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论《红楼梦》杨译本中语用意义的再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符号学认为世界是由符号组成的。万事万物都可以看作是各类符号系统中的一个符号。运用社会符号学理论中的翻译标准“意义相符,功能相似”来评析《红楼梦》的杨译本,认为杨宪益夫妇深刻地领悟了原著的语用意义,而且成功地在译文中传递了这一意义及其功能。  相似文献   

2.
本文考察了二十世纪西方哲学美学从理性的批判到文化的批判,从文化的批判到语言的批判的历史转折过程。着重分析了三种影响巨大的语言理论,即英美分析哲学美学语言论,德国解释学—接受美学语言论,以及法国后现代解构主义语言论。认为当代哲学美学观念错位和语言危机,使二十世纪文学写作遭遇到困境。在语言转向所带来的文化离心力中,写作逐渐变成一种非意义的行为。因此,今天的写作者应歧路知返——返回人的历史本源,重新去寻找一种充满活力的“新美学”。  相似文献   

3.
运用社会符号学理论中的翻译标准“意义相符,功能相似”来评析《红楼梦》的杨译本,总体来说,杨宪益夫妇深刻的领悟了原著的指称意义,而且成功地在译文中传递了这一意义及其信息功能。  相似文献   

4.
《隐秀》是刘勰《文心雕龙》中的重要一篇,它对后世文学批评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笔者从王弼“圣人有情论”的接受过程入手,探讨了玄学意义上的“有情”到“钟情”的过渡,进而探讨文学批评上的“深情”到“隐”的发展过程,对“隐”的玄学意义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以及在文学批评理论上的接受和转化。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曹禺的《雷雨》原著精魂──“雷雨意识”的探析,旨在从电视剧与原著的关系上来审视电视剧《雷雨》的改编,从而具体分析了电视剧《雷雨》因削弱和淡化了“雷雨意识”而留下的两处影响全剧的重大遗憾。  相似文献   

6.
在《几何学的起源》中,胡塞尔以几何学为示范,采用生成现象学的方法试图寻找具有理想客观性的意义.对此,德里达指出,胡塞尔的工作仍停留在“构成性”的分析之内,并在《胡塞尔〈几何学的起源〉导引》中,从语言的差异性人手将胡塞尔关于意义的几何学式梦想无限地延异了.胡塞尔的研究主要以历史学的考察来展开并完成,这当中有着鲜明的目的论色彩.而泰勒在《差错:一种后现代非/神学》中通过对《圣经》文本进行类型学分析,深入揭示了逻各斯中心在历史构成中的作用,这一祛魅式的研究更加印证了德里达对胡塞尔构成性分析的评论.经过德里达与泰勒的研究,胡塞尔渴望的理想客观性意义的永恒在场正是以缺在的方式表明自身的存在,这种“缺在的意义”与“为获得意义而建构历史”之间的内在张力则构成了对意义不断寻找的激情,为人们在历史中对那个缺在的意义进行更加丰富而多元的阐释敞开空间.  相似文献   

7.
《诗经》作为反映周人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反映了那个特定时代的女性生活状况和社会历史地位。《诗经》的作者、编纂者、注释者三者共同完成了《诗经》中女性形象的角色及其所昭示的社会意义。本文拟从德与色、色与礼两个方面加以讨论,以见出女性意识在流变的历史中的变迁,由此获得对《诗经》中的女性在这种流变中所处的地位更清晰的判断和认识。  相似文献   

8.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对一种反动哲学的批判)》与《哲学笔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虽具有里程碑意义,但新时代下二者在基本思想、主要观点、理论影响、公众评价等多方面亦存在着“矛盾问题域”。这就需要试用对称性方法,将两者结合起来,对列宁原著中的哲学思想进行更全面、更深入地解读,以便进一步挖掘原著深遂的思想和价值,揭示其内在联系和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顷阅《文摘报》703期转载《大学生》消息,有道北京部分高校校园自去年秋冬以来出现了一股阅读毛泽东原著和诗词的热潮。这消息和“寻找毛泽东”的提法,是耐人寻味的。事实上,毛泽东的大名及其原著和诗词,从来没有从我们的生活中和课本上消失过,“寻找”  相似文献   

10.
萨丕尔和布隆非尔德都是著名的语言学家,二人都著有《语言论》一书。本文正是通过两本《语言论》内容上的对比,来分析萨丕尔的著作并诠释其带有人类学观点的语言观。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哈萨克族最古老、最“原始”的英雄史诗之一《阿勒帕米斯》的书面文本为据,从突厥语历史比较语言学角度来比较分析“Alpam'fs”(古代人名),“A,oq”(情人),“kelde”(头)等一些古语的词源与历史演变及其词汇意义。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研究的意义——世纪之交检讨“红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一个世纪的红学,其主要成就是在考证方面,在《红楼梦》研究的“意义”层面则始终未能得到实质性的开拓。这种缺陷突出地表现在大多数研究者对曹雪芹原著和高鹗续书之间的巨大精神质素的差异不能分辨,以及各种远离文本的红学“热点”所形成的“泡沫红学”的虚浮。老一代红学家中,只有鲁迅、胡风和周汝昌认识到“两种《红楼梦》”的精神性对抗之文化意义。百年来对《红楼梦》“意义”的探询评估其大端有二:“婚恋主题”和“政治内蕴”,但无力作出深刻的历史洞见、文化阐释和美学解剖。脱离开中华文化的大背景就不能发现《红楼梦》的真艺术,对《红楼梦》的审美观照仅仅用西方文艺理论的一般小说学是远远不够的。红学的根本突破在于红学、国学和西学的契合。《红楼梦》研究关系到中华民族灵魂的铸造和民族精神的再振,新世纪的红学生力军已经开始萌动和出现。  相似文献   

13.
美国动画片《Mulan》取材于中国古代诗歌《木兰诗》,通过削弱中西文化的明显差异,以文化共性为传播基础,采用西方人能够接受和理解的形式,将原著中的某些文化特征加以转换,同时植入西方价值观进行文化传播。通过分析两种“木兰”的文化差异和美式“木兰”在中国乃至全球得以接受的原因,探究美式文化转型对我国传统文化传播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小说《香水》为读者构建了一个荒诞神奇的黑色童话,影片基于原著进行改编,再现小说中曲折离奇的故事。影片用精致的画面和宏大的交响乐使观众产生强烈的视听感受,在对原著的改编上,除导演原有意义外融入了自己的思考,使观众不再只停留在影片美妙的视听语言和曲折离奇的情节建构上,而对影片进行深入挖掘。本文将从奇观美学的角度,对电影《香水》进行整体的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5.
准确的文本解读是产生合格译本的前提。“痴”是《红楼梦》一书的一个关键词,译者在处理原著中反复出现的“痴”字时,需要深入剖析各处的具体用意,以便更好地传达作者本意。本文拟结合实例分析《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痴”的传译,探讨某些译法的意义流失问题及可能的补偿办法。  相似文献   

16.
语言论发展至今,在国际前沿逐渐出现了三种新的思想转向趋势。其一是思辨转向,它发起对语言任意性原则的挑战,破除以语言等为标志的“相关主义”思路,而主张对实在进行思辨,迎合着神经科学、人工智能与科幻研究方向。其二是事件转向,它质疑语言差别性原则,融合后结构主义,立足事件思想这一新的观察角度,引出了新叙事学与新媒介研究。其三是生命转向,它更为深入地从语言的发生性维度出发,在清理语言论中神秘的拟人化残余的前提下,重构语言的发生机制,激活了生命政治、动物研究与后人类研究。这三种转向虽针锋相对形成彼此论争关系并纵深递进,但都在严谨的批判意义上标示了语言论之后的学理取径,而相应地提供了建立在反思语言论基础上的后理论的主要议题,成为我国文论积极考虑转化性创造的选择前提。  相似文献   

17.
1998年初,中央电视台播出了43集电视连续剧《水浒》。该剧以百回本《水浒》为蓝本,在基本忠实于原著的前提下,对水游故事的情节、人物形象等方面进行了一些再创作。凭心而论,这些再创作,既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也有不乏精采之处。例如,宋江、鲁智深等人物形象给观众的感觉就不如原著中的好,似乎“味道”不对,难以让人接受;而林冲、潘金莲等人物形象则得到了广大观众的首肯,觉得比原著中的人物更为丰满,更合乎生活情理与真实,更具典型意义。本文拟仅就林冲这一人物形象,结合原著谈谈个人粗浅的看法。豹子头林冲是施耐庵根据民间传…  相似文献   

18.
两个世界的争夺——《雾都孤儿》两种文本的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经典小说《雾都孤儿》和其银幕作品进行了详细的解读,认为影片同原著一样深受人们的喜爱。从《雾都孤儿》两种不同的文本中,可以看到19世纪英国社会现实的缩影,体会到善与恶两个世界的争夺。两种不同的文本都透露出善与恶这两种力量对主人公的“教育”作用,而“教育”的目的和效果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19.
国内理论界对“恩格斯在唯物辩证法上的贡献”存在一些分歧。本文从马、恩、列等原著出发,分析辩证法的意义、辩证法的基础和辩证法的规律,旨在对这一理论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20.
尤三姐是《红楼梦》中一个出色的人物。在现行程高本《红楼梦》里,尤三姐是一个出淤泥而不染的洁净女子,而在曹雪芹脂评本中的尤三姐,在“改过守分”以前是一个“淫奔女”,这是“两个”不同的尤三姐。本文分析了原著中尤三姐的性格层面以及曹雪芹塑造这一形象的意图所在,并与删改后的尤三姐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