑,极有说服力地论证了文章的论题,使人们读后信服之感油然而生,不能不点头称是。这是沈文对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的一大贡献。但该文关于按劳分配与市民权利的关系的论述,窃以为还未尽完善,尚有可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5.
章宏伟 《云梦学刊》2011,32(6):24-25
我来自北京故宫博物院,目前在做故宫学研究。我对《四库全书》与“四库学”没有研究,也就没有发言权。故宫博物院与《四库全书》有一种天然的联系,文渊阁《四库全书》是修成的第一部全书,从乾隆四十六年告成.即庋藏于宫中的文渊阁。溥仪出宫后,归故宫博物院保管。后随文物南迁转运到台湾,保存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这是迪志制作出版的《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的底本。主办方因为这一层关系,希望我来讲一讲“四库学与故宫学”。  相似文献   

6.
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世界的改造。但以往对马克思主义这一命题的理解和阐述都还有不够的地方。比如,什么是必然?通常理解为外部自然界的规律,而把社会规律排除在外。又如,自由是一个历史过程,但很少从自由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来阐发这一过程。对于这些问题,笔者认为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有明确的论述,学习这些论述,对于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7.
随着新维特根斯坦派的兴起,如何从总体上把握《逻辑哲学论》的思想再度成为学术讨论的热点。新旧各种解读意见之间的争论主要围绕维特根斯坦为何要将自己书中的命题视作没有意思的空谈而展开。传统解读者大都倾向于认为,尽管构成《逻辑哲学论》的命题本身没有任何意思,但通过它们可以显示出形而上学真理。而新维特根斯坦派则认为,应果断地将这些命题看作是不仅毫无意思而且也无法显示任何东西的纯粹空谈。这些针锋相对的解读意见虽各有道理,却未能足够细致地考察维特根斯坦用“我的命题”这一短语到底意指他书中的哪些命题。而只要严格按照该书所使用的命题编码系统,不仅从纵向而且从横向上看待这些命题之间的层次区分与相互关联,便可望寻得一条全面理解该书思想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内外因论     
内外因论《宁夏社会科学》1995年第2期刊登陈炳枢如题文章认为,事物变化的内外因及其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命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多有论及,但首推毛泽东在《矛盾论》中的专题论述。作者从七个方面进行了探计:一、毛泽东并没有说内外因就是内外矛...  相似文献   

9.
社会思维学的构想──兼与曾杰同志商榷肖显静自从钱学森同志倡导建立社会思维学这门学科以来,很多同志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有意义的工作。曾杰同志就是其中的一位。近几年,他在《求是学刊》、《学术交流》。《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一组相关文章,对社会思维学的基本概念...  相似文献   

10.
肖丽君 《船山学刊》2006,(3):111-114
诗性智慧这一概念源于维柯的《新科学》。维柯认为,人类的智慧有两种:诗性智慧与玄学智慧。维柯的贡献在于提出了这一命题,但他没有看到诗性智慧对于理性智慧的启发与促进作用。本文从概念的提出、在中国历史文化的接受以及它与理性智慧的关系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1.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白和杜甫代表了中国诗歌的最高成就,一向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但总的说来,对李白研究远不及杜甫研究兴盛。无论是诗歌的笺注、年谱的编撰还是诗句的评点、诗艺的探讨,都表现出研李者少,习杜者众的态势。唐以后,杜诗研究不断发展,金人元好问正式提出“杜诗学”这—概念,标志着杜诗学正式成为一门学科。20世纪80年代以来,杜诗学有了长足的进展,廖仲安、张忠纲、许总等先生都曾在这块园地中辛勤耕耘,产生了丰硕的成果。胡可先先生新近问世的《杜甫诗学引论》(下简称《引论》,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版)一书,在前人…  相似文献   

12.
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中,明确地提出了“发展是对立面的‘斗争’”这一命题。究竟如何按照列宁主义的本意来理解这一点,这是我们认真探讨和合理解决事物发展的动力问题必须搞清楚的一个关键问题。多少年来,我国哲学界大凡论述矛盾斗争是事物发展动力的文章,都引述了列宁这一命题作为依据。刘锋、张传芳同志发表的《矛  相似文献   

13.
关于这个问题,国内曾在1951年《新建设》和1959年《文艺报》上讨论过两次。可惜都没有展开深入下去。最近,在《外围文学研究》杂志上又有文章论述这一问题。为了参加讨论,特把自己一些不成熟的意见发表出来,希望能引起争鸣,从中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4.
一九八一年四月号《学术月刊》发表了拙作《伦理美学》,其后著名哲学家张岱年先生在《文汇报》上发表了《大力开展伦理美学的研究》,接着一些社会科学刊物也陆续发表了关于伦理美学研究的文章。这是一种很可喜的现象。但伦理美学作为一个新的学科究竟能否成立,它的基本范畴规律究竟是什么,当需作进一步的论证。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再谈点意见,希望能有助于这一新学科的真正建立。  相似文献   

15.
我撰写的《剖析谈“三”色变、见“中”就批的原因》(原载《广西社会科学》1994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哲学原理》同年第6期全文复印)发表之后,在学术界没有什么反应,我确实有点着急.十六个月后,朱宝信同志发表了题为《为什么不宣提“一分为三”?》的献疑文章(载《广西社会科学》1995年第4期),我读后由衷地感到高兴,不过还是有些想法和意见,需要提出来供宝信同志和学术界同仁参考.一、希望开展一场关于“一分为三”命题能否成立的学术争论1982年7月,我的拙作《“一分为三”新议》(《争鸣》1982年第3期)发表了,顿时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的反响:《新华文摘》作了论文提要介绍,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哲学原理》全文复印,还有其他文摘报刊和各种资料都作了反映.半年后,林青山、李烈炎两同志发表了题为《“一分为三”是唯物辩证法的命题吗?》(《争鸣》1983年第1期)的商榷文章,指出:提出所谓“一分为三”的命题,不仅缺乏理论根据,而且也不符合事实,完全是从想象中推论出来的.一场关于“一分为三”命题能否成立的争论眼看就要开展起来.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争论并没有进行.尽管如此,但我还是坚持不懈地进行研究,并且不断地发表该命题的文章,至今累计已有93篇、其间,有王旭东、王威廉、王征国、  相似文献   

16.
谢佐在《青海社会科学》第五期上发表如题文章。指出:要深刻地了解一个民族,莫过于首先了解她的文化。藏族有着悠久而丰富的文化遗产,有着独具青藏高原特色的文化内容.对于藏族文化的研究,是当前藏学研究方面的一项重要任务。文章从三个方面对藏族文化进行了论述.一、藏族文化的分期分类问题.国内外藏学界长期以来在研究藏族史时有过分期,而对于藏族文化的研究却没有提出过分期问题.作者认为,就  相似文献   

17.
庄子“无己”与杨朱“贵己”的比较李季林先生在《贵州社会科学》1996年第1期发表如题文章认为,老庄之学的“无己”与杨朱之学的“贵己”,一是无我,一是为我,这是方法或途径上的差异,他们的目的则是一致的:存我,全生。若说“贵己”是正题,“无己”是反题,那...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 ,对于“网络时代的比较文学”这一命题 ,不能只从网络技术即将催生所谓的“世界文学”这一维度来探讨 ,似乎首先应该追问的是网络时代文学自身的合法性问题。相关于此 ,米勒发表《全球化时代文学研究还会继续存在吗 ?》一文指出 ,由于新媒体的发展 ,传统意义上的文学、哲学、精神分析和情书将会消失 ;文学研究的边缘性是一种常态。本文拟就米勒文章中的一些观点谈一点看法 ,并引申着展开对网络时代的文学及比较文学特征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来函照登     
《人文杂志》编辑部:近三年来为治疗失眠,除去浏览新闻之外,我完全停止读书并基本上中断了学术交往活动。不久前友人特地转来一篇题为《重评历史:关于孙达人的农民史与农民学研究》的文章(发表在贵刊今年第2期),读后惊诧莫名。由于它的作者和杂志的编辑部在文章发表前并未给我看过原稿,我觉得有必要借发表此文的地方,就其中的几个问题发表简短声明,以正视听。关于“农民学研究”问题。我的确把自己的研究方向定位在中国农民史,另有友人在作“农民学研究”,自己却并没有作过这方面的研究。该文如此标题既与事实不符,且又有掠美之嫌,很不妥当…  相似文献   

20.
我在《哲学研究》2005年第4期发表的关于庄存与的论文中,对《春秋正辞》的思想特色与历史意义作出了说明,对其书法方面却没有论及。而书法历来是《春秋》学尤其是《公羊》学不可或缺的内容。如果说《春秋正辞》从内容上具有不重微言,只讲大义的特点,与《公羊》学存在差别,那么,就讲求书法而言,则与《公羊》学如出一辙。从书、不书、当书而不书、不当书而书、常所书、偶所书等所谓《春秋》书法中,以推见圣人之义,是《公羊》学阐释《春秋》的特色,也是其与《左传》、《谷梁传》的区别。庄存与不仅在《春秋举例》与《春秋要指》中论列了这些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