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莱布尼茨将自由、选择和理性结合在一起来说明自由。首先,莱布尼茨将自由和选择联系在一起。他批判了决定论和抽象的自由,认为自由就是自由选择。第二,莱布尼茨将自由选择同理性结合在一起。他认为不管是神按照最好原则还是人按照最主要理由或快乐原则进行选择,这种包含了道德目的性的自由选择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之上的。并且在他看来理性是人的本性,由此,莱布尼茨的自由理论事实上否证了黑格尔将自由看作是任意的自由的论断,他的自由触及到黑格尔的具体的自由层面。第三,他还在现实存在的层面上,从自由主体的角度出发指出人由于先天的不足而达不到建立在绝对理性基础上的自由,这种自由只有上帝才能拥有,但是人可以通过规范和练习趋向这种真正的自由。  相似文献   

2.
自由是人类一直追问的问题和追求的理想,对自由认识的不同,成为了不同哲学派别的基本特征。哈耶克是理性怀疑自由观的代表人物,马克思是理性主义自由观的最高成就与集大成者,两者在自由观上对于一些重大问题有着不同的价值关怀和立场。马克思认为可知是自由的前提,在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的实践过程中自由才得以实现,自由的目的就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哈耶克则认为人的无知的不可避免性是自由的基础,自由实现的途径是通过有限政府和尊重传统,自由的目的是向个人提供机会,自由的目的不是为善,追求个人利益是行善的最好的方式,自由总是和相应的责任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3.
高明 《东方论坛》2011,(3):42-47
对康德而言,道德与宗教的关系不仅是一个道德哲学问题,也是一个宗教哲学问题。至善是联结道德与宗教的桥梁,至善不蔑视幸福,但在至善中,配享幸福的德性具有优先性;而德性只有在预设自由的情况下才是可能的,因此,在本质上则是自由具有优先性。自由作为康德之道德与宗教的最高精神,实则完成了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在伦理学中,自律伦理学取代了他律伦理学;在宗教哲学中,一种理性的、给予人自由和尊严的道德宗教取代了传统启示的宗教。  相似文献   

4.
对伍德来说,理解"马克思与正义"关系的关键在于两个前提:马克思持有一种狭义的法权意义上的正义观念,这是内在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为了揭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道德的善"与"非道德的善"之间的区分似乎是不言而喻的。由此,他的结论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虽然不基于法权的正义,但却基于非道德的善的"积极自由"和"自我实现"。问题在于,他所阐释的历史唯物主义是排斥价值维度的,他所理解的善的二元划分也是不成立的。然而,历史唯物主义不仅指明了事实与价值之间的历史性统一,而且暗示了一种把正义作为统摄性价值的思想。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的三阶段理论以及政治经济学从抽象到具体的科学方法,为我们具体理解历史唯物主义与正义的内在关系提供了关键线索。  相似文献   

5.
西方哲学对于人的自由的根源与表现问题,无论是从人的信仰的不彻底、感性的不全面抑或从人的理性的不完善、意识的不觉悟等出发,都以价值预设的逻辑理路从"应然之自由"指责了"实然之不自由"。这些先验的、形而上的自由主张,因远离了现实的人及其"能动的类生活",既不能探察出导致人之不自由的经济原因与制度根源,也没有把握住人的积极的存在意义及其求解放的正确路径。而马克思发动人学革命的真正意义则在于,以实践活动铲除导致人的异化所由产生的社会关系,为推进人的"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6.
在社会正义问题凸显的当代中国,从当代西方正义理论范式中寻求建构正义社会的基本元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罗尔斯等人分配正义观的解析得出,分配正义内在于权利平等自由,权利自由、过程平等是罗尔斯等人分配正义理论共同坚守的底线。分配正义理论范式之争本质上是自由、民主、平等、正义在政治基本价值体系中排序及其正义与善关系之争,争论背后的焦点则是对国家权力正当性的追问。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社会伦理思想是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时代对重建和谐、公正社会伦理秩序的理论思考,以正义、民主与自由等为其主要内容,其终极目标是要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实现人的彻底解放。在社会正义方面,毛泽东形成了以平等为核心的社会正义观;在民主方面,致力于如何实现中国特色的人民民主;在自由方面,毛泽东追求政治自由和意志自由,并最终为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而努力。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的最高问题是人类的自由问题.在西方进入现代性以来,探索人类自由的道路形成了很多理论.资本主义制度和理性主义哲学并没有给出人类自由的合理方案,而马克思则开辟了探索人类自由的崭新道路,即马克思创立了历史自由观.马克思的历史自由观包括三个维度.作为历史自由,首先包括的是个体的感性自由;其次,这一历史自由要通过对私有财产的克服来实现;最后,历史自由要在社会关系中完成实践理性的自由.这三个方面构成了马克思历史自由观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9.
道德之于人类实践的意义是哲学中的重要问题。对这一问题,牟宗三的观点与康德哲学多有共同之处,都认为道德是人之所以成,道德是无条件的自律性、普遍性行为。二者不同在于:康德否认人先天地拥有完全的善的意志,认为道德是意志对理性的无条件服从,这种服从的前提是人有意志自由,但这只能是一个设准;牟先生则认为人不仅先天地拥有完全的善的意志并随时呈现,同时这种意志也是一种智的直觉,对无限的本体的直觉,是人绝对而无限的性体,是万物的生生之源。牟宗三将他与康德之间的差异解释为对人是否可以既有限而无限这一本质问题的不同理解。这种不同理解背后的根源则在于东西方哲学的不同传统。  相似文献   

10.
康德的道德哲学对罗尔斯的正义理论具有重要影响。首先,罗尔斯证明正义原则的纯粹程序正义方法正是对康德定言命令程序的运用与发挥。其次,罗尔斯正义论的人性论基础,即自由平等的人的理念,来源于康德通过定言命令的目的公式和自律公式所表达出来的理性存在者的概念。最后,罗尔斯正当与善一致的论证以康德德福一致的论证为原型,这两个论证的结构体现了康德与罗尔斯所共享的正当优先于善的理论模式。康德对罗尔斯的深刻影响表明:哲学史作为启发当代哲学思考的源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潘天寿作品的特色是坚硬.潘天寿的喜好、性格、品质皆与"硬”有关.潘天寿性格及作品特色的形成,与他故乡宁海的土地有关.  相似文献   

12.
经过新世纪十余年的激烈争论,中国的文艺学界开始逐渐冷静下来,一些更为重要的问题开始突显。文艺学应该处理好如下三种关系:文艺学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文艺学与新的文化现实的关系;文艺学与中西文论资源及文学基本问题的关系。文艺学的"名不符实"实际上为其自身提供了拓展跨学科研究的空间,回归"文艺"本位,增强"历史"意识应该是文艺学学科的选择;新的文化现实需要新的文学分析方法和理论工具对之进行更有效的解释,这正是文艺学学科的主要任务;立足于中西文论资源的学术史及对文学基本问题的激活,有助于确立我们在面对"新的文化现实"时的学术立场和提问方式。  相似文献   

13.
“教育产业化”学术论争:分歧与共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是否需要产业化?何种类型、哪个层次教育需要产业化以及多大程度上产业化的学术之争本质上是教育属性及教育发展途径科学选择之争。通过研究1989—2007年间发表在CSSCI来源期刊上关于“教育产业化”论争的论文,通过文献要点梳理,辨明正反两方——“教育产业化支持者”与“教育产业化反对者”的分歧与共识,由此从理论的角度论证教育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并探讨加快发展教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国内外政党的执政经验及其兴衰史表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其核心是提高人民群众认同,关键是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相似文献   

15.
界定新闻概念,忽视新闻之认知性内容是不符合实际的;同时也不能无视或忽略其中的价值观内容。从新闻之内容出发,结合新闻具体而又及时地反映新近事实,以及及时快速传播的特点,应把新闻界定为:新闻是被传播的人对新近事实的反映。新闻的基本内容是新近事实的信息以及与此相关的新闻报道者的价值观。当然,此处价值观的呈现形态则可隐可显。  相似文献   

16.
公允价值信息对投资决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强调为投资者提供更为有用的决策信息,提高财务报告的相关性, 新会计准则大规模启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变革了计量制度,其结果表明,投资者关注公允价值信息,并利用其进行投资决策,进而证实了公允价值计量能够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为政策制定者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方法提供了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经过新世纪十余年的激烈争论,中国的文艺学界开始逐渐冷静下来,一些更为重要的问题开始突显。文艺学应该处理好如下三种关系:文艺学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文艺学与新的文化现实的关系;文艺学与中西文论资源及文学基本问题的关系。文艺学的“名不符实”实际上为其自身提供了拓展跨学科研究的空间,回归“文艺”本位,增强“历史”意识应该是文艺学学科的选择;新的文化现实需要新的文学分析方法和理论工具对之进行更有效的解释,这正是文艺学学科的主要任务;立足于中西文论资源的学术史及对文学基本问题的激活,有助于确立我们在面对“新的文化现实”时的学术立场和提问方式。  相似文献   

18.
赛缪尔·普芬道夫是17世纪德国法哲学的开创者,是近代世界范围内最杰出的自然法学思想家.普芬道夫对法学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他对自然法的捍卫上,作为古典自然法学派在德国的主要代表,其著作中处处充满着自然法思想,尤其是契约论思想更是影响深远.在自然法学说方面,普芬道夫的思想联结着格老秀斯和霍布斯.与其他古典自然法思想家不同,他特别重视对义务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文章主要通过对比《天净沙.秋思》原文和译文,根据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文学模糊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得出模糊主要来源在于读者或听话人经历的缺乏的结论,并且对现代主体批评的极端化倾向提出置疑,主张正确认识文学模糊,在翻译中保存源语文本的模糊性。  相似文献   

20.
翻译不仅要读懂原文 (sourcelanguage)的字面意思 ,译好原文至少对原文所涉及的学问不能陌生 ,要理解其文化内涵。要实现文化之间的交流 ,对作品涉及的文化必须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文学翻译要研究翻译的对象 ,在译文中体现研究的学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