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环境文明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主体生存和发展的社会条件。从社会角度分析,社会环境文明是人类在改造世界过程中,所营造的人与人之间、社会组织之间、人与社会组织之间协调发展的结构空间的净化与和谐,它所体现的是人类社会物质的与精神的结合的进步程度和开化状态。其构成要素包括:社会秩序文明、社会风气文明、社会安全文明,三个文明相互作用,是一个有机整体。社会环境文明建设需要多方面的综合作用。  相似文献   

2.
文晓庆 《兰州学刊》2008,1(1):168-169
和谐社会一直以来是人类向往和追求的目标。传统礼仪在历史上曾对促进社会的和谐发挥过重要作用,在新时期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中,现代礼仪在促进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中依然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和谐社会的本质就是幸福社会,幸福视界中的和谐社会是全面的、动态的和谐,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和谐。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幸福的前提,个人与社会的和谐是幸福的保障,人与人的和谐是幸福的标志,人与自身的和谐是幸福的核心。我们应在多重和谐关系中为人们获得丰富的、全面的幸福创造各种有利条件,真正实现人类的幸福。  相似文献   

4.
和谐社会建设中的文学承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谐社会是我党在新时期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而提出的理想社会形态."和谐社会"的内涵既包括社会与自然环境、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之间的协调,又包括社会本身各个环节、各种因素、各种组织、各个阶层以及各种机制之间的协调.社会和谐的核心是人自身的和谐,人的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中心环节.文学是关乎人的情感与审美的学问.它为人们构建一个有意义的世界,安顿一个精神的家园.文学在和谐社会建设中承担着维护"三个家园"的重任,即建设人的心灵、呵护人的精神家园;培育国民的环保意识、守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家园;塑造国民的民族精神,维系中华民族文化家园.  相似文献   

5.
和谐社会是生态、社会、人之间和谐的社会。其中,生态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前提;社会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关键;内心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同时,和谐社会的这三个层次在相反相成的区别中存在,在相辅相成的互动中统一。构建和谐社会,要处理好生态、社会、人三者之间关系,保护与优化生态,强化对和谐社会的载体作用;加强和谐文化建设,增强和谐社会的底蕴;弘扬和谐精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6.
宋一 《天府新论》2007,31(1):19-22
和谐社会是生态、社会、人之间和谐的社会。其中,生态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前提;社会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关键;内心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同时,和谐社会的这三个层次在相反相成的区别中存在,在相辅相成的互动中统一。构建和谐社会,要处理好生态、社会、人三者之间关系,保护与优化生态,强化对和谐社会的载体作用;加强和谐文化建设,增强和谐社会的底蕴;弘扬和谐精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7.
体育的人文内涵与和谐社会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本特征,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体育精神中蕴涵着丰富的和谐理念与和谐精神,体育运动在促进人的身心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方面具有独特作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8.
和谐文化是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基本价值取向,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为一体,反映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及其理想追求的文化.它包括不同文化类型和构成文化诸要素之间的和谐,具有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世界进步潮流与民族精神、满足大众的精神需要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健康发展等相统一的特征,还具有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身份认同、塑造人的精神面貌、激发创造力、社会整合等功能.建设和谐文化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掘民族和谐文化资源,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发展的关键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顺应了民意,也符合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和谐社会,是指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良性互动的状态,它既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其中,前者是社会和谐的社会基础, 后者是社会和谐的物质保障。构建和谐社会, 实际上是一种整体性思考问题的观点,要求  相似文献   

10.
郑炳心 《齐鲁学刊》2008,1(2):77-80
在和谐社会建设中,政治和谐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政治生活作为人自身生存意义的体现,是人类走向和谐的基础。而政治和谐的实现除了显性的社会结构基础和制度层面保障外,隐性的伦理道德基础也是和谐实践过程中的内在力量。  相似文献   

11.
人与自然和谐的科学观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孙彦泉 《齐鲁学刊》2005,(4):144-147
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全面和谐是21世纪人类关心的主题。和谐社会倡导生态文明,强调可持续发展。确立和谐社会的科技发展观,将有助于克服科学技术的“负面”作用,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2.
徐鹰 《青海社会科学》2008,42(1):189-193
和谐社会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和谐统一的社会,从和谐美学看,美育在达到和谐的社会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当代美育的大众化、科技化、生活化、个性化四大特征,旨在探索如何使作为社会主体的人通过审美教育促进其鉴赏力,培养其审美思维方式、同情心和合作精神,超越精神来实现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13.
和谐社会的文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和谐社会,建设美好社会,人类孜孜以求。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文化在社会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和谐”自身的文化传统由来已久,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一个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而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则是这个社会系统工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社会和谐的诸方面渗透着先进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4.
论现代社会之根本性和谐——基于公共管理的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市场与社会是现代社会的三种基本构成力量,三者各有其运行机制.三种力量都需要有效约束;三种力量之间与三种机制之间的良性交集、互动与制衡是实现和谐社会的根本保障.建构当代中国的和谐社会,必须实现这三种社会构成力量之间的和谐、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在这四个维度之和谐中,社会基本构成的三种力量与社会运行的三种机制--即政府、市场和社会之间的和谐是社会的根本性和谐,其关系的异化失衡必定会阻滞经济发展、危及社会稳定.致使社会陷入崩溃.只有这一根本性和谐得到有效推进,其它层面的和谐才有可能较好地实现和达到较为理想的程度.  相似文献   

15.
传统孝文化是我国传统伦理型文化的基础和核心,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的作用。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要在全社会形成敬老、爱老、养老的良好氛围,在建设和谐家庭、和谐社区的基础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离不开对传统孝文化的挖掘和弘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包括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之间和谐的社会,而传统孝文化是人与人和谐的价值渊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精神基础,是人与社会和谐的原始动力。传统孝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伦理基础。  相似文献   

16.
胡莹 《天府新论》2007,3(6):93-95
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科学协调多元力量之间的关系,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女性对于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和谐情感支撑,皆显现着女性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的优势作用。女性在家庭和谐的建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女性对形成和发扬和谐社会风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女性自身的发展是实现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妇女充分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不断提高素质和能力,不断促进性别平等和两性和谐发展,是实现社会和谐进步与发展的内在动力和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汪清  苗文玉 《学术探索》2005,46(3):44-4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已经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人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和活动主体,以人为着眼点,人类社会包含着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由二者决定的人自身关系这三大领域。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人自身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人与社会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人自身的和谐则是实现这二者和谐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社会有机体内各个要素相互配合、相互统一的一个系统工程.本文认为,心理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有机体和谐发展的重要表征.本文还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社会持续和谐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三个方面,详细探讨了个体心理和谐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动力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19.
韩美群 《兰州学刊》2006,(6):103-105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世纪提出的一个具有特定内容的社会目标,包括人与自然、人与人、人的内心世界三大矛盾的全面协调发展,既要求经济、政治、文化等各要素内部的和谐,又要求形成各要素之间的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文化发展的水平是衡量一个社会是否和谐的重要尺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身就包含着先进文化建设的内容。  相似文献   

20.
和谐文化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文化源泉和精神动力。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是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民族精神的延续。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对其保护与利用必须站在保存人类文明的高度上,以和谐理念为指导,妥善处理好保护与开发利用、保护与基本建设、保护与经济效益等多方面的关系。在和谐社会中,应通过加大宣传和普及教育的力度,使文化遗产融入人类现代生活,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