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红色经典是存活在特定历史时空中的特殊群体,能成为经典首先源于其被染色,即红色的坚强附着。红色经典存在艺术质量与其它经典同样高超的杰作,但红色的获得和坚守却先在地定格其地位,也放大其经典的魅力,更生成别样的艺术张力。因此,是颜色政治学的存在造成了文学史上颜色化的文学经典。对瞿秋白与《子夜》接受史的互动考察,意义也在于此。  相似文献   

2.
1931年瞿秋白受到无情打击并被拉下重要领导岗位后,乃全神贯注地留意文艺,即关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建设以及经典文本的研究。瞿秋白在上海系统地清理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批评体系的主要线索与经典文本,认真翻译并作了尽可能正确而清晰的阐发。这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第一次得到完整、系统而正确的阐释。瞿秋白理解与阐释的这个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批评体系以及结合中国文坛实际即"中国化推行"的一批文艺批评著述,在当时的中国掀起一波左翼文艺批评高潮,尤其是与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内核结合后的中国化体系,其革命性与战斗力至少一直延伸到六七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尽管在文革中瞿秋白被批判,但他创立的这套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批评中国版的思想内核却影响深远,与社会转型期沉重的历史意识形态思考一并撞击着当代人文知识分子的心灵。  相似文献   

3.
瞿秋白革命精神既是瞿秋白光荣一生的形象书写,也是早期中国共产党人革命斗争的时代缩写。瞿秋白革命精神从中国革命的历史语境、瞿秋白革命遗作的文本语境、新时代新阶段的现实语境中出场,遵循着特定的出场逻辑,蕴涵着特殊的哲学意蕴。瞿秋白革命精神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真理观、政治观、道德观与实践观。新时代,实现瞿秋白革命精神时代赓续的路径有:结合马克思主义真理,扎根党政工作与实践,融入公民教育全过程,营造适宜的文化环境等。  相似文献   

4.
瞿秋白在积极推进无产阶级左翼文学运动中,敏感地注意到左翼文化建构的理论纲领与代表人物问题。配合他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批评体系主要线索与经典文本的清理与疏解,瞿秋白在文学创作实践与文学文化工程方面为中国左翼文坛提供了一个无产阶级的光辉典范——高尔基,他设计周全又满腔热情地向国内同道介绍高尔基在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方面的理论主张,高尔基在文学创作方面的革命现实主义艺术的伟大建树,以及高尔基在无产阶级文化建设方面的主要观点与前景设计。  相似文献   

5.
"红色经典"反映了中国特殊历史时期的政治体系、社会体制、文化模式和价值追求,其丰富的价值内涵和深厚的思想底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目前国内"红色经典"教育的研究视角多从"红色经典"如何改编和受众群体的接受、体会、争议为主,研究成果多以非纯学术研究的形式刊载。因此,高校"红色经典"教育的价值及实现,应从高校自身对"红色经典"的价值内涵、特征、教育需要出发进行研究。借助于政治语境、文化氛围、经济转型、传播媒介等方面的研究,探讨其价值困境及原因。"红色经典"教育要成为高校文化、德育建设的优良传统,需国家、社会、学校有机融合,以实现高校"红色经典"教育的制度化、体系化和实践化。  相似文献   

6.
红色经典文学是红色资源的重要载体,因此,红色经典文学研究亦可视为红色资源传播教育的重要方式。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红色经典文学的评价及其文学史地位几经变迁,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红色经典文学研究热潮出现了一种去革命化倾向。红色经典文学研究的历史、现状,以及其文学史地位的变迁,对红色资源教育的内容、方式、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瞿秋白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本文从现代旅外游记文学的开拓者,“红色丝绸之路”的开辟者、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创建者、文学大众化的最早倡议者、最早翻译介绍俄罗斯和苏联作家的优秀翻译者和最先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了鲁迅思想的发展等六个方面论述了瞿秋白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给人以新的提示和启迪。  相似文献   

8.
文章简要回顾了瞿秋白的党报实践,比较全面地阐述了瞿秋白的党报理论及重要贡献,揭示了瞿秋白党报理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红色的文化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色是亚洲人共同喜欢的颜色,中国人尤其对红色有特殊的感情。从古至今红色就是中国人所崇尚的颜色,也是民间生活中的必不可少的喜庆色。在我国古代,红色曾经是反映阶级身份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工具,又是民间喜庆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存在。现代中国,崇尚红色的传统仍然存在,但有关色彩的思想观念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文章通过分析古代中国人对红色的思想观念以及现代中国人对红色的心理意象,论述了扎根于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红色的位置。  相似文献   

10.
针对“红色经典”对英雄塑造脸谱化模式的研究仍停留在"下结论"表层这一不足问题上,研究并揭示出“红色经典”英雄塑造的脸谱化问题并不是“红色经典”所独有的,而是中国传统小说英雄叙事的一个特征,只是“红色经典”将其更极端化了。“红色经典”继承并改写了中国传统小说“感生异貌”的英雄母题,是其脸谱化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延安“鲁艺”的新型音乐体裁为“红色经典”音乐提供了技术积累,民间音乐研究开拓了“红色经典”音乐创作的新模式,毛泽东《讲话》精神为“红色经典”音乐指引了创作方向,专业的创作队伍为“红色经典”音乐提供了人才储备。延安“鲁艺”音乐在推动新中国音乐事业发展的同时,奠定了中国“红色经典”音乐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与瞿秋白文艺理论的比较研究,是20世纪中国文艺理论的重要论题.毛泽东与瞿秋白文艺理论的命题基本相似,都由反映论的文艺本质论、工具式的文艺属性论、大众化的文艺方向论等构成,这体现了毛泽东对瞿秋白文艺理论的继承.在文艺语言、文艺批评标准、文艺与统一战线的关系等方面,毛泽东发展了瞿秋白文艺理论.毛泽东与瞿秋白文艺理论的相似性、差异性,其成因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13.
在传播译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过程中,瞿秋白是一个起到转折作用的关键人物.他改变了以往译介的"间接性",直接翻译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文章,是中国系统译介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论第一人.他的译文精确、流畅、完整,得以广泛传播,影响很大.瞿秋白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受其功利文学观的支配,译介过程中又对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做了较为偏狭的取舍.  相似文献   

14.
文章结合瞿秋白文化思想的主要内涵和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深刻实践,从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文化观,坚持先进文化的大众性、科学性、民族性和创新性等方面阐述了瞿秋白文化思想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近十年来,随着"红色经典"改编的电视剧的播出以及"红色经典"作品的畅销,"红色经典"再掀热潮。但在这片热潮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因素,这主要表现在对京剧《沙家浜》的改写、对小说《林海雪原》等"红色经典"的改编中,种种极不严肃的态度和做法已经受到舆论的关注和批评。这说明,对于"红色经典"与"红色经典"现象作进一步讨论和研究仍然十分必要。为此,本刊特组织了这组笔谈。樊星先生的文章,从时代精神、历史选择和学术研究三个方面,阐述了"红色经典"的当代意义;张志忠先生的文章,从创作发生学角度探讨了"红色经典"作者在历史记忆与现实关照之间的复杂心态;余志平博士的文章,从经典标准、时代需要及改编原则几个角度对"红色经典"作了一些颇有意义的思考。我们期待着这组笔谈能有助于人们更加科学地对待"红色经典",并进而拓展"红色经典"研究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红色经典"与时代精神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今年,一大批以红色经典改编的电视剧相继问世,形成一股红色经典热潮。使人想起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那火红的岁月。红色经典再次引发了人们的关注,值得理论研究界深深思考。在这里发表的四篇探讨红色经典的文章,文风活泼,观点泼辣,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探讨了红色经典这一特殊历史文化现象的发生、发展及未来走向,值得文艺理论界关注。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大革命后期,瞿秋白与鲍罗廷的合作是沉重的,被涂上了厚厚的灰色基调。但是,鲍罗廷离开中国之前做了一些弥补自己严重错误的事,即与瞿秋白最后合作,制定了中国大革命失败后新的方针政策。 1930年1月,瞿秋白与鲍罗廷一起出席苏联中国问题研究院举办的“陈独秀主义的历史根源”学术讨论会,这是他俩最后一次共同出席会议,以后留在双方心目中的是说不清的政治话题。  相似文献   

18.
红色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探索救国、兴国和强国历程形成的执政文化,是中国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它有力地阐释了中国革命、建设与发展的核心要义。而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标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继承红色文化理论与实践、历史与时代内在逻辑的基础上,科学回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问题,更深刻地揭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文章在对红色文化进行概念辨析的基础上,分析了红色文化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间的逻辑关联,指出了应该从红色文化的历史性、实践的整体性与共生性等角度,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而为正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一定价值参考。  相似文献   

19.
瞿秋白是从儒家经典世界走向现代马列文论建构的文艺理论家。从社会功利角度观照文艺始终是其基本原则。在接受共产主义革命信仰之后,瞿秋白的古典文艺思想在实用主义主旨上迅速与革命事业的需要联系起来,成为“最清醒的现实主义”,而这在以阶级来划分立场的时代最终只能成为中国现代文艺思想史上的中间物。  相似文献   

20.
“红色经典”是一个“史”的概念,对其时限及分期的探讨非常必要。文章将“红色经典”的时限界定在1920年代至1970年代,期间划分为四个阶段:1920年代的发轫期,以“三个属性”为基本特征;1940年代的形成期,赵树理的小说和新歌剧《白毛女》的成名方式分别代表了“红色经典”最初形成的两种方式;1950至1960年代的繁盛期,“红色经典”在长期的持续不断的实践过程中,逐渐探索出、凝练成一种新的、日趋成熟的艺术品类;1970年代的衰落期,后期“样板戏”的理论和实践最具代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