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D.H.劳伦斯在《大海与撒丁岛》这部游记中充分表现出对生态危机的深深担忧。从生态批评的视角出发,研究该文自然与文明的对抗,有利于发掘劳伦斯超前的生态哲思,唤起人们的生态意识,最终建立一个和谐的生态家园。  相似文献   

2.
D.H.劳伦斯的意大利游记以一种比他在小说、故事和诗歌中更随意,更无拘无束的方式,显示了作家对机械工业时代的批判和对自由生命状态的向往.与此同时,这些旅行书也显示了自中世纪以来一直贯穿整个近代英国文学传统的"朝圣者的灵魂"对自我和他者的追寻.通过意大利-撒丁岛-伊特鲁利亚之旅,作家不仅发现了意大利的地之灵、撒丁岛的海之魂和伊特鲁利亚人遗存的生命精神,也重新发现了自己的灵魂.  相似文献   

3.
戴·赫·劳伦斯作为20世纪最具争议的作家之一,他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深入人心。在他诸多的作品中,被称为劳伦斯的天鹅绝唱的小说《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一出版就引起了轩然大波。就是这部毁誉参半的小说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了令今人瞩目的生态问题。通过生态女性主义来分析这部小说中体现的劳伦斯的生态观,对劳伦斯研究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4.
D.H.劳伦斯的诗歌批评了工业文明对生态自然,人的精神以及人类社会的异化。本文试图从拟物论的角度来阐释劳伦斯诗歌中的自然生态,精神生态和社会生态思想。  相似文献   

5.
在生态批评理论框架下,借助它的三个维度:自然生态、社会生态以及精神生态对《恋爱中的女人》进行解读;旨在挖掘小说中的自然、社会、精神生态蕴含,以期更好地帮助读者深刻理解这部作品和劳伦斯的生态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6.
从生态批评的角度重读劳伦斯的经典作品《儿子与情人》,能够从中解读出劳伦斯深刻而独特的生态哲学思想。劳伦斯在小说中精心描述了自然生态和精神生态两个层面,揭露了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对之带来的严重影响,表明了他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注以及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和批判。通过对失衡的自然生态和精神生态的揭露,劳伦斯旨在呼吁人们尊重外在的自然,构建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要关注人内在的精神生态并对其和谐的建构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这些思想使得小说成为一部充分展示劳伦斯敏锐的生态意识和深邃的生态智慧的作品。  相似文献   

7.
生态批评是劳伦斯.布依尔十余年来的研究重点。程相占提出有两种生态批评:一种可以称为"生态文学批评",它是一种文学理论或文学批评;另外一种可以称为"生态文化批评",它的主要目的是重新考察某种文化传统对于自然的态度、对于环境的文化构建。劳伦斯.布依尔则认为二者的区分并不明确,他从理论上总结了生态批评运动的主要趋势和几种研究方式,指出第二阶段的生态批评日益将其基础放置在"环境正义(公平)"的伦理范式上。程相占认为生态批评最初关心的是自然或自然环境问题,但考虑到城市和都市区域是最大的人建环境,"环境批评"这个术语包容的对象范围更宽广。劳伦斯.布依尔的主要著作之所以都采用"环境批评"术语,原因之一在于他对城市环境的重视,其研究与环境美学有着一致之处。  相似文献   

8.
劳伦斯的小说与生态伦理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伦理学是一种新型的伦理学,他试图表明当代人迫切需要一种人与自然的新型伦理关系.他的产生不仅是伦理关系进化的必然,同时也为文学文本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本文试以现代主义作家劳伦斯的三部长篇小说代表作<儿子与情人>、<虹>、<恋爱中的女人>为模本,以生态伦理学为其理论基础,来说明劳伦斯在小说中是如何来体现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的,并指出:在那个时代,劳伦斯就已经具有深刻的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9.
《恋爱中的女人》是20世纪初英国著名作家戴.赫.劳伦斯的代表作之一,是劳伦斯另一部著作《虹》的续篇。这部小说主要通过对文中主人公伯金和厄休拉、杰拉德和戈珍两对恋人的爱情故事的描写揭示出工业文明压迫下异化的人类灵魂已经无法正常去爱的社会现况。小说中男人与女人、工业文明与人性的对立一直贯穿始终,并帮助揭示了小说的主题思想。文章在结构主义批评理论框架下,从男人与女人、工业文明与人性这两组对立深入地探讨这部小说。  相似文献   

10.
生态伦理学是一门新兴的伦理学分支学科,它将伦理学的研究对象从人和社会领域扩展到人与自然的领域,从而也为文学文本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本文以生态伦理学为依据,分析劳伦斯的经典作品《恋爱中的女人》,解读劳伦斯在小说中如何深刻体现他的自然观和生态思想。  相似文献   

11.
《白孔雀》与《恰特莱夫人的情人》分别是D.H.劳伦斯长篇小说创作的起点和终点。《白孔雀》中的乔治和洛茨理以及《恰特莱夫人的情人》中的恰特莱和梅勒斯分别映射出劳伦斯小说极具特色的主人翁;洛茨理和恰特莱表征了物欲横流的恶果以及人性与和谐性爱的失落;乔治最终的颓废是作者对工业文明的批判,而梅勒斯映射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人性复苏与和谐理想的渴望;女主角莱蒂的屈从和康妮最终的救赎映射出作者的女性观,其生活的树林成为劳伦斯希望的表征……这两部作品映射出劳伦斯人生探索的圆周式轨迹。  相似文献   

12.
戴维?赫伯特?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与托马斯?沃尔夫的《天使,望故乡》是两部现代派成长小说,作品均围绕作家的人生经历,展现了保罗?莫瑞尔和尤金?甘特这两位主人公的成长历程。文章通过对比分析可知,在描绘主人公心理、家庭、社会背景、成长轨迹等方面,劳伦斯和沃尔夫采用了极其相似的手法。主人公保罗和尤金的成长历程似乎正是劳伦斯和沃尔夫艺术而独特的写照。  相似文献   

13.
身为英国现代主义文学运动先驱者的劳伦斯其实很早就有成为一名画家的梦想.但由于世道艰难和四处颠簸,他的画家梦直到40岁才得以实现,随即在英国画坛一举成名.鉴于此,本文依据英国现代派诗人和批评家沃尔特·佩特在《文艺复兴》中借用德国批评家发明的Anders-streben(出位之思)术语剖析劳伦斯文学与绘画在出位和互文上的关系,以拓宽劳氏文学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4.
劳伦斯一生都在追寻自然的原始生态之美。他热爱自然,讴歌自然,并倡导人性本能在自然中的回归。小说《太阳》的自然生态主题主要体现在自然不仅能唤醒人类的本能意识,更为人类带来新的生机。另一方面,通过对工业文明下人类失衡的精神生态的描述,劳伦斯旨在呼吁人类亲近自然,重构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15.
种族沟通,对于劳伦斯来说不仅仅意味着与其他民族关系的重建,更意味着人类完整性的重建,在与其他种族的沟通中恢复自身的活力;然而劳伦斯并没有忽略种族差异所造成的仇恨和复仇。文章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分析以上两个方面内容,并结合劳伦斯个人的流亡,可得出以下结论:一、身为白人作家的劳伦斯反对西方工业主义和殖民主义的扩张;二、劳伦斯认为实现种族沟通必须忠实于"地之灵"思想。  相似文献   

16.
《马贩的女儿》是D.H.劳伦斯“性与美”哲学的经典阐释.在这篇小说中,劳伦斯以丰富多彩的意象运用为手段并结合自然完美的两性关系的描写,突出了小说“救赎”这一主题.小说的创作主题以及对“池塘”、“马”“火”、“衣服”意象的运用揭示了劳伦斯希望人们能打破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下道德、理性的束缚,恢复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的愿望.  相似文献   

17.
刘应麟与梁廷枏先后著成纪传体南汉史,而旨趣不同,所著之书亦表现出不同之面貌。刘著《南汉春秋》,意在“以纤琐见长”,故所重一为“广搜”,一为“分析”。梁著《南汉书》,旨在“成一家言”,故竭力从事于整齐体例、考核异同,并别辑《南汉丛录》《金石志》《文字略》为一书,不使与纪传正文相杂。从“以纤琐见长”到“成一家之言”,反映出一种治学路径,二者皆不可或缺、各有价值,与章学诚由“记注”到“撰述”之理论设想具有相同精神内核。在“成一家之言”成为著述者普遍追求之学术环境中,刘应麟不妄作史而甘为“纤琐”之态度更为可贵。  相似文献   

18.
从儿童视角出发,通过马赛克的方法倾听山西某幼儿园大、中、小班幼儿对绘本选择时的意见,运用NVivo12定性分析软件对原始资料进行编码和分析。研究发现:幼儿对绘本的偏好主要受内部体验、情节、自身兴趣与经验以及角色形象等因素的影响,除此之外绘本的封面和题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幼儿对绘本的态度,而艺术风格、造型、图画技法、开本对幼儿绘本选择的影响较低。最后对幼儿绘本选择偏好的总体特点以及“儿童参与”的困境进行了分析讨论,并从绘本的创作者和传递者两个不同的主体提出可能的突破策略:绘本创作者:倾听幼儿的声音,理解幼儿的需求;绘本传递者:重视幼儿的参与,构建发展共同体。  相似文献   

19.
本文考证了老子的姓名,论证了老子不姓李而姓老、老子名耳字聃的说法;考证了《老子》一书的作者及其成书年代;论证了《老子》一书的作者是老聃,并提出其成书年代不会晚于战国初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