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茅盾、郑振铎和瞿秋白站在革命者的立场上,从思想革命、政治革命和民族救亡的现实利益出发,以现代知识分子的精英意识,对侠文化和武侠小说及人们对其迷恋中所反映出来的国民性或民族性展开文化反思;为了现实斗争的需要,从思想倾向上对侠文化和武侠小说进行彻底批判乃至完全否定。他们的侠文化批评话语带有鲜明的政治功利色彩,也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阶级的烙印。在当时的历史文化语境下,这种批评话语具有历史的合理性与时代的进步意义,但对其局限性也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21世纪以来,武侠小说的创作再创高峰,并且出现了以现代都市为故事发生背景和以现代人为主角的都市武侠小说。然而,都市武侠小说与现代法治社会和侠文化的积极精神相冲突,扩大了侠文化的负面影响,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游侠的文化精神和武侠小说的写意美。都市武侠小说始终没有成为武侠小说的新旗帜,大部分武侠小说作者仍然将古代或虚拟时代作为...  相似文献   

3.
武侠小说叙事时空主要以明确、虚拟和淡化历史朝代三种方式指向中国古代社会之“历史”。在这一时空前提下,小说家又主要采取借用和架空两种方式想象重现或“改变”历史生活,既塑造“侠”的形象,又表现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揭示历史与文明进程的规律和意义。这可概括为武侠小说的历史性类型特征。中国古代社会“侠”的丰富存在和文化传统,是武侠小说的历史前提和文化前提,作为英雄之“侠”的形象塑造、玄妙神奇之“武”的渲染、传奇江湖描绘的要求是武侠小说的文体前提,它们交互作用的结果,使得历史时空成为武侠小说具备本土性、文化性、想象性、合理性、可信性存在的必要时空。武侠小说虽然不是历史小说,但历史性是武侠小说这一中国传统小说类型的根本属性。历史性之于武侠小说,可以产生现实的超越性、感受的真实性、内容的深广性以及侠的形象塑造的丰满性等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4.
自先秦以降,中国历史上的"侠"一直作为重要的文化存在并发展至今,形成了内涵丰富的"中国侠文化"。中国侠文化也受到了学术界的关注,并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要领域,相关方面的研究也相继不绝。就2017年来看,中国侠文化研究主要涉及武侠小说研究、武侠影视研究、武侠网络媒体研究以及侠的历史文化研究四个方面,这些研究既突出了年度中国侠文化研究的重点,也呈现出年度侠文化研究的主要内容。这些年度研究在为中国侠文化研究的构建提供重要支持的同时,也为后继研究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徐斯年先生的《侠的踪迹》的出版,是通俗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收获,这既是就其贡献言,也是就其境界言。首先,《侠的踪迹》系统地梳理了中国历史上侠观念的变迁历程和武侠小说从萌芽以至现代的演变历史。在此之前,刘吉恩的《中国之侠》全面考察中国文学中的侠,从诗歌、小说以至戏剧,涉猎广泛,并且兼及中西比较,可惜于历史演进线索并不关注,而且民国时期只有极其简略的举例。韩国崔奉源先生有《中国古典短篇侠义小说研究》.如题所示,他研究的是中国武侠小说的一个专题。台湾叶洪生多年关注武侠小说,其近作《武侠小说谈艺录》中专设…  相似文献   

6.
从拯救模式、性别立场、武打元素、行侠方式四个方面对武侠小说进行解读,重点探讨类型叙事与现代精神的冲突及其解决方案,可以认为武侠小说的拯救叙事模式是正当合理的,而其在性别立场、武打元素、行侠方式等方面存在深层问题,不过随着武侠小说作家观念的更新,武侠小说文本是可以进行调整从而达到时代要求的。  相似文献   

7.
"后金庸"是中国武侠小说史的重要一环。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后金庸"武侠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完成了对"后金庸"概念的提出与诠释。从研究特点和文献内容来看,主要聚焦于以下四个方面:其一,武侠小说伦理内涵的改变;其二,武侠小说文体属性的扩大;其三,武侠小说的美学意义研究;其四,媒介变革下的研究。这些研究一方面为我们呈现出"后金庸"武侠小说对金庸时代武侠文化的传承、发展与革新历程;另一方面梳理了武侠小说史的纵向发展脉络以及武侠小说创作的逻辑延展过程,对今后侠文化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武侠世界自然是一个独立自足且又千奇百态的艺术天地。尤其新派武侠小说,作为“成年人的童话”,更多虚拟幻想色彩,又讲究通情达理,成为对世相与人情的一种象征,事实上武侠也是文人写,是文人便跳不出文化环境这个圈子。对于金庸,这一点则显得格外突出。他的文化观念,几乎构成了自己武侠小说的本体论,自觉置武侠小说于文化环境之中,而武侠的功夫又充满了丰富的文化意味,侠非侠,武非武,武中有文但武又在文中。我们认为这正是金庸武侠小说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9.
武侠小说是中国文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从侠的兴起及其与小说的结缘为切入点,探讨其文化特征特别是武侠小说中的"武"与"义",才能对武侠小说这一独特的文化存在作出正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文学与侠文化结缘已经成为历史事实,许多古代和现代以侠义为题材的文学作品承载着丰富而深刻的侠文化内容。但长期以来,侠文化研究对象仅仅局限于侠义题材作品或通俗文学中的武侠小说,而相对忽略了非侠义题材的纯文学作品和新文学作家。以侠文化为视角来透视新文学作家及其作品,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1.
中国侠文化研究包括侠的历史文化研究、武侠小说、武侠电影以及武侠产业研究。中国侠文化历史悠久,但学术研究却从改革开放初期才真正起步。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侠文化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基于CSSCI期刊论文进行统计,运用Execl表格和CiteSpace可视化图谱进行统计分析,有27个期刊、19个机构发表过10篇以上论文,13篇论文被引40次以上,10位学者发表过9篇以上论文。从关键词统计发现,中国侠文化有7个主要议题,总体成就呈现出5个方面的特点。在中国进入新时代之际,未来的中国侠文化研究应从新的站位高度、技术背景、研究体制3个方面入手,为中国文化繁荣与文化自信做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种文化心态的表现,侠骨似乎比才气更令人倾心。看戏的女孩子说,她们不喜欢酸溜溜的小生,也不喜欢凶兮兮的花脸,倒是武生往往能牵动她们的目光。似乎有种大侠情结在起作用,面情结便是包蕴本能冲动而又持续活动于无意识中的愿望。唯其如此,文人才会去写武侠,而武侠小说又成为成年人的神话,人们常把自己代入书中的主人公,做白日梦,以武生的形象粉墨登场行侠作义,并从中得到极大的快感。于是,阐释解说大侠情结,便有助于我们把握自身的文化心态。一侠与东方生命意识不可分割。中华民族在进入农耕时代后,依然保留着渔猎时代的记忆与本能。拆个字看,如果俗是人之谷,仙是人之山,那么侠便在仙与俗之间,代表道教超凡拔俗的意向。我们知道,在一些转述道教神话的武侠小说里,行侠实在是修仙  相似文献   

13.
金庸武侠小说成功地将俗文化与雅文化结合起来,被称为文化武侠小说。其中佛教元素是金庸小说的一大特色。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佛学思想,体现出作者从佛家的悲天悯人精神出发解读人性,以人道主义的关怀诠释侠武的艺术创作手法。  相似文献   

14.
瞿秋白革命精神既是瞿秋白光荣一生的形象书写,也是早期中国共产党人革命斗争的时代缩写。瞿秋白革命精神从中国革命的历史语境、瞿秋白革命遗作的文本语境、新时代新阶段的现实语境中出场,遵循着特定的出场逻辑,蕴涵着特殊的哲学意蕴。瞿秋白革命精神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真理观、政治观、道德观与实践观。新时代,实现瞿秋白革命精神时代赓续的路径有:结合马克思主义真理,扎根党政工作与实践,融入公民教育全过程,营造适宜的文化环境等。  相似文献   

15.
武侠小说的传统、晚清志士的心态和行为、特定的时代氛围,使中国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小说弥漫着侠意象和侠义精神.不仅是武侠小说本身,更在于非武侠小说的通俗小说和新小说亦是如此.当然,它们都不同程度地作了现代性的转换,并且呈现出互动的态势.  相似文献   

16.
陈岸峰 《南都学坛》2022,42(1):35-45
自甲午战争惨败之后,清廷内忧外患,士大夫由自强转为救亡.章太炎、梁启超、谭嗣同等认为日本的武侠能影响政治,可以为中国借鉴,他们的重侠主张掀起了清末民初中国知识界的尚侠热潮,20世纪初侠风复炽,武侠小说再次掀起创作高潮.金庸在其武侠小说创作方面开辟了新境界:他的武侠小说不同于清朝武侠小说的理性化倾向,也不似民国初年的武侠偏向于情而非义,他的武侠小说完成了古典武侠小说向现代武侠小说的转化;他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了五四文学中感时忧国的历史意识,他将武侠置身于历史场景之中,集中书写武侠的家国意识并对国民性进行思考;他对武功的创造性描写、雅俗文学界限的超越、理想国语的实践、人的文学的召唤,具有重建伦理、召唤良知、讴歌侠客、肯定爱情、批判虚伪、驱逐黑暗、启蒙民众的意义.金庸拓展了武侠形象,回应了梁启超等人的呼吁,这也是对五四文学精神的发扬.  相似文献   

17.
古今小说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表现侠义精神的,是为武侠小说。武侠小说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特定的场景,寺庙就是其中重要的场景之一。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寺庙在武侠小说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究其原因,寺庙本身的特点、侠的心理和作家的创作需求都决定了寺庙在武侠小说中的特定意义。  相似文献   

18.
古今小说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表现侠义精神的,我们统称之为"武侠小说".武侠小说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特定的场景,寺庙就是其中重要的场景之一.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寺庙在武侠小说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究其原因,寺庙本身的特点、侠的心理和作家的创作需求都决定了寺庙在武侠小说中的特定意义.  相似文献   

19.
郭沫若对侠文化有独到的理解,在文学创作中对侠文化进行了现代性改造和创造性转化,在对其时代内涵的开掘运用中彰显出侠文化精神的独特魅力。从五四时期崇尚强力思想到抗战时期从侠义题材中开掘民族精神,体现了他的侠性心态的演变轨迹,也传达出他的人格建构和文化建构的价值理想。但为政治服务的创作意图,致使其作品的艺术魅力相对冲淡。  相似文献   

20.
金庸以其武侠小说著称于世 ,对金庸作品评论的文章也不胜枚举、褒贬不一。笔者认为金庸小说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并从金庸小说的侠文化 ;金庸小说的琴棋书画 ;金庸小说的美食与美酒三个方面谈了金庸小说的审美意趣 ,同时指出在现代汉语小说作家中恐怕很少有名气能超过金庸的人 ,金庸已成为华人世界家喻户晓的人物 ,可以说有华人的地方就一定有金庸的武侠小说 ,其原因就在于金庸的武侠小说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