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高校学报所刊研究成果要体现出其专业性、学术性以及意识形态属性,应当反映高校科研领域的最新成果和学术前沿动态。编辑是高校学术期刊的灵魂,在整个出版工作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本文从政治思想素养、业务素养、把关责任素养、职业道德素养及学习素养等方面对高校学报编辑应具备的基本素养进行了论述。在新时代背景下,编辑应与时俱进,通过各种途径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推动期刊质量迈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2.
公益性是高等教育的基本属性,也是民办高等教育的基本属性,增强、深化教育的公益性是所有从教育中收益的群体的共同责任.我们在阐释什么是教育的公益性及高等教育公益性的内涵的基础之上,论述了国家的财政缺位,引发民办高校办学经费不足,阻碍了民办高校公益性的最大化.国家从财政方面给予扶持是民办高校公益性最大化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3.
高等教育产业性与公益性再辨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等教育的产业性是生产性与商品性的统一,其中生产性包括一般的生产性和特殊的生产性,特殊的生产性正是生产劳动能力的属性,亦即高等教育的本体功能属性;高等教育的公益性不是体现在高等教育的产品性质上,正是体现在它的社会功能上。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通过其本体功能实现,因而高等教育的产业性与公益性在生产性要求上不但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而且是构成手段目的的共存关系。同时,通过克服两者在商品性条件下的矛盾冲突,能够实现高等教育产业性和公益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鉴于综合性高校学报与高等学校的特殊关系,综合性将始终是高校学报的一个焦点问题。然而,数字化出版技术淡化了期刊的类别、数量、档次,有"消化"综合性高校学报先天不足的可能,从而为其展现新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遇。提高综合性高校学报数字化生存能力的根本是注重内涵发展,同时需要在学报栏目设置与数字出版检索方式、出版数量、周期、编排环节、利润分配等方面,推进综合性高校学报与数字期刊的互动改革,实现资源共享、同生共赢。  相似文献   

5.
高校学报走向商品之途是出版规律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学报因其发行量小、投入产出严重不对等使人对其商品属性产生种种看法.非商品说、特殊商品说和商品说反映了研究者对学报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商品属性的认识转变.用发展的前瞻的眼光来看,随着我国高等学校自主办学体制改革和出版业改革进程的加快,学报办刊体制必定会发生重大变化,学报会在这种变化中实现其本应实现的双效益,并逐渐凸现出其商品属性,这是符合出版规律的必然选择.违背出版规律所造成的学报非商品、学报是特殊商品这种假象必定会随着学报办刊体制的改革而复原其商品属性的真面目.  相似文献   

6.
高校学报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由高校学报的性质决定的。政治性与学术性是高校学报的双重属性,我们必须把政治导向性融入其学术研讨之中。以崇尚学术品位为办刊目标的高校学报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贯彻“双百”方针与遵守宣传纪律的关系,倡导学术自由和加强政治纪律的关系,鼓励理论创新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保持学术本色方为高校学报办刊之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质量是衡量高校学报影响力的重要标准。保持高校学报的学术本色既是历史和社会赋予学报编辑工作者的使命,也是贯彻党的出版方针的需要。面对激烈的竞争和浮躁的学术环境,高校学报只有保持其学术本色,不断提高学术质量,才能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论新时期中国高校学报的历史使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对于中国高校学报应当承担哪些使命这一问题,国内部分专家学者似乎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困惑与迷失。在此形势下,各级期刊出版管理机构、各高等院校和全国高校学报界只有对中国高校学报的产生、地位与作用以及定位具有正确的认识,才能在此基础上,更好地继承、发扬中国高校创办学报的优良传统,并采取相应措施,促使中国高校学报在新时期承担起学术研究与学术创新、为高校科研教学服务、人才培养、引领文化发展方向等使命。  相似文献   

9.
按需印刷出版是近年来随着数字出版的发展而出现的新的印刷出版模式,它具有即时印刷、绿色环保、节省仓储成本、永不绝版等优点,符合编辑出版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高校学报是高等学校编辑出版的重要学术期刊,在目前的情况下,一方面不断发展并被广泛应用的数字化印刷技术为其开展按需印刷出版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高校学报的发行现状、自身属性和特点也符合按需印刷出版的要求。因此,从不断完备的数字化出版环境出发,按需印刷出版将是高校学报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体制之弊与纠偏之路——也谈高校学报的专业化转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校学报的专业化转型面临来自现行出版管理体制的制约和高校内部学术利益的羁绊。借鉴教育部名刊工程建设的经验和未来发展蓝图的设计,普通高校学报的专业化转型可以尝试走整合校内学术期刊创建专业版学报、区域内高校联合出版专业化学报和在现有综合版学报基础上谋内涵发展等多元路径。  相似文献   

11.
中国高校学报有着自己独特的体制设计,这个体制的建构始于1950年代,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末是其最终成型并逐渐固化的重要时期。除了同于一般期刊的准入审批制、主管主办制以外,体制对学报还有一系列独特规约,拜其所赐,综合性、封闭性、“一校一刊”成为高校学报所独有,并在相当长时期内得到了学报界的普遍认同。自甘于“窗口”“园地”而作茧自缚的高校学报与开放的公共平台属性渐行渐远。1990年代末,一个偶然因素造成的学报大扩容使“体制病”彰显无遗。新世纪初,管理部门和学报界都开始了对学报体制的反思。教育部“名刊工程”开启了艰难的“破茧”之旅,但被寄予很大希望的报刊体制改革在高校并未获实质性进展。2014年以来有关媒体融合的顶层设计为学报走出体制之困注入了新的希望,但破体制之茧并不容易,而破心中之茧则更显其难,学报要实现破茧化蝶,涅槃重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12.
学术期刊的办刊特色与学术影响力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在逻辑上具有紧密的联系。文章以大学人文社科学报为视角,从期刊特色与学术影响力的内在逻辑关系,形成大学学报办刊特色的主要影响因素等方面展开讨论,并就大学学报特色及其建设、大学学报学术影响力的评价提高等问题从理论、实践两个方面提出了见解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提升高等学校自然科学版学报影响力的主要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高等学校自然科学版学报的办刊宗旨出发,分析了影响其发展的两个主要因素:栏目的“综合性”和稿源的“内向性”,即自然科学版学报的栏目几乎涵盖了学校所有的学科和专业,论文作者绝大多数是本校的师生员工,以及目前学报面临的困境;指出提高自然科学版学报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是自身发展的必要条件。建议摒弃传统的办刊理念,使自然科学版学报由内向封闭型向外向开放型转变。从吸引优质稿源、改变编辑工作模式及栏目创新三个方面阐述了提高学报影响力的主要途径。最后讨论了自然科学版学报未来的发展模式:构建网络平台,开放存取和集约化办刊。  相似文献   

14.
目前高校学报的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高校学报是否要讲求特色?学报的同质化是否不可避免?如何避免高校学报的同质化?结合编辑工作实践对地方高校学报特色化的途径作了一些探讨,认为面对学报的同质化,编辑应树立精品意识、发挥主体性策划作用、加大组稿力量、强化学术自律。  相似文献   

15.
理工科高校创办的学报在我国高校学报中占的份额很大,但质量堪虞,这直接影响了人们对学报的总体评价。究其原因,与这些学报办刊宗旨不明确、刊物格局呈“大拼盘”式、缺乏看点不无关系。而要得到学者、读者、期刊界同行的认可,当务之急是要顺应当前期刊市场化、专业化,读者细分化、小众化的大趋势,办出特色,走一条特色化办刊的道路,其中,较为可行的首选开办特色栏目。而已有一些学报此前在此方面所作的探索,无疑可以为其他理工科高校文科学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文稿编排和版面设计是高校校报编辑的主要工作。文稿编排主要指组稿、审稿、配稿三个部分。文稿是高校校报的内核, 而版面设计则是校报的外在形象。因此, 把握好这两方面的理论与技能是编辑必备的基本素质, 也是办好校报的前提  相似文献   

17.
从高校学报的办刊宗旨出发,分析了高校学报出现困境的原因,认为高校学报要生存发展,还必须从高校学报的特殊性和功能出发,创新办刊理念,科学准确定位,在办刊模式,管理模式,编辑出版模式上大胆创新,锐意改革。  相似文献   

18.
在当前高科技信息为主导的知识经济时期,高校学报发展面临着许多机遇和挑战。因此,学报编辑人员亟需提高自身素质,全方位提高自身的专业品质服务水平。结合现今高校学报编辑队伍现状,提出高校学报编辑应具备的综合素质,并从建设学习型编辑部、加强业务培训等方面探讨了提高高校学报编辑素质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在探索民办高校学报的发展中,研究学报的特色,针对学报是展示本学校教学水平、学术水平以及科研成果的窗口,提出编辑应以反映本校教学、科研的最新成果为己任,要在善于发现现在作品的同时,还要善于发现未来的作品;研究如何尊重科研人员的科研成果和教学水平的再提高;只有把好学报质量关,以高质量和显示学校学报的优势来形成自己的个性和特色,才能提高学报的品位和格调,这样学报才有生命、学报才有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