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厘清土地利用规划权力的法律属性涉及到将政府行使规划权力的行为纳入到法治化轨道中,也涉及土地利用规划法治化路径的选择问题。土地利用规划权力在宏观层面属于宏观调控权,在微观层面属于市场规制权。土地利用规划行为与经济法的制度功能具有契合性。确定土地利用规划权力的经济法属性有助于维护土地市场的正常秩序、协调土地资源的利益分配关系以及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因此,我国应当从经济法视域下进行土地利用规划权力制度模式设计。  相似文献   

2.
甘露 《天府新论》2007,(Z1):138-140
经济法和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看似浅显,但是认真寻求两者之间存在逻辑联系的文章并不多见。本文试图从对经济协调发展的解析入手,运用系统的方法,寻求经济协调发展系统内部的构成关系,论证经济法理念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契合,进一步找到两者在制度构建上的连接点。完成两者在理论上的真正意义上的衔接。  相似文献   

3.
我国学术界通常认为,涉外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涉外经济关系。将涉外经济法的调整对象界定的过于宽泛,导致我们无法对涉外经济法的特殊的调整方式作出科学的、明确的表述,阻碍了涉外经济法理论研究的发展。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法制体系日趋完善的今天,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一下涉外经济法的地位及其组成范围,将涉外经济法的调整对象界定为涉外经济管理关系。这对于加强我国涉外经济立法的科学性并推动涉外经济法理论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冯辉 《理论界》2008,(11):73-74
恢复和振兴灾区经济是灾后重建工作的重中之重,经济法在应对恢复和振兴灾区经济这种非常规性问题上也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恢复和振兴灾区经济应当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恢复和振兴规划;制定积极有效的财政政策;合理实施税收优惠,利用税收政策激励投资;合理分担损失,促进金融竞争与创新、公平分享金融资源,从而实现财政法、税法和金融法等经济法在恢复和振兴灾区经济中的功能。  相似文献   

5.
赵龙 《理论界》2007,2(2):157-158
经济法实施机制,特别是经济法纠纷的司法解决机制,ipkh为经济法学研究忽视。本文从经济法学说的演进中寻找经济法实施、经济法司法实施长期被忽视的原因。认为经济法司法实施应该贯彻经济法的价值追求,经济法纠纷司法解决机制的设计应该以“经济人”假设为依据。认为为经济法纠纷提供切实可行的诉讼模式。是经济法学者的使命所在。  相似文献   

6.
李玉虎 《理论界》2006,(10):43-44
经济法的生成有自身的规律性,其中,20世纪上半期主流经济思潮对经济法的生成具有重要影响,尤其是国家干预经济、统制经济、计划经济三股经济思潮,对经济法的生成具有决定性意义。随着20世纪后半期新的经济思潮的出现,经济法的内容也发生着变化。  相似文献   

7.
论经济法的法律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俊 《理论界》2009,(4):73-75
经济法是否具有独立的法律责任,一直是法学理论界争论的焦点。本文从法理学的角度入手,分析了法律责任的基本概念,并指出为了正确地界定经济法的法律责任,还必须正确区分法律责任和法律责任的承担方式这两个不同的法律概念。文章接下来以区分不同法律责任的标准为依据,论证了经济法具有独立的法律责任,最后文章阐述了经济法的法律责任的基本特点和几种特殊的经济法责任承担方式。  相似文献   

8.
论经济法的社会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性是经济法的本质特征。经济法调整具有社会公共性的经济管理关系 ,并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为其首要价值目标。经济法的社会性体现在其调整对象、调整机制和法益目标上。经济法的社会性是通过确认自由、公平竞争和公正交易的规则以及确认宏观经济管理规则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9.
人类最先看到的是物质性或经验性本体,然后上升为精神性和先验性的本体认识。但西方哲学意义上的“本体”理解面临着理性基础无法证明的困境,不得不向东方哲学的本体论方式趋近,在中国哲学这里,无论是“仁”本还是“道”本,都见证于人的生存直觉,它们的神圣性在于它们的现实性和日常性。生存论意义上的本体不是逻辑认知的对象,不能从具体生存中分离出来,它是人的日常过程和人的生命敞开、呈现状态。尤其在禅宗这里,本体论的理论和实践达到了最高峰,扫荡一切本质主义的本体论而全面赴人日常生活,肯定平常生活即是存在的“如是”本体.  相似文献   

10.
明末清初以后,宋明理学的圣人论在不同层面遭到解构.随着经世思潮以及乾嘉学派的先后兴起,宋明理学以立德为中心的圣人形象逐渐淡化;同时,随着理论视角的转移,理欲统一的思想压倒了存理灭欲的思想,宋明理学的成圣方法遭到否弃;宋明理学的圣人论最初是面向士大夫阶层讲的,但经过王阳明转手后,面向社会各个阶层,这使得圣人形象走向平民化乃至消解.  相似文献   

11.
柴荣 《江海学刊》2007,(4):159-165
在清末变法修律的大背景下,学界、舆论界开始引进、传播西方民法理念。在此过程中,各国民法被翻译介绍,清廷逐渐确立了模仿大陆法系国家的立法模式。经过比较,沈家本等人认为德国社会情况和法律传统心理与中国最为相似,中国几千年制定精细法典的传统与德国法的系统缜密也不谋而合,加之日本有成功学习德国法的经验可供借鉴,于是直接聘请日本学者参与民法典的编撰。同时,清廷在制定民法典的过程中,对民商事习惯调查活动高度支持,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民商事习惯调查,所以,清末民法的制定既有继受性又有本土性。总之,清廷官方在制定民法时,体现了兼顾中国传统礼教与融合西方民法理念的指导思想,这就是所谓的"斟酌中国古来之习惯与近世之学理"。  相似文献   

12.
清末法律移植的现代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末沈家本法律改革承前启后,开中国法制现代化之先河,对后世影响至为深远。然而, 在中国固有政治、文化及社会经济结构尚未发生根本性变化,中国社会尚不具备接纳异质文明的土壤的情 况下,这场超前的法律移植运动一开始就陷入了误区,与生俱来的局限使中国法制的现代化不可避免地流 于表面和形式。清末修律的历史诏告人们,任何一场深刻而有效的变革,必须建立在社会政治、经济、文 化条件充分成熟的基础之上,必须借助波及全社会的启蒙运动作支撑。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讨论了贵霜帝国灭亡的时间、过程,以及所谓"贵霜—萨珊"政权的一些问题,指出了若干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论法官自由裁量权的价值及其法律规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官自由裁量权以追求和实现社会正义为价值目标 ,但若被滥用 ,则适得其反。本文依据分权制衡原理 ,论述法官自由裁量权之规制 ,通过对英美法系及大陆法系国家法官制度之比较 ,论证法官独立原则之确立及法官制度之完善。  相似文献   

15.
张秀娟 《社会科学》2005,1(7):116-120
黑格尔提出的"艺术终结说"在文艺理论界是一个热情不减的话题.时至今日,我们在后现代的视野中重新审视这一命题时,发现黑格尔以其超常的感知力和严谨的逻辑性大胆提出的"艺术终结说"恰好言中了当今艺术发展的真实轨迹,艺术正以消解自身的方式实现着黑格尔的预言.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不满足于前人对芝诺悖论的分析和批判,对悖论重新进行哲学和逻辑上的分析,发现芝诺悖论的含义不在逻辑之中,而是在逻辑之外。芝诺悖论的本质是运动过程与思维过程的分离,其矛盾集中在时间和运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之上。通过确立时间的计算参数本性,用芝诺的思路否定他的论证,从而有效地瓦解了时间和运动的虚假对立,也就消解了悖论本身。  相似文献   

17.
行为法经济学与法律经济学:聚焦经济理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周林彬  黄健梅 《学术研究》2004,90(12):63-72
法律经济学大量的借助于理性选择理论来考察法律规则和制度, 然而随着这项理论在法律分析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并越来越重要时, 许多学者却对这项法律经济学的理性选择基础理论表现出许多不满。行为法经济学的出现更是把矛头指向了以波斯纳为代表的主流法律经济学背后的理性选择理论。本文在分析行为法经济学与主流法律经济学之间的冲突的基础上, 探讨了行为法经济学对我国法律经济学理论与实践的启示, 并初步分析了行为法经济学在我国法律实践中的应用问题。分析表明, 我国法律经济学界亟待认识理性选择理论的前提与局限, 行为法经济学与主流法律经济学的调和、充分利用行为法经济学的优势是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18.
在"后形而上学"时代,哲学将如何自存?如果承认哲学仍有存在的必要,那么,它的基本问题与任务将是什么?这是当代哲学必须回答的重大课题。作者以对"形而上学是人的自然趋向"这一著名命题的分析为切入点,阐发了以"形而上学批判"作为哲学的基本主题,哲学在存在方式、主要内容和思想功能等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这表明,"形而上学终结"之后,哲学仍将生机勃勃地存在并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哲学放弃了"唯我独尊"的"女王"的荣耀,却成为了推动人的思想创造和生活幸福的一种朴素而真实的力量。这是哲学所达到的十分重要的新的思想自觉。  相似文献   

19.
秦龙 《学术探索》2005,(6):138-141
教育目标的确立和教育本身的理念以及大众的教育评价、市场需求等诸多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当今的教育,由于受到利益至上观念的驱动以及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大多偏重于狭义的职业准备.而对于能够使人的精神陶冶、潜能发掘与后劲塑造等方面重视不够,其片面性不言而喻.为此,本文把教育目标放在人文主义的大背景当中进行考量,提出人文本位的教育目标,并从教育应着眼于人的潜能的挖掘和发挥,培养适中的消费习惯,唤起爱护自然资源的意识,促进经济生活人本化以及启迪服务至上的精神等五个方面阐发了这一人文本位教育目标的内在理念.当下正值全国人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历史时刻,上述人文本位教育目标及其理念的确立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